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語文文言文内容歸納題技巧

高考語文文言文内容歸納題技巧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12 19:50:44

高考語文文言文内容歸納題技巧(高考語文總複習)1

學習目标

1、學習并掌握相關文言文知識;

2、領會文章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确評價作者的人生态度;

3、學習文章情景交融、叙議結合的寫作手法,感受三位作者的文思、文采。

知識積累文學常識

王羲之

(303—361或321-379年),字逸少,會稽山陰人(今浙江紹興),卒于會稽金庭。父王曠,曆官淮南丹陽太守、會稽内史。伯父王導,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羲之幼時不善言辭,長大後卻辯才出衆,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譽。晉太尉郗鑒選中他為女婿,"袒腹東床"的典故就出于王羲之(見《世說新語·雅量》)。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屢屢召舉為官,他都辭謝。後為征西将軍庾亮參軍,累遷長史,進甯遠将軍、江州刺史,官至右軍将軍、會稽内史。世稱"王右軍"、"王會稽"。後與太原王述不和,稱病去職,歸隐會稽,自适而終。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曆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樂毅論》,草書《十七帖》《初月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等。其中,《蘭亭集序》為曆代書法大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

蘇轼

(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稱大蘇,自号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北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蘇轼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到元豐七年離開黃州赴汝州,在黃州谪居了四年零四個月,共創作詩詞文賦劄740篇,其中《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二賦一詞,成為千古絕唱。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人),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争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多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這些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纡折而不味薄。王安石的政論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是突出的,他駕馭語言的能力非常強,其言簡練明快,卻無害于筆力雄健。其文以折為峭而渾灏流轉,詞簡而意無不到。《遊褒禅山記》,亦記遊,亦說理,二者結合得緊密自然。

亦稱 "叙",或稱"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寫的叫"自序",内容多說明它的内容,寫作緣由,經過,旨趣和特點;别人代寫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紹和評論該書的思想内容和藝術特色。

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于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确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骈文方向發展,叫做"骈賦";唐代又由骈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轼的《赤壁賦》等。

散文的一種體裁,可叙事,可寫景,可狀物(記人、記事、記物),記景目的往往在于抒發作者的情懷和抱負(感情和主張),闡述作者的某些觀點。

字詞彙總

通假字

1、趣舍萬殊 "趣"通"趨",趨向,取向

2、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對面

3、浩浩乎如馮虛禦風 "馮"通"憑",乘

4、山川相缪 "缪"通"缭",環繞

5、舉酒屬客 / 舉匏樽以相屬 "屬"通"囑",勸人飲酒

6、長樂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一詞多義

1、修

茂林修竹 高

況修短随化 長,修短指壽命長短

2、一

若合一契 一起

其緻一也 一樣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意動用法,把……看作一樣

一觞一詠 有的,表示分指,一邊……一邊……

悟言一室之内 數詞,一

3、東

順流而東 名詞動用,向東進軍

東望武昌 名詞作狀語,向東

4、望

七月既望 名詞,農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 眺望,遠看

5、下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 名詞動用,攻占

蘇子與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 名詞,下面

6、如

縱一葦之所如 動詞,往

如訴如泣 副詞,像

7、白

白露橫江 白色的

不知東方之既白 亮

8、歌

歌窈窕之章 唱

歌曰:"……" 歌詞

倚歌而和之 歌曲的曲調或節拍

9、道

有碑仆道 路,道路

何可勝道也哉 說,講

詞類活用

1、名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南:向南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西,東:向西,向東

有泉側出 側:從旁邊

(2)名詞動用

一觞一詠 觞:喝酒

映帶左右 帶:環繞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漁樵:打魚砍柴

下江陵 下:攻占

順流而東 東:向東進軍

不知東方之既白 白:顯出白色

始舍于其址 舍:築舍定居

名之曰褒禅 名:命名,稱呼

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名:說明白

2、 形容詞活用

(1)形容詞動用

渺滄海之一粟 渺小得像……

好遊者亦不能窮也 窮:窮盡,走到盡頭。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2)形容詞名用

群賢畢至 賢:有才有德的人、賢士

少長鹹集 少長:少者、年輕的人,長者、年長的人

無絲竹管弦之盛 盛 :熱鬧的場面

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 深:深度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險遠:險遠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知 幽暗昏惑:幽暗昏惑的地方

