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核心觀點之三緻良知?昨天自悟空問答,回答了一個關于心學的問題,但在闡述的過程中,還覺得不夠透徹,因為心學的學問太深厚,我也隻是略知一二,僅僅略知一二,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陽明心學核心觀點之三緻良知?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昨天自悟空問答,回答了一個關于心學的問題,但在闡述的過程中,還覺得不夠透徹,因為心學的學問太深厚,我也隻是略知一二,僅僅略知一二。
心學是儒家的一個學派,這個學派的創始人是明朝人王陽明,也叫他王守仁。
王陽明這個人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之前我在悟空問答回答過另一個問題,就是古代文人中,打仗比較厲害的。我列了三個人,一個是辛棄疾,一個是範仲淹,在一個就是王守仁。
王陽明确實是一個上馬能打仗,下馬能寫文的人。
自從他首度提出心學兩字,心學裡緻良知的宗旨便蔓延開來,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大家都知道,心學有四句經典的教語: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
當人們産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别,他可以說是已發,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惡。
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自在地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
一切學問,修養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為善去惡,即以良知為标準,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
既然有了良知,就要按照良知去執行去實踐。
但是有時候人的判斷會出現錯誤,也就是意之動出現了錯誤,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麼他的良知也會出現錯誤,從而格物也會誤入歧途。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為此時的心已經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這時就要反求諸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态,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麼是有理,隻要格物緻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天理不是靠空談的,是靠格物緻知。
靠實踐,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無私心,就好比世間有規矩,有規律,有規矩就能丈量世間萬物的方與圓。
無論有多少方和圓,無論這些方和圓的大小,都能靠格物緻知揭破其規律,不然這些規律就是不正确的。
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緻良知,就是達到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認識,良知,是天賦人類生命中不學而知的、不學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斷是非與善惡的能力。
在儒家看來,王陽明所指的一種天賦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惡的意向的道德意識。
良知是倫理實踐的出發點,修身的功夫就在于,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為中的惡的意向并實施或實現自己的善的意向。
格物緻知有兩個方面含義,一是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二是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個人覺得,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道理糾正人的行為,緻知就是達到通曉明晰的地步。
這也是所謂的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的真實體現。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并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并知,認為行便是知。
這話的另一層意思,按照通俗理解就是,你知道了事情的道理後,該怎麼做,就按照道理來,準備錯,這就叫知行合一。
知道的和行動保持一緻。
我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有人說,這輩子懂得那麼多道理,但依舊沒有過好,為什麼?
首先,這個人明白了那麼多道理,算是到了緻良知的地步,而這個道理在你心目中已經明确,按照道理有計劃的執行,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這就是格物緻知。而等到去執行和實踐的時候,卻沒有按照計劃去執行,這就是沒有做到知行合一。
所以,我覺得,緻良知是格物緻知的前提,格物緻知是知行合一的途徑,而知行合一則是緻良知和格物緻知的最終結果。 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