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永樂13年遷都了嗎

永樂13年遷都了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18 12:35:36

永樂13年遷都了嗎?北宋五傳至神宗時,鑒于前代對西夏軟弱退讓、軍事失利的局面,朝廷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圖謀富國強兵,改變與遼、西夏對峙的不利形勢神宗任用王安石為相,采納臣僚意見,商讨對付西夏、遼國的策略經過深入分析研究之後,認為在橫山宋、遼、西夏政權對立的局面中,西夏向來采取‘聯遼以制宋’的政策為了對付強遼南侵,必先攻夏以制遼,從而制定了‘先夏後遼’的戰略方針,并作出從動心兩線夾擊洗下的作戰記挂于是任命王韶總管河西軍務,大力經營西線;沈括、種谔經營東線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四月,西夏國内發生政變,梁太後殺害對宋主和派領袖李清,囚禁惠宗,奪取政權西夏統治集團分裂宋認為這是對洗下用兵的絕好機會,便發動了大規模的五路進攻,結果雙方互有勝負,宋未能去的全勝次年宋根據戰争形勢,将主攻方向放在東線,采取穩紮穩打的推進戰略,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永樂13年遷都了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永樂13年遷都了嗎(永樂城與永樂之役)1

永樂13年遷都了嗎

北宋五傳至神宗時,鑒于前代對西夏軟弱退讓、軍事失利的局面,朝廷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圖謀富國強兵,改變與遼、西夏對峙的不利形勢。神宗任用王安石為相,采納臣僚意見,商讨對付西夏、遼國的策略。經過深入分析研究之後,認為在橫山宋、遼、西夏政權對立的局面中,西夏向來采取‘聯遼以制宋’的政策。為了對付強遼南侵,必先攻夏以制遼,從而制定了‘先夏後遼’的戰略方針,并作出從動心兩線夾擊洗下的作戰記挂。于是任命王韶總管河西軍務,大力經營西線;沈括、種谔經營東線。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四月,西夏國内發生政變,梁太後殺害對宋主和派領袖李清,囚禁惠宗,奪取政權。西夏統治集團分裂。宋認為這是對洗下用兵的絕好機會,便發動了大規模的五路進攻,結果雙方互有勝負,宋未能去的全勝。次年宋根據戰争形勢,将主攻方向放在東線,采取穩紮穩打的推進戰略。

當時,東線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的沈括、副安撫使種谔,向神宗獻策,縱論經營橫山(指喬山山脈北段)的必要性和攻防具體措施:‘橫山亘袤,千裡沃壤,,人物勁悍 善戰多馬,且有鹽鐵之利,夏人恃以為生,其城堡皆踞險隘,足以守禦,興功當自銀州始;其次遷宥州于烏延(今内蒙烏審旗西南城川堡);又其次修夏州(統萬城),三郡鼎峙,則橫山已囊括其中。又修鹽州,以據鹽池之利。如此,則橫山強兵、戰馬、山澤之利盡歸中國,其勢居高,俯視興靈,可以直覆其巢穴’。神宗采納了這些建議,委派侍中徐禧、内侍押班李舜舉到鄜延審議築成事宜。徐禧來鄜延後,以‘欽差大臣’自居,大權獨攬,排擠沈括、種谔,不從整體利益出發,否定他們的意見。徐禧認為:銀州遂明堂川(榆溪河無定河之會),而故城東南已為河水所吞,其西北又阻天塹,實不如永樂形勢之險扼。于是在銀、夏、宥之界的永樂地段‘築寨堡各六,寨至大者有州九百步,小者五百步;堡之大者二百步,小者百步,用工二十三萬,遂城永樂城,十四日即成。’

永樂城不是一座孤立的城池,而是在今榆林上鹽灣、鎮川、橫山縣黨岔鄉的石峁、王家坬村,米脂縣龍鎮鄉的馬湖峪村一帶無定河兩岸南北長30華裡,東西寬約15華裡的永樂地段修築的一組龐大的互為犄角的寨堡群,共計寨堡十二座,其主體工程為銀川寨,亦即人們所稱的‘永樂城’。

