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6 16:26:42

(原創文章 ,正文約2500字請耐心閱讀,照片48張,含有“園藝師的世界"水印的照片均為作者原創拍攝或取得版權。)

大家都知道草莓是一款冬春季水果,由于冬季水果品種較少,而草莓此時大量上市,其口感柔嫩汁多、形美味甜、芳香味濃,因此草莓亦被譽為“冬季水果之王”。每年的11月下旬起,草莓開始産果,采摘季一直持續到次年的4、5月份。

随着市場需求量逐年增大,有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是全球草莓的主産國,總産量達380萬噸,占全球總産量的42%,而食用量方面,中國也是全球草莓食用量最高的國家,食用量占全球近70%,産值達680億元。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1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2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3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4

在國内市場,草莓消費幾乎集中在冬春季,草莓生長最重要是生境,為了維持全年草莓供應市場,不得不在反季節的國家、地區進口鮮食草莓。

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孕育世界上最複雜的氣候環境和地形地貌,很多獨特的氣候環境地區等待我們去發現、開發。例如川西高山峽谷地區出産的夏季草莓。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5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6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7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8

如何在種植國産反季節草莓(後續簡稱夏季草莓),一直是我研究的課題以及攻克的方向。2019年我看過一篇報道,介紹四川甘孜州丹巴縣為了讓偏遠的農村地區脫貧緻富,農牧科技部門嘗試在該縣的丹東鎮和邊耳鄉推廣種植夏季草莓,并打通物流運輸渠道,令夏季草莓遠銷上海等大城市。

雖然銷量規模不大,但個人認為意義重大,因此這個地區我一直銘記在心中。受協會研究院的委托,今年的十月初,我特意考察了川西甘孜州的丹巴縣邊耳鄉和丹東鎮。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9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10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11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12

丹巴縣位于四川西部,距成都365公裡,屬川西峽谷的一部分,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丹巴地區屬青藏高原型季風氣候,當地呈典型的立體氣候,山頂與河谷的氣溫相差24℃以上,特殊的地質構造,發達的水系,使丹巴的自然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4.2℃,1月平均溫度4.4℃,8月最熱,月平均溫度22.4℃,無霜期316天,年降水量600毫米,日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邊耳鄉和丹東鎮海拔超過3000米,高原高山氣候更加顯著,其河谷地區地勢較平坦,水源充足,儲備了一定規模适合發展種植業的土地資源。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13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14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15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16

第一站來到邊耳鄉的黨嶺村,海拔約3200米,該村是個未完全開發但名聲在外的旅遊景區,黨嶺葫蘆海,雪山湖泊風光旖旎,堪比稻城亞丁景區,吸吮無數遊人的來此徒步、觀光。夏季草莓大棚區就建立于此。

黨嶺四周環高山,中間地形平坦,雪山融化的溪流蜿蜒而過,其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自然資源保存完好,遠離城區生态環境未受任何污染,是丹巴縣不可多得、适合發展高山有機農業的珍貴寶地。由于文化等原因,這裡的原著藏民不善農耕,僅保留些散養的畜牧業。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17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18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19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20

夏季草莓大棚占地面積約50畝,十月初,夏季草莓産果期基本結束,但大棚種植戶非常熱情帶我參觀場地,其實場地沒有太多亮點,常規的冷拱棚種植,管理模式較粗放。

雖然十月份草莓還零星結果,但這些果子個頭、品相以及口感還能達到A類,這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而平原地區四、五月即将拉秧的草莓産出的果子很小,畸形偏多,口味很淡,一般隻做深加工處理。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21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22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23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24

草莓是多年生薔薇科草本植物,在平原地區草莓種植是隻做兩年生,即四五月份開始留母株自然壓條繁殖小苗,到了九月中旬起開挖幼苗在保護地起壟作畦種植,一般十一月中下旬開始産果,直到次年四五月份拉秧結束清理保護地休耕或輪作。

