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痛快快辦事 公公正正服務
——關于遼甯持續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報告
題記
“要重點從有利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有利于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有利于增強人民群衆獲得感、有利于調動保護廣大幹部群衆積極性等方面完善改革思路,做實改革舉措,釋放改革活力,提高改革效能。”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提出要求。遼甯深學笃信、躬身實踐,近兩年來,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讓市場主體和群衆辦事更加便捷舒心。
“從環境這個更直觀、更直接的‘病竈’入手,層層剝繭、倒逼改革,真正把方便讓給企業和群衆、麻煩留給自己。”遼甯省委牢記囑托,以堅如磐石的決心持續推動深化改革。
清單之外無證明、企業開辦全鍊條、政務服務好差評、網上自助辦、掌上移動辦……行簡政之道、革煩苛之弊、開便利之門,遼甯各地各部門創新實踐,以隻争朝夕的勁頭推動工作。
“更快、更準、更清。”這是遼甯牢記囑托、深刻領悟、實幹作答,以市場主體獲得感為評價标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帶給企業和群衆的真實感受。
近年來,遼甯省委帶領全省廣大黨員幹部直面改革的“艱”和“險”,解決問題的“痛”和“難”,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深”要見“底”、“廣”要到“邊”。遼甯省福建商會執行會長陳順水的感受道出了遼甯營商環境發生的變化:文件變少、印象變好、效率變高,辦事越來越方便!
辦好讓群衆有感的事情,提供讓企業滿意的服務,這是服務型政府的本質,也是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最終目标。
更快
“快,實在是又快又方便。今年我們一共辦理了300多個廣告批件,從網上提交電子材料申請到領取廣告電子批件,平均辦理時限在兩天左右,有時上午提交網上申請,下午就拿到電子批文,不用去政務大廳來回跑了。”歐姆龍健康醫療(中國)有限公司品牌行政主管王豐由衷地說。
“按照以前的‘老規矩’,醫療器械廣告審批屬于高頻事項,企業經常需要提交厚厚的紙質材料,至少要跑兩次,還要等至少10個工作日才能完成,成本高還很麻煩,哪有現在這麼方便。”商家感受到“快”的背後,是政府部門為方便企業和群衆主動扛起的“繁”。
“全程辦理、電子證書不僅是辦事方式的轉變,更是作為解放思想觀念、創新工作模式的一種理念,滲透到政務服務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省藥監局行政審批處處長何漢洲說,省藥監局緊盯“紙質材料多”“審批慢”問題,通過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實施全程網上受理、發放電子證書等,實現企業申請網上可辦、企業辦事“零跑動”,打通了政務服務“最後一公裡”。
“以‘一網通辦’倒逼政府流程再造,讓政府服務更有效率。”2021年8月12日,遼甯省優化營商環境推進會在沈陽召開,省委主要領導對轉變政府職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出進一步要求。
欲“數治”,先“治數”。
遼甯省營商環境建設局以企業和群衆需求為導向,推進“一網通辦”,将分散在各部門的大數據相關職能劃轉到省營商局統一管理,将營商環境、大數據、政務服務、信息化項目審批、建設和運維管理等各項職能歸集到一起,由一個部門統籌推進。
數字技術是手段,做好服務是目的。截至目前,遼甯“一網通辦”實際網辦率超過75%,實名注冊人數超過4600萬,政務服務能力獲得較大提升,企業和群衆獲得感明顯增強。
“打造數字政府,是企業所盼、群衆所願。經過一年多努力,我省發揮産業數字化的場景資源優勢和數字産業化的數據資源優勢,讓市場主體明顯感受到改革力度在加大、辦事速度在加快、服務溫度在提升。”遼甯省營商環境建設局副局長祝國勳說。
改革越深入,改革成果的“含金量”就越高,群衆的獲得感也就越強,這個道理一再被證明。
