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今年沒有雙11

為什麼今年沒有雙11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7 18:29:40

編輯導語:雙十一十三周年如期而至,作為一個人為制造的商業節日,存活了如此之久。但今年的雙十一似乎沒有以往的熱鬧。究竟是什麼使得如今局面轉變?本文對95後消費觀進行解析,一起來看看這屆年輕人面對雙十一的态度。

為什麼今年沒有雙11(這屆95後已經放棄雙11了)1

十三歲的“雙11”如期而至。作為一個人為制造的商業節日,它的壽命已經很長了。今年的雙11,似乎沒有掀起像往年一樣壯闊的波瀾。去年,定金人、尾款人一度成為熱騰騰的流行語,而今年,“付尾款”對不少人而言已經成為一種沒有太多興奮感的“儀式”了。在社交平台上搜索關鍵詞“雙11”,我們甚至能看到年輕人這樣勸誡自己和他人:

  • 不要囤貨,囤貨不如囤錢。任何東西都有“買了以後不喜歡”的風險,隻有錢永遠讓人趨之若鹜。
  • 在消費主義的洗腦和規訓下,很多人都覺得雙11、618必須買點東西,怎麼着,一年必須給資本家送兩次錢嗎?
  • 雙11隻有誕生的第一
  • 年在認真打折,後來活動很花哨實則很忽悠,以前折騰一天,現在折騰一個月。
  • 最懂營銷的當屬美妝品牌了,口紅四五個色号不嫌多,護膚流程少則四五步多則近十步,面膜鼓吹天天敷,皮膚折騰壞了又吹起“維穩”的風。
  • ……

不難發現,從過去的苦苦守候、瘋狂搶購,到如今的吐槽遍地、行動乏力,年輕人對雙11的态度正在經曆360度大轉彎。今年的雙11,既是“尾款人”的修羅場,也是觀察用戶消費習慣的放大鏡,我們和95後們聊了聊,發現了他們的消費習慣正在發生着五個轉變。

一、從“錢都去哪兒了”到發現“隐形巨額消費”

時而豪擲千金時而異常摳門、一邊挑剔成性一邊瘋狂種草,95後的消費行為錯綜複雜、充滿矛盾。

然而對于年輕人而言,“錢都去哪兒了”似乎是一個亘古不變的靈魂拷問。雙11的存在,讓消費行為得到集中爆發,正好為當代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冷靜審視自己消費習慣的機會——一些平日裡不易察覺的“隐形巨額消費”,正在浮出水面。

所謂“隐形巨額消費”,是指在查看賬單之前,年輕人們并不知道自己居然在某些領域花費了如此多的金錢。這些花費,往往通過“小額”加“高頻”的方式産生。

今年25歲的媒體從業者“綿君”透露,今年雙11,她購買了金額總計3000多元的貓糧、貓砂和貓玩具。“平時這些商品都是按月購買,每個月貓糧300多,貓砂一百多,貓玩具和貓零食幾十塊至一百多塊不等,乍一看好像也不是一筆巨額開支,雙11我一次性屯了半年的量,才發現原來在貓身上花了這麼多錢。”

據 “綿君”計算,她平均每月花在貓主子身上的錢約有五六百,她家的貓已經養了四年,算起來已花費了兩三萬人民币,這還不包括貓咪體檢、生病後的大額醫療費用,但是由于這些費用被分散在日常的開支裡,所以變成了一筆不那麼容易被察覺的“隐形巨額開支”。

26歲的互聯網從業者“文文”查看了自己的賬單,發現自己花費最多的商品是“面膜”。2020年雙11,他大約囤下了60多盒面膜,花費超過5000元。“我自己并不會用那麼多面膜,以前去國外出差的時候會零星地購買,用來送客戶、送朋友,現在因為疫情隻能通過網購去購買,才發現自己竟然在面膜上花了這麼多錢。”

25歲的程序員“夏洛特”的“隐形巨額消費”則是咖啡。“因為工作經常加班熬夜,一天喝兩三杯咖啡都不在話下,過去經常喝星巴克,每杯30塊,一天下來要花60到90塊,一個月光喝咖啡就要花掉1300到2000塊,一年累積下來也有一兩萬的開支。”

這個雙11,“夏洛特”給自己來了一場“咖啡降級”,她囤了上千元的膠囊咖啡,單價5元左右,加上兌的純牛奶或流行的燕麥奶,每杯算下來單價約10元,即便已經消費降級,一個月光喝咖啡也要花掉幾百元。