但高山夏季草莓在生長模式與平原地區不同,在保護地栽種能維持多年生,也就無需每年拉秧更換栽種,産果結束後植株就進入冬季休眠期或營養生長期。多年生的草莓植株一般比平原地區植株要大些,當然從産果量的角度來看,土壤需要休耕、輪作、補充基肥,高山夏季草莓建議還是兩到三年更換一次。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25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26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27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28

經調研,高山夏季草莓的品質非常好,甚至可以發展做有機草莓。其根本原因是高山地區地理環境相對封閉,四季氣候偏冷、偏幹燥,遠離傳統的農業種植區,不受其他作物幹擾、侵襲,因此病蟲害很少,猶如農業開發“處女地”。

黨嶺村的種植戶與我交流,他們種植草莓很少打各種農藥,這點我是深信不疑,畢竟他們農技水平、應用經驗有限,再加上丹巴縣農資供應薄弱,草莓植保不需要太多人工幹預。丹巴縣産出夏季的草莓,他們打出的品牌叫“雪山草莓”。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29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30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31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32

高山草莓口感非常好,雖然種植戶不知道自己種植的草莓品種具體叫什麼名字,經品嘗感覺是牛奶草莓系列的品種。高海拔的高山地區,夏季産果期晝夜溫差大,日照紫外線強,氣候較幹燥降水偏少,因此草莓膨果積累的糖分很高,口感更加醇濃香甜,草莓個大品正,獨特地理環境鑄就獨特的品質,丹東鎮的草莓種植戶告訴我,在夏季産果期,上海地區經銷商一般以每公斤100-120元收購,高山夏季草莓注定可以走高端水果路線。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33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34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35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36

當然,在丹巴縣發展高山夏季草莓也有劣勢,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場、運輸和技術。由于适合種植夏季草莓的地區非常偏遠,遠離城區,交通不便導緻運輸成本增大,草莓是不易保存的鮮食水果,損耗率比較高,本地區屬于非農産區,農戶技能水平有限。

當一個冉冉興起的産業它的特點或優勢過于明顯,其劣勢是可以掩蓋甚至可以忽略,能把好的産品推向市場,随之打開的是财富密碼。發展丹巴高山夏季草莓産業,帶動該地區農戶增産增收,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37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38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39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40

為了更好地把川西高山夏季草莓推向東部市場,在此我也供幾點酌見,決策機關應加大宣傳以及發展高山草莓的優勢;加強與科研機構合作,積極提供專業性指導、農技服務;引進大型、專業草莓種植企業、合作機構來引領完善種植供應鍊;完善物流冷藏供應鍊、打通康定機場、九寨溝黃龍機場農産品貨運通道。

像丹巴縣适合發展種植高山草莓的區域也是很少的,因此不是所有川西山溝地區都能發展高山草莓種植,隻有符合特定的氣候環境以及具備的種植條件才能發展高山草莓,縱觀全國發展高山草莓的區域屈指可數,例如川西山谷、甘南山谷、雲南山谷、北疆山谷等,是有潛在的可能。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41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42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43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44

最後,本篇文章拿丹巴地區高山草莓為契機,作抛磚引玉分析,像這種獨特氣候、獨特的地理環境發展高山農業是大有可為的,夏季草莓作物僅僅是個開始,像藍莓、黑莓、樹莓、雪梨、無花果、蘋果等多種優質水果,在高山種植有巨大的環境優勢;發展需低溫春化花卉擴繁産業更有優勢,例如球根花卉(郁金香、風信子、花蔥、番紅花等)、飛燕草、魯冰花等;發展高山有機蔬菜潛力巨大!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45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46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47

農業科技草莓種植(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48

《夏季草莓,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契機!》介紹到這裡,下期将花園景觀類型文章。歡迎大家與我交流園藝、景觀方面的知識,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更多的原創花園原創文章:可食用景觀植物,大有可為、水果,下一個陽光産業、蔬菜花園,将重新定義可食用景觀(四季景觀)。

以上圖片文章作者嘔心力創,請尊重作者的版權,我喜歡通過圖文的方式讓大家能更直觀地看到園藝生長之美,隻有真正愛上園藝才會真正去了解鑽研園藝技術,最後感謝大家的關注,歡迎與我交流園藝、景觀知識,順祝商祺 !

———詹家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