3、動詞活用

動詞作名詞

足以極視聽之娛 視、聽:眼睛、耳朵

而其見愈奇 見:見到的景象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達的人

往往有得 得:心得,收獲

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傳:流傳的文字

4、數詞動用

且貳于楚也

5、使動用法

引以為流觞曲水 流:使……流

所以遊目騁懷 遊,騁:使……放縱,使……放開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興:使……興,使……産生

足以極視聽之娛 / 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極:使……極,盡情享受

舞幽壑之潛蛟 舞: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婦 泣:使……哭泣

正襟危坐 正:使……端正,整理

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謬:使……錯,弄錯

6、意動用法

齊彭殇為妄作 齊: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當其欣于所遇 欣:以……為欣,對……感到高興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一:把……看作一樣

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以……為侶,以……為友

古今異義詞

1、列坐其次

其次 古義:它的旁邊,水邊 今義:指次序或質量差

2、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 古義:這次集會的詩文 今義:文雅

3、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 古義:指竟然 今義:指曾經

4、徘徊于鬥牛之間

徘徊 古義:明月停留 今義:人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

鬥牛 古義:鬥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義:一種競技方式

5、白露橫江

白露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今義:二十四節氣之一

6、淩萬頃之茫然

茫然 古義:曠遠的樣子 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7、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 古義: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聖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義:美貌的人

8、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 古義:十分之一 今義:數詞

9、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非常 古義:不平常 今義:用作表程度的副詞,十分,很

10、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學者 古義:泛指求學的人,指讀書人 今義:特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11、于是餘有歎焉

于是 古義:"于",介詞,對;"是",代詞,這件事;為單音詞連用

今義:合用為一個連詞

12、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左右 古義:周圍 今義:左和右兩方面、支配、表示概數等

13、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至于 古義:到達,達到,動詞 今義:表示另提一事或達到某種程度

重點虛詞

1、而

連詞,表轉折 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連詞,表修飾 倚歌而和之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連詞,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問客

連詞,表并列 侶魚蝦而友麋鹿

2、 之

助詞,的 月出于東山之上

哀吾生之須臾

助詞,賓語前置的标志 淩萬頃之茫然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吾與子之所共适

代詞,它、它們 蓋将自其變者而觀之

耳得之而為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音節助詞 向之所欣

扣舷而歌之

代詞,代"歌" 倚歌而和之

動詞,去,往 及其所之既倦

縱一葦之所如

3、以

介詞,在、從 由山上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

連詞,表并列,并且 夫夷以近,則遊者衆

連詞,表順承,就,便,或不譯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

連詞,表因果,因此,與"故"組成固定結構 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連詞,表原因,與"所"組成固定結構,……的原因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其

代詞,它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代詞, 它的 始舍于其址

其文漫滅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代詞,那 距其院東五裡

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代詞,那些 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

則其至又加少矣

代詞,第一人稱,自己 而餘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其孰能譏之乎

重點語句

判斷句

固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今所謂慧空禅院者,褒之廬冢也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此餘之所得也(此……也)

省略句

(衆人)列坐(于)其次

(衆人)引(之)以(之)為流觞曲水

悟言(于)一室之内

放浪(于)形骸之外

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賓語)

有志與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賓語)

餘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書之不存(省賓語)

有碑仆(于)道(省介詞)

狀語後置句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遊于赤壁之下

漁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托遺響于悲風

月出于東山之上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賓語前置句

何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羨乎

定語後置句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淩萬頃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有穴窈然

課文精要

理解主旨

《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以平易隽永的文筆,描繪了蘭亭四周目觸之處的自然景色和"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的聚會盛況,并從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生死觀,駁斥了"一死生"、"齊彭殇"的謬說,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抒發了作者對人生盛年不常而年華易逝的感慨,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眷念和熱愛之情。

《赤壁賦》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客人的洞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出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對生的态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反映了一種樂觀豁達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厚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

《遊褒禅山記》

本文是一篇叙議結合的遊記,叙述作者和幾位同伴遊褒禅山的經過,并借此生發議論,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把握重點

《蘭亭集序》

全文五段,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記叙蘭亭集會的盛況。

文章從蘭亭集會落筆,首先用簡潔的文字點明集會的時間、地點、緣由和與會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筆調,描繪了清雅優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這些自然風光引起與會者飲酒取樂、臨流賦詩的雅興;下文自然轉入叙寫雅事,叙寫與會者"一觞一詠"、"遊目騁懷"的種種歡樂情景;段末以"樂"字作結,揭示了與會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中得到審美愉悅而暫時忘卻煩惱的情趣。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抒發作者的人生感慨。

