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初中常見的文言虛詞用法

初中常見的文言虛詞用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4 11:48:47
【16、則】

(一)連詞。1.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

①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

譯文:項羽說:“壯士!——賞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給他一大杯酒。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砺則利。(《勸學》)

譯文: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③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譯文:我慢慢地觀察,原來山腳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④臨視,則蟲集冠上(《促織》)

譯文:到跟前仔細一看,原來小蟋蟀已蹲在雞冠上用力叮着不放。

2.表示條件、假設關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麼”“就”“便”。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譯文:一個國内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緻滅亡。②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譯文:要是先前我不幹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

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則将焉用彼相矣?

譯文:盲人走路不穩,輔助者不去護持.跌倒了,不去攙扶,那何必要用那個輔助者呢?

3.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裡,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

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谀。

譯文: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則足以感到恥辱;以官大的人為師,則被認為近于谄媚。②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六國論》)

譯文:小的就獲得邑鎮,大的就獲得城市。③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谀。

譯文:(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那是很使人丢臉的事,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谄媚。

4.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轉折時,用在後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譯文: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糊塗啊。

5.表示選擇關系。常和“非”“不”呼應着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譯文:那些人家不是死絕了就是遷走了。②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勾踐滅吳》)

譯文:不是自己種出來的東西就決不吃。

(二))副詞。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确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譯文:這就是嶽陽樓的雄偉的景象。

2.表對已然或發現的強調。可譯為“已經”“原來”“原來已經”。①公使陽處夫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殽之戰)譯文:晉襄公派陽處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邊,(孟明等人)已經在船上了。

17者

(一)助詞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鴻門宴》)

譯文: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②有複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後》)譯文:有再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的人,我一定向他的臉上吐唾沫!

③秦自缪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蔺相如列傳》)譯文: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

2、用在數詞後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①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譯文:這幾項都是用兵的禁忌。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于二者之為,何哉?(《嶽陽樓記》)

譯文:我曾經探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為什麼呢?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譯文:他說這些話時,神情很悲傷。

②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譯文:然而來來往往地觀察驢,覺得驢好像并沒有什麼特别的本領。

4.放在後置的定語後面,相當于“的”。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蔺相如列傳》)譯文: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複秦國的人,又找不到。

②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衆(《赤壁之戰》)

譯文:霎時間,煙火滿天,人馬燒死的、淹死的很多。

③客有吹洞箫者。

譯文:同伴吹起洞箫。

5、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①廉頗者,趙之良将也。(《廉頗蔺相如列傳》)譯文:廉頗是趙國優秀的将領。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譯文: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面,不必譯出。①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譯文:近來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

②今者有小人之言。(《鴻門宴》)

譯文:現在有小人的流言。

③曩者辱賜書。(《報任安書》)

譯文:以前,承蒙您給我寫信。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蔺相如列傳》)譯文:我們離開父母兄弟而來侍奉您,不過是因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谏》)

譯文: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因為偏愛我。

③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勸學》)

譯文:即使又曬幹了,也不再能再挺直,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變成這樣的。

④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遊褒禅山記》)

譯文:人們所說的華陽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蔺相如列傳》)

譯文:這是為什麼?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譯文:誰替大王獻出這個計策的?

初中常見的文言虛詞用法(中學生必須掌握的文言虛詞)1


感謝您的閱覽!

喜歡就請點個贊吧!更多語文幹貨,歡迎您關注@請喊我小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