對許多精明的95後而言,“錢都到哪兒去了”,已經不再是一個無解的問題了。隻要有心,他們就能揪出那些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隐形巨額消費”,并對自己的消費習慣做出調整和新規劃。

二、反“消費主義”,擁有超高“物商”
  • 商家成天給女性洗腦勸她們變得更‘精緻’,其實讓女性浪費了大量時間在完全沒必要的自我修飾上。
  • 消費主義給我們設下的陷阱之一,就是“要用專門的東西做一件事”,比如我們完全可以用淘汰掉的T恤做睡衣,商家卻給我們推薦了無數印有可愛圖案的居家服。
  • “矯情美學”也是消費主義的陷阱,一支白色的筆,叫“白色”隻能賣出10隻,叫“珍珠白”能賣出20支,叫帕卡凡納聖殿白可以賣出200支,叫撲了蛾子白,可能連1支都賣不出去……

這屆95後消費者,年紀輕輕就已經看透了“消費主義”的套路。體現在行動上,他們很難在雙11這樣的人為節日被激發起“新的需求”,他們的“物商”正在水漲船高,躺在他們雙11購物車裡的東西,正變得越來越實用。

25歲、研究生在讀的“城市女青年”,她的雙11購物車中隻有“100元25份的肯德基蛋撻優惠券”。而22歲的大學生“Helen”今年雙11唯一囤的貨,就是“懶人手機支架”。

Helen介紹:“這個手機支架可以夾在床頭,平時躺在床上刷手機、追劇可以完全解放雙手,30幾塊錢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唯一的問題就是這款支架的使用壽命并不長,經常被我掰壞,所以趁着雙11多屯幾個,留着以後慢慢用。”

還有不少年輕人,在雙11囤了很多遊戲點卡、電影券、教輔材料等等,都是一些客單價不高、日常也會用到的商品。

這些看似“微小”的需求,恰恰是了解年輕人真實消費情況的最佳切入口。美國營銷專家馬丁·林斯特龍曾在《痛點:挖掘小數據滿足用戶需求》一書中提到:“西方國家許多地區,廚房裡的鹽罐上大多有3個漏孔、胡椒罐上有1個漏孔,而亞洲很多國家則恰好相反,胡椒罐有3個,鹽罐有1個,不同人群的味覺偏好由此可見。”馬丁·林斯特龍認為,“

隻有真實個體的習慣、喜好、厭惡、裝飾等這些小數據,才能最貼切地證明:我們是誰,我們渴望什麼。”95後購物車中的“小物件”同樣如此,無論是肯德基優惠券、懶人手機支架、書籍,都出自年輕人的真實需要,而不是被“消費主義”創造出來的欲望。消費主義的核心特征是,通過不斷制造“制造欲望-商品-滿足欲望”的循環,來實現市場擴張和盈利。

但年輕人正在智商、情商之外,已經逐漸培養起“物商”,即“我是物品的主人”而非“我被物品奴役”。

他們對于商家瘋狂刺激但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并不會那麼容易輕易“上頭”了,他們的購物車周圍仿佛有一層看不見的堡壘,正在努力把充斥着“消費主義”話術的營銷阻擋在外。

三、從“折扣暈眩症”,到技術流“做題家”

最近,有網絡段子生動諷刺了雙十一的優惠套路:

“把優惠券藏在大興安嶺叢林深處,一顆四百年古樹右後方300英尺的、劉姓土撥鼠家的車庫裡,在2小時内找到土撥鼠一家、并在車庫前合影留念,即可獲得5元優惠券。”

如果說設置複雜繁瑣的優惠機制是雙11商家的“必殺技”,那麼這屆95後大概是“見招拆招”的集大成者。

他們願意撸起袖子做“折扣奧數題”、汲取各大平台博主研究成果并進行多平台比價,各種“技術流”齊上陣,與商家的套路進行正面對峙。

“文文”表示,“下單前,我會查看多個電商平台的品牌旗艦店中單品價格是否一緻;如果是‘買一送X’的優惠,我會把總價和實際件數輸入計算器,計算每一件商品的單價,确認這個優惠達到了我的心理預期才下單。”

25歲的高中化學老師“巧克力張張包”通常會對網紅博主的分析成果進行“抄作業”,來為自己的購物決策做指導。更有心的“做題家”們,還會對比雙11期間與雙11前的價差,對比同款商品今年與去年的價差,或者對比線上與線下的價差。

22歲的大學生“達達小丸子”發現,她喜歡的一款酸奶在雙11期間的單價,遠超自家樓下超市的價格,“線上3.32元/袋,線下2.67元/袋,我還能說啥?”