第二段作者緊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樂也"一語,轉寫人世變幻、情随事遷的情況。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靜者,還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們雖都在一時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歡樂,"俯仰之間,已為陳迹",樂極而悲生,他們不得不面對嚴酷的現實:"老之将至"、"終期于盡",人生苦短。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這一主旨。本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結,不僅為呼應上段的"樂",更為引起讀者深思"死生"這一人生最重大問題。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問題,進一層表明自己的生死觀。作者首先借古立論,說明從古至今,人們一直重視死生問題,自己也不能例外。接着作者針對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無經濟大略的社會風氣,痛斥"一死生"、"齊彭殇"的老莊學說為"虛誕"、"妄作",從而表明了作者積極進取的生死觀。

第三部分(第四段)點名作序的目的。

這一段,以"感"字作結,表明作者堅信後世讀者會從"斯文"(這篇序文)中産生同感:認識死生問題的重要,樹立正确的生死觀。

《赤壁賦》

本文多次寫到主客問答,使行文結構波瀾起伏,搖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層層展現、揭示。

第一段,描寫夜遊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第二段,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箫聲。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箫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傑,不過是過眼煙雲,随着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谪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作者丢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着羨慕江水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着哀歎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态度。

第五段,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遊賞之樂,而進入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遊褒禅山記》

全文五段,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記遊山所見的景物和經過,是記叙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一段),介紹褒禅山概況。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證山名結尾,在内容上環環相扣,也為後文的議論伏筆。

第二層(第二段),記遊華山洞的經過。

先略述前洞和後洞的概況,突出前洞與後洞迥然不同的環境特征,以及遊前洞之易與遊後洞之難,揭示一般遊人就易避難的心理,為後文"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伏筆。

然後詳記遊後洞的經過。對所見景象,簡括地記下"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用連鎖句式說明入"深"、進"難"、見"奇"的遞進式因果關系,為後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據。

作者又補叙了兩點。一是"蓋予所至……則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時……而餘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這兩點補叙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據。寫出洞後的心情,突出一個"悔"字。因為當時"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卻"與之俱出","不得極夫遊之樂",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寫遊山的心得。這是文章的議論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三段),寫遊華山洞的心得。這一層是全文的重點。

以"于是餘有歎焉"一句承上啟下。"歎"字承上文的"悔"字,領起全段,自然地轉入議論。

作者先借托古人,說古人遊覽觀賞"往往有得",是因為他們"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說的觀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為依據和标準,經過深思而悟出來的。

以下以遊洞為喻,以"有志"為中心,進行逐層論述,闡明宏偉的目标、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間的内在聯系。

"志""物""力"三者,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三者缺一不可,而 "志"又是最根本的。

最後,以"此餘之所得也",收束這一段議論,歸結到作者思想上的收獲,回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段議論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終,前後呼應。

第二層(第四段),借仆碑抒發感慨,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這段議論一正一反:從反面加以否定,批評"謬其傳而莫能名";從正面加以肯定,強調"深思而慎取"。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記遊的結尾,補叙同遊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以及作者籍貫、署名。這是寫遊記常用的格式。

知識遷移

一、(2016江西贛中南五校高三聯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自古明王聖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此事遍于經史,吾亦不能鄭重,聊舉近世切要,以啟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數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及至冠婚,體性梢定,因此天機,倍須訓誘。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堕慢,便為凡人。

人生在世,會當有業,農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别讨論貨賄,工巧則緻精器用,伎藝則沉思法術,武夫則慣習弓馬,文士則講議經書。多見士大夫恥涉農商,羞務工伎,射則不能穿劄,筆則才記姓名,飽食醉酒,忽忽無事,以此銷日,以此終年。或因家世馀緒,得一階半級,便自為足,全忘修學,及有吉兇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雲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有識旁觀,代其入地。何惜數年勤學,長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術,至於諺曰:"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檐車,跟高齒履,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隐囊,列器玩于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經求第,則顧人答策,三九公宴,則假手賦詩,當爾之時,亦快士也。及離亂之後朝市遷革铨衡選舉非複曩者之親當路秉權不見昔時之黨求諸身而無所得,施之世而無所用,被揭而喪珠,失皮而露質,兀若枯木,泊若窮流,鹿獨戎馬之間,轉死溝壑之際,當爾之時,誠驽材也。有學藝者,觸地而安。自荒亂以來,諸見俘虜,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以此現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

