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撰寫于嵩山。“取長補短”最早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這裡所說的意思是: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隻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戰國時期,有很多分散的諸侯國,有的諸侯國強大,有的諸侯國弱小,滕國就是一個非常弱小的國家,很多強大的諸侯國都想侵略它,占領它的土地和人民。滕國弱小不敵各個大的諸侯國,也不能容忍那麼多的國家來欺負自己,舉國上下實在是沒有辦法了,隻好去尋求大國的保護。滕文公覺得一味地讓大國來保護也不是長遠之計,況且大國是不會無故保護滕國的,它會提出很多的條件,要得到它的保護就必須答應這些條件,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隻有讓滕國自己富強起來才不會再受其他國家的欺負,也不必再求大國的保護,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可是滕國的人不知道怎樣才能使國家富強起來。于是滕文公就召集所有的大臣來讨論商量強國之計。但是讨論了半天,他們也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國家富強起來。
孟子是儒家學說的典型代表,是我國戰國時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學術淵博,仁義善良,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尊敬,每當人們遇到困難,碰到問題的時候,總會向孟子請教,而孟子也會非常和藹客氣地給人講解道理,提供好的建議,他很喜歡幫人排憂解難,解決問題。
他們聽說了孟子的名聲後,滕文公就親自向孟子請教。孟子勉勵滕文公,告訴他如果想要國家富強就必須實施仁政,孟子說:“孔子有個弟子叫顔淵,這個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徒弟,深得孔子的真傳。顔淵就曾經說過‘舜是怎樣的人,我也就是怎樣的人,全天下有作為的人都應該像舜那樣。’滕國把土地寬闊的地方截下來,補在短小的地方,就可以組成一個正方形,那每邊之長至少也有五十裡,隻要實行仁政,肯定能把它治理成一個富裕強大的國家”。
後來,人們就根據《道德經》的話,歸納了孟子的智慧,形成了“取長補短”這個成語。
成語“取長補短”:意思是吸取别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也泛指在同類事物中吸取這個的長處來彌補那個的短處。
這則成語提示我們,為人處事要善于取長補短,積極地吸取别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使自己變得更加完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