走進盤錦市鑽井生活廣場,一塊寫着“黨建引領,營商環境服務小站”的牌子十分醒目。“方便,太方便了,從入駐商場簽訂合同到頒發營業執照,用了不到一天。”正在張羅餐飲小店經營事宜的張凱,真切地感受到了便企服務的速度。
小站面積雖小,服務本領卻很大。它已經從立足商場、服務業戶的定位,變成了涵蓋市場、覆蓋周邊2000多個商戶的服務網點。
讓群衆的手從繁瑣的材料中解放出來,讓群衆的腳在辦事的路上少跑,進而不跑——這不再是美好的願景,而是許多群衆的現實體驗。
建設12345熱線平台,打造全省政務服務“總客服”,讓企業和群衆“隻撥一個号,解決萬般難”。沈陽市開展“隻提交一次材料”改革試點,大連市積極打造高頻事項“掌上辦”和同類事項“區域通辦”等“快辦”品牌,鐵嶺市開展政務服務驿站試點,葫蘆島市全力創建“零證明”城市……以數據賦能,為場景賦智,遼甯各地正持續加快推進政務服務全領域、全鍊條數字化轉型。
更準
問政于民方知得失,問需于民方知冷暖。
“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深入企業特别是中小微企業,送政策、送服務,勤‘撮合’、解難題,強化工作現場感,着力助企纾困,讓服務市場主體氛圍更濃。”在多個不同場合,遼甯省委主要領導反複強調,要深入一線,服務企業。
“受疫情影響,企業技術型人才招工困難,招到有工作經驗的員工更是難上加難。”錦州鐵工養路設備有限公司負責人反映的問題,在其他企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深入企業“問診”,才能精準對症“開方”。
為更好幫助企業解決困難,6月份以來,省市場監管系統黨員幹部集中開展走進市場主體纾困解難活動,暢通政企溝通渠道,為企業送去“及時雨”。
幫扶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24條、助力服務業恢複發展35條、幫助中小微企業減負22條……一條條精準纾困政策相繼出台,用工成本高、房屋租金高等1158戶小微企業反映的問題被逐一化解,物流運輸困難、原材料進貨困難等1516戶個體工商戶提出的訴求被推動解決。
“服務跟着需求走,有利于我們從問題出發,為企業提供全鍊條服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政策‘工具箱’變成惠企‘百寶箱’,推動各項扶持政策精準滴灌。”遼甯省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說,上半年,通過舉辦276場次銀企對接推介會,全省投放貸款69.7億元,惠及市場主體27631戶。
幹部沉下去,難題解決掉。政府靠前服務、主動作為,讓市場主體感受到遼甯是一塊創新創業的沃土,感受到在這裡發展有土壤、有陽光、有養分。
“沒有在窗口申報,也沒有在網上申請,更沒有提交任何申請材料,6月初,我們公司就收到了人社部門的穩崗返還資金。23.5萬元,對于剛剛經曆疫情沖擊的企業而言,這筆‘免申即享’資金太暖心啦!”鞍山神龍騰達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曉華如是說。
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從企業群衆“向上跑”到黨員幹部“往下沉”,政府面對群衆、面對市場的“低身段”,恰恰體現了引領發展的高站位和推動發展的高效率。
“營商環境是市場經濟的培育之土,也是實現全面振興的關鍵之鑰,它的本質是打造服務型政府。隻有認識到位,行動才會自覺。”遼甯省營商環境建設局局長周轶赢認為,公職人員把自己變成了營商環境的建設者、參與者和貢獻者,體現了服務型政府理念的深入人心,這是近年來遼甯營商環境持續改善的關鍵所在。
一個高效便捷的流程、一次公平公正的辦事、一場優質到位的服務、一回及時有力的幫助,對市場主體和辦事群衆來說,真切感受勝過千言萬語。
日前,遼甯省印發《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提出40項改革創新任務,涵蓋健全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促進企業跨區域經營、持續提升投資和建設便利度等7個方面内容,專解企業群衆“急難愁盼”問題。
政府部門“澆水施肥”,換來市場主體“枝繁葉茂”。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遼甯市場主體總量達到458.43萬戶,同比增長9.1%。
更清
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權責的邊界要厘清,政商關系要親也要清。
