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昨天統計局公布了多項重要數據,其中一份就是2018年的GDP成績單,整體表現如下:
2018年GDP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元,同比增長6.6%,實現了政府工作報告裡定的預期增長目标6.5%,但增速創91年以來新低。
另一方面,第四季度GDP增速下滑至6.4%,創09年二季度以來的新低。
GDP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就簡單粗暴地被用來對比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增長實力。
現在我們的增速在下降了,準确來說是2018下半年在降,表明我國經濟增速開始放緩,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描述來說就是“穩中有變、變中有憂”:
“穩”在我國GDP的增速在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中居首位,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
“變”在外部環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包括金融市場波動劇烈的投資環境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及單邊主義盛行的貿易環境,變數都很多。
同時國内環境也有所變化,這點我們的感知還是比較明顯的,比如房價。
“憂”在環境變化催動經濟轉型升級,有壓力也有挑戰。
Part.2
現實中,GDP有三種計算方法,即支出法、收入法和生産法。
我們常說拉動經濟的三輛馬車分别是消費、投資和淨出口,所用的就是支出法,GDP是這三種需求(把政府需求粗略地涵蓋到消費中)之和:
GDP(Y)=消費(C) 投資(I) 政府購買(G) 淨出口(NX)
通過支出法,可以從産品或勞務最終使用的去向反映出GDP的表現,比如2018年,
首先是“消費”,居民消費變得理性和克制,買東西不再跟風追熱鬧;同時企業也在節制,從2018年年中起,PMI指數(采購經理指數)開始下降,11月剛好是50%,12月跌至榮枯線以下,表明采購經理縮減了對生産、新訂單、雇員、供應商配送與庫存等的開支。
其次是“投資”,官方也解說了“過去一年起伏跌宕,金融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全球投資大幅下滑......”,而國内還有P2P等的影響。
最後是“淨出口”,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及單邊主義盛行,對于我們這樣一個進出口貿易相當于GDP三分之一的大經濟體産生的影響很大。
三駕馬車同時間受到抑制,GDP增長速度放緩一點也不奇怪,但我們也穩步過來了,可見國家實力還是很給力的。
用統計局局長的話來說:
大家注意到經濟增長率有所放緩,當然也是在預料之中,在如此錯綜複雜的國際大環境下,我們能夠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是很不容易的,成績來之不易,當然問題也必須高度重視。Part.3
剛剛說的是支出法,而我國GDP的統計是用生産法來計算的。
我國現行的統計制度把國民經濟分為第一、二、三産業,又或者劃分為農林牧漁業、工業、金融業等多個部門。
根據各産業或各部門提供産品與勞務的增加值來直接計算GDP,從生産角度來反映GDP的來源,如下表所示
公式為:增加值=總産值-中間投入
由生産法我們可以看出各産業或部門中哪一塊創造的價值最大,比如第三産業中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第三産業一直都是我國經濟的頂梁柱,但近年來被房地産業搶占了一些風頭,雖然表中房地産占比不高,但如果細分的話,建築業、工業中與房地産相關的(比如鋼筋水泥生産等)加起來占比也足夠的大。
Part.4
還有最後一種統計方法收入法,是從生産過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對生産活動成果進行核算的,公式為:
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産稅淨額+固定資産折舊+營業盈餘
這個就不作詳細講解了。
回到個人,我們常說“為國家GDP做貢獻”,
如果你從勞動者的角度來說,比如參與工作,那你可以用收入法來統計自己做出的貢獻;
如果你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比如購物,那可以用支出法統計自己做出的貢獻;
類似的,如果你從生産者的角度來說,比如開工廠,那就用生産法來計算自己做出的貢獻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