在永樂城興建期間,西夏曾幾次派兵來襲,被宋兵打退。但西夏是不甘心讓宋軍在橫山地區立足的,他們集結了三十多萬人馬,儲備了一百多天的糧草,準備傾全國之力,發奪取永樂城的攻堅戰。而徐禧等人卻不以為然,邊地人民雖先後十幾次前來報信,徐禧卻不相信,還說夏人若來,一戰勝之。他怕沈括奪了他的功勞,令其返延州(永樂大戰時尚在米脂),留鄜延将曲珍守永樂城,他自己和李舜舉等也回到米脂城。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7月,西夏傾全國三十萬之師,以輕騎為先鋒,神速機密地數晝夜間穿越毛烏素沙漠南緣,大軍雲集于無定河中遊的東、北地區,對方告竣工的永樂城發動強攻。但當永樂危急之際,徐禧不讓沈括率兵前去救應,他和李舜舉帶着二萬五千人馬,輕率地回到永樂城,倉促應戰。著名的西夏騎兵神勇均‘鐵鹞子’攻克宋糧秣基地永樂倉(在榆林上鹽灣)之後,搶渡無定河,猛撲永樂城(銀川寨),同時分兵設伏,阻擊宋米脂方面的援軍,使永樂宋軍困守孤城。

徐禧登城觀望,隻見夏軍彌漫原野,看不見邊際。在夏軍渡無定河時,大将高永能建議乘敵半渡,立足未穩的混亂之際,及時出擊,挫其銳氣。徐禧捋須微笑說:‘爾何知!王師不鼓不成列。’大敵當前,還講‘仁義’,以緻坐失戰機。夏軍兵臨城下,徐禧派出萬人對陣,夏軍進攻猛烈,形勢危急,徐又派七萬人增援,但夏軍主力猛攻,銳不可當,宋軍前陣潰亂,摧動後陣,損兵折将,敗退回城。同時夏軍奪占水寨,斷絕水源,城内掘井無水,士兵争飲馬尿,拌馬糞汁為食,饑渴難忍,死亡大半。戰鬥中官兵雖極力格鬥,但終因饑乏無力,難以支撐。而米脂李憲、沈括援兵又受阻,不能按期到達。夏人乘雨四面猛攻,永樂城終于失陷。城破後高永能不肯退逃,血戰而死,徐禧、李舜舉、李稷等亦皆遇難。是役陣亡蕃漢文武官員二百三十人,兵卒役夫二十餘萬人(一說死傷萬餘人)。這一慘敗,緻宋朝銳氣大挫,而西夏雖勝亦大傷元氣,互無進攻力量,形成了罷戰言和,長期共存的局面。

北宋和西夏永樂城大戰,因是曆史上的一次較大戰役而載著史冊,人們是知道的,而對它發生的确切地點卻不甚了了。永樂遺址究竟在哪裡?由于古史記述簡略,再加年代久遠,地名的沿革變遷,緻使衆說紛纭,莫衷一是。一說在榆林縣的上鹽灣,一說在米脂的馬湖峪,也有說在橫山王家坬山頂的傳說。為了進一步查證永樂遺址的确切地址,榆林縣政協組織了史學知識較為豐富的梁金奎、張建海等四同志,根據史料記載情況,參照張建海、史書博同志關于永樂城址的考證意見,于1984年12月7日和1985年1月14日兩次親赴上鹽灣、王家坬等處實地考查。經過查對遺存文物、走訪老鄉,反複核對以後,認為上鹽灣的‘永樂倉’是個大型寨城,是當時儲備糧秣軍需的倉庫基地。橫山縣黨岔鄉石峁、王家坬村山頂的龍泉寨即永樂城的主體工程銀川寨的遺址。

根據上述查證,銀川砦和砦堡群體中的其他寨堡多數在今橫山縣境之内,因此,橫山縣政協副主席安景涵會同橫山縣志辦的同志,依照榆林縣政協提供的情況,于1985年11月19日前往現場查看了銀川寨遺址。石峁、王家坬村背靠龍泉寨山,山勢高峻,拔地而起,猶如屏壁,上下相對高度約350至400米。銀川遺址即在山巅,城址依山勢南北走向,長約三華裡,到處瓦礫,城垣殘迹依稀可辨。按地勢布局,可分南城、北城和東側山腰部的腰城部分,即三個寨堡城。腰城向下延伸直達山根王家坬村,其中有泉水三眼,流量很大,可能即當時水寨部分。寨城居高臨下,俯視無定河川,田畔村舍,曆曆在目。銀川寨靠西隔溝的山梁尚有三座寨堡遺址。這樣連銀川寨的三部(三個寨城)這裡就有六個寨堡,加上無定河對岸上鹽灣的永樂倉、鐵爐峁兩城,現在已發現八座砦堡,永樂十二座寨堡群尚缺四座,有待進一步查證。

永樂城的存在是短暫的。元豐五年六月建城,七月即被攻陷,永樂廢棄。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在銀川寨廢址建龍泉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