——對關乎國家利益、社會穩定、人民福祉的不該放的權力,要牢牢掌握在手裡,落實好統籌發展和安全要求。
——對已下放的權力要從嚴加強監管,切實走出“重審批、輕監管”的誤區,旗幟鮮明地管、理直氣壯地管。
确保權力放而不亂、管而有序,既考驗着“自我革命”的勇氣與擔當,也考驗着“善治善為”的智慧和能力,更是實現“辦事方便”的應有之義。
看準方向,抓住重點。遼甯厘清政府權力邊界,編制新版《遼甯省政務服務事項目錄》并公開發布,确保政府部門依目錄行使權力,主動接受社會監督,政府的“更透明”換來了群衆的“更歡迎”。
寓管理于服務之中,遼甯省建立健全以“雙随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市場監管新機制,全面加強事中事後綜合監管。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568個政府部門進入統一監管工作平台,實現監管無時不在、無事不擾,既增強了監管的威懾力,又降低了企業合規成本。”遼甯省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說。
“有形之手”收放有度,“無形之手”才能舒展自如。2022年1月10日,遼甯省紀委監委印發《營商環境監督行動方案》,緊盯“決策”和“執行”兩端,堅決整治審批任性、設租尋租,監管不當、幹擾掣肘等問題。
一瓶酒、一頓飯往往是從違紀到破法的肇始。日前,沈陽市對4起“酒杯中的奢靡之風”典型案件進行通報,堅決糾正把“喝點酒、吃點飯”當成小事小節的錯誤意識,堅決杜絕“拉人脈、跑關系”等不正之風。
治理必治權,治權必監督。“通過大數據監督平台,我們把行權由線下轉到線上,實現了對重點領域公權力的實時監督,實現了在治理中發揮監督作用、在監督中提升治理效能,推動權力規範有序運行。”沈陽市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說。
“誰破壞營商環境,誰影響振興發展,誰就是與人民作對”。遼甯省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胡哲認為,通過聚焦重點“立靶子”、深挖徹查“揭蓋子”、以案促改“紮籠子”,工作轉來轉去不終結、問題推來推去不落地等情況越來越少,用紀檢監察的“硬約束”提升營商環境“軟實力”,真正做到了“親”而有度、“清”而有為。
環境就是你我,環境就是預期。輕松辦成事,是對窗口服務的普遍期待;但辦不成事,又該怎麼辦?
在丹東市人社局政務服務大廳裡,“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的牌子非常醒目。“這個窗口是人社系統快辦服務的升級版,更是全國首創。”負責人李程解釋道,設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既是讓“辦不成事”的企業和群衆辦事“求助有門”,不再“跑斷腿”,更是為了倒逼常規窗口提升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
從“辦不成”向“辦得好”轉變,把矛盾的“中轉站”變成問題的“終點站”,背後體現的是政府服務為民的理念。
對“丹東經驗”進行梳理總結,“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很快在遼甯各地鋪展開來,并由單一的人社服務拓展到政務服務全流程,實現了從複制推廣到提檔升級的轉變。
時間有成本,預期有價值。“以‘辦不成事’倒逼‘把事辦好’,解決了在行政審批、服務企業和群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逐一消除了‘辦不成事’的阻礙因素。”遼甯省營商環境建設局政務服務處處長程紹利認為,對群衆和企業而言,“辦不成事”反映窗口起到了心理兜底的作用,而對政府而言,則是“刀刃向内”的改革。
遼甯就是我們自己,政治生态就是我們自己,營商環境就是我們自己,開放形象就是我們自己。随着政府職能的轉變、營商環境的優化、外界預期的改善,眼下,遼甯的幹部面帶微笑、挺起胸膛,展現出更好的精神面貌。
改變遼甯必須首先改變我們自己。“改變”的是工作方式的與時俱進,“不變”的是為民服務的宗旨與初心。将“有形之手”按在恰當的“穴位”上,退出“越位點”,補齊“缺位點”,該放的放開放活,該管的管住管好,必将收獲雨潤大地、利歸萬民的改革成效。
(遼甯日報 記者明紹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