有客難主人曰:"吾見強弩長戟,誅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吳;文義習吏,匡時富國,以取卿相者有吳;學備古今,才兼文武,身無祿位,妻子饑寒者,不可勝數,安足貴學乎?"主人對曰:"夫命之窮達,猶金玉木石也;修以學藝,猶磨瑩雕刻也。金玉之磨瑩,自美其礦璞;木石之段塊,自醜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勝金玉之礦璞哉?不得以有學之貧賤,比於無學之富貴也。且負甲為兵,咋筆為吏,身死名滅者如牛毛,角立傑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黃,吟道詠德,苦辛無益者如日蝕,逸樂名利者如秋茶,豈得同年而語矣。且又聞之:生而知之者上,學而知之者次。所以學者,欲其多知明達耳。必有天才,拔群出類,為将則暗與孫武、吳起同術,執政則懸得管仲、子産之教,雖未讀書,吾亦謂之學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師古之蹤迹,猶蒙被而卧耳。"

(節選自《顔氏家訓》勉學篇,有删改)

1、下列對文言文加紅的相關内容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顔氏家訓》是南北朝時期記述個人經曆、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從此方面來看與《論語》相似。

B."素業"在古文中有多重意思:先世所遺之業、清白的操守、本業。古代重農抑商,因此本業指的就是農業。

C."秘書"現在既指政黨之内的要職,也指寫字樓及商業機構内的文員職位。而文中則是官名的總稱。

D.古以為瑞草,服之能成仙---芝草。治愈萬症,其功能應驗,靈通神效,故名靈芝,又名"不死藥",文中是對傑出人士的稱贊。

2、對于文中加粗的部分,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A.及離亂之後/朝市遷革/铨衡選舉/非複曩者之親/當路秉權/不見昔時之黨/求諸身而無所得

B. 及離亂之/後朝市遷革/铨衡選舉非複曩者之親/當路秉權不見昔時之黨/求諸身/而無所得

C. 及離亂之後/朝市遷革/铨衡選舉非複曩者之親/當路秉權不見昔時之黨/求諸身/而無所得

D. 及離亂之/後朝市遷革/铨衡選舉/非複曩者之親/當路秉權/不見昔時之黨/求諸身而無所得

3、下列對文章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

A.從古以來的賢王聖帝還需要勤奮學習,普通人更有必要學習了!這類事情遍見於經籍史書,所以作者隻舉近代切要的來啟發提醒世人。

B.各個朝代的世族子弟腐敗無能,"上車不落就可當著作郎,體中無貨也可做秘書官"是對他們無能生動表現。

C.作者認為學習是值得崇尚的,一塊石頭之所以難看,是因為尚未經過雕刻。學習能修身養性,如能經常保有幾百卷的書,過上千年也不會成為小人。

D.作者論述以自身讀書為例。七歲時候,誦讀《靈光殿賦》,二十歲以後,所誦讀的經書,一個月擱置,就生疏了。啟示人們人會有困頓不得志而壯年失學,還該晚學,不可以自己放棄。

4、把文中加紅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或因家世馀緒,得一階半級,便自為足,全忘修學。

(2)今子即不能然,不師古之蹤迹,猶蒙被而卧耳。

參考答案

一、

1、B

【解析】B項"因此本業指的就是農業"說法錯誤,古代一般指農業,有時也指根本事物、本身的行業等。本題考查古文化知識,難度為古文化常識E。

2、A

【解析】A"等到發生戰亂流離後,朝廷變遷,執掌選拔人才的職位,不再是從前的親屬,當道執政掌權,不再見當年的私黨,求之自身一無所得"。根據劃線句意思來劃分層次,難度為古文化知識C。

3、B

【解析】 B"上車不落就可當著作郎,體中無貨也可做秘書官"特指梁朝貴族子弟。本題難度為古文内容分析F。

4、(1)有的憑家世馀蔭,弄到一官半職,就自感滿足,全忘學習。

(2)你們現在既然不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奮好學的榜樣,就像蓋著被子蒙頭大睡(什麼也不知道)。

【解析】積累必要古文字詞,結合語感,聯系上下文進行翻譯。

附文言文翻譯:

從古以來的賢王聖帝,還需要勤奮學習,何況是普通百姓之人呢!這類事情遍見於經籍史書,我也不能一一列舉,隻舉近代切要的,來啟發提醒你們。士大夫的子弟,幾歲以上,沒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讀到《禮記》、《左傳》,少的也起碼讀了《毛》和《論語》。到了加冠成婚年紀,體質性情稍稍定型,憑著這天賦的機靈,應該加倍教訓誘導。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煉,成就士族的事業;沒有成就功業志向的,從此怠惰,就成為庸人。人生在世,應當有所專業,農民則商議耕稼,商人則讨論貨财,工匠則精造器用,懂技藝的人則考慮方法技術,武夫則練習騎馬射箭,文士則研究議論經書。然而常看到士大夫恥于涉足農商,羞於從事工技,射箭則不能穿铠甲,握筆則才記起姓名,飽食醉酒,恍惚空虛,以此來打法日子,以此來終盡夭年。有的憑家世馀蔭,弄到一官半職,就自感滿足,全忘學習,遇到婚喪大事,議論得失,就昏昏然張口結舌,像坐在雲霧之中。公家或私人集會宴歡,談古賦詩,又是沉默低頭,隻會打呵欠神懶腰。有見識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無處容身。為什麼不願用幾年時間勤學,以緻一輩子長時間受愧辱呢?

梁朝全盛時期,士族子弟,多數沒有學問,以至有俗讀說:"上車不落就可當著作郎,體中無貨也可做秘書官。"沒有人不講究熏衣剃面,塗脂抹粉,駕著長檐車,踏著高齒屐,坐著有棋盤圖案的方塊褥子,靠著用染色絲織成的軟囊,左右擺滿了器用玩物,從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經義求取及第時,那就雇人回答考試問題;要出席朝廷顯貴的宴會,就請人幫助作文賦詩。在這種時候,也算得上是個"才子佳士"。等到發生戰亂流離後,朝廷變遷,執掌選拔人才的職位,不再是從前的親屬,當道執政掌權,不再見當年的私黨,求之自身一無所得,施之世事一無所用,外邊披上粗麻短衣,而内裡沒有真正本領,外邊失去虎皮外表,而裡邊肉裡露出羊質,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條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馬之間,輾轉死亡溝壑之際,在這種時候,真成了驽才。隻有有學問才藝的人,才能随處可以安身。從戰亂以來,所見被俘虜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讀《論語》、《孝經》的,還能給人家當老師;雖是曆代做大官,不懂得書牍的,沒有不是去耕田養馬,從這點來看,怎能不自勉呢?如能經常保有幾百卷的書,過上千年也不會成為小人。

有位客人追問我說:"我看見有的人隻憑藉強弓長戟,就去讨伐叛逆,安撫民衆,以取得公侯的爵位;有的人隻憑藉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時代,使國家富強,以取得卿相的官職。而學貫古今,文武雙全的人,卻沒有官祿爵位,妻子兒女饑寒交迫,類似這樣的事數不勝數,學習又怎麼值得崇尚呢?"我回答說:"人的命運坎坷或者通達,就好像金玉木石;鑽研學問,掌握本領,就好像琢磨與雕刻的手藝。琢磨過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為金玉本身是美物;一截木頭,一塊石頭之所以難看,是因為尚未經過雕刻。但我們怎麼能說雕刻過的木石勝過尚未琢磨過的寶玉呢?同樣,我們不能将有學問的貧賤之士與沒有學問的富貴之人相比。況且,身懷武藝的人,也有去當小兵的;滿腹詩書的人,也有去當小吏的,身死名滅的人多如牛毛,出類拔萃的人少如芝草。埋頭讀書,傳揚道德文章的人,勞而無益的,少如日蝕;追求名利,耽於享樂的人,多如秋草。二者怎麼能相提并論呢?另外,我又聽說:一生下來不學就會的人,是天才;經過學習才會的人,就差了一等。因而,學習是使人增長知識,明白通達道理。隻有天才才能出類拔萃,當将領就暗合于孫子、吳起的兵法;執政者就同于管仲、子産的政治素養,像這樣的人,即使不讀書,我也說他們已經讀過了。你們現在既然不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奮好學的榜樣,就像蓋著被子蒙頭大睡,什麼也不知道。"

語文掌握着孩子未來"何以為生"的主動權,還标榜着"生以為何"的價值觀!如果我的文章對您在語文知識方面有些幫助的話,感謝關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把組詞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