商家“暗搓搓”的漲價舉動,很容易被這屆年輕人抓個現形。因為雙11的過度營銷,“折扣”這個名詞已經有些被污名化了,年輕人也已經變得愈發警惕,不讓自己跌入折扣的“迷宮”。

四、理性囤貨,雙11“下頭症”

優惠券、滿減券、贈送小樣等方式,是平台和商家刺激用戶新消費需求的慣用套路。畢竟,嚴格按照自己購物清單采購的人需要極大定力。“為了50元的購物津貼,買了500多的東西”也不足為奇。為了一張金額有限的優惠券,結果越買越多,這種不理智的消費症狀正在95後身上失效。

95後選擇“雙11”,更多地是為了集中、相對低價地采購必需品、消耗品。對于習慣“理性囤貨”的95後,雙11無法輕易激起他們額外的消費欲望了。

“巧克力張張包”購買化妝品或者服裝,基本都會選擇固定的品牌,雙11對她而言,就是可以購買原本已經短缺的固定品牌消費品,“不會在雙11期間再購買其它東西了,要買的都是計劃中的衣服”,正因此,她對“雙11”的到來毫不敏感,甚至“根本沒有感受到雙11的來臨”。

而更多人之所以參與雙11,主要是購買日常消耗品,活動期間低價、大量購買之後不用再費心,比如将紙巾、隐形眼鏡藥水等消耗品一次性買夠了,可以很長時間不關注這類物品,會讓不少年輕人覺得輕松又有安全感。

五、狂歡節脫敏,回歸自我需要和選擇

當商家們正在精心策劃讓年輕人“上頭”的秘方時,很多95後已然流露出雙11“下頭症”症狀。套路太多、折扣很少;影響正常購物;預售期漫長,買到物品已經過季……

從上頭到下頭,電商平台走了十餘年,在95後這裡,或許隻需要一個反感的理由。

“巧克力張張包”明确表示,今年估計不會參與雙11了。除了覺得優惠規則過于複雜,不想浪費時間在淘寶學數學,最重要的是,她覺得雙11已經影響到自己正常購物。她表示:“雙十一前不敢買,怕買貴;雙十一後不敢買,怕漲價,還有雙11期間長到可怕的預售期、擁堵的物流和退貨流程,弄得我一個月都沒法正常購物。”

在銀行工作的“小鎮男青年”直言,各種優惠玩法過多過雜,不如直接打折來的簡單明了,讓人更有購物欲望。“文文”也發現,現在雙11打五折的商品越來越少,現在最多打七折或者給一些優惠券、采用買幾送幾這樣的活動,他将其稱之為“敷衍用戶”,“為什麼不能像前幾年那樣幹脆利落、直接五折呢“?

電商行業在“内卷”。曾經一年一遇的雙11購物狂歡,正在面臨五花八門的競争對手,元旦驚喜、女神節紅利、618大促、國慶福利……用戶不再“翹首以待”某一個狂歡節,因為下一個馬上就會到來。

24歲的廣告公司策劃“胖丁”表示:“雙十一對我沒什麼吸引力,平時折扣就很多,基本上每個月各個平台總能找到千奇百怪的借口,來搞促銷,而且力度都不小,我已經對電商節脫敏了。”

“電商狂歡節通脹” “折扣通脹”的時代,用戶自然對漫天飛的“折扣”、“優惠”、“狂歡價”逐漸不再興奮,注重自我需要、強調自我選擇的95後們,更是率先對電商節“脫敏”了。

六、結語

每年雙11,鋪天蓋地的宣傳,總讓人有種“狂歡依舊”的感覺。但實際上,由于“社會期望效應”( pygmalion effect)的存在,很多人往往會随大流參與其中,隐藏起自己的真實意見,想要從中發現消費行為的實際變化非常難。

好在,購物車裡的“微數據”足夠真實。無論是令95後吓自己一跳的“隐形巨額消費”,還是那些看似瑣碎、實則為真實需求反應的小東西,又或者平價、大量的易消耗品,都因為雙11這個狂歡場而适時顯露出來。而套路多多的雙11自身,在“狂歡節通脹”的市場背景下,也正在接受95後的冷眼旁觀。

年輕消費者們,一邊冷靜地用“技術流”招式拆解着優惠券套路、反薅商家羊毛,一邊環顧四周,随時準備退出這場不刺激的遊戲。

#專欄作家#

烏瑪小曼,烏瑪小曼,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2019年年度作者。《文案基本功》作者,資深文案策劃人,專注分享文案、營銷及TMT領域的觀點與幹貨。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