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節選的知識重點?第三章第一節總第九段,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老子節選的知識重點?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第三章第一節總第九段
功述身芮,天之道也。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槫(tuán)氣至柔,能嬰兒乎?修除玄監(jiān),能毋有疵乎?愛民栝(kuò)國,能毋以知乎?天門啟阖,能為(wéi)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xù)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文字内容釋述】
第三章包括第九段至第十三段,分為概述(第九段)、分述(第十段至第十二段)和小結(第十三段)共三節,全面闡述“玄德”。本段是概述部分,“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是闡述“玄德”的意識部分,對應“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而小結的内容則是闡述“玄德”的物質部分,對應“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老子概括為“尋尋呵!不可名也,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老子由此闡明“玄德”就是物質與意識的統一。
本段從聖人“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應如何避免出現“指而盈之,不若其已;拟而允之,不可長寶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而引出“玄德”,指明聖人隻有秉持“玄德”意識行事,才能徹底摒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的自我意識和主觀意志,才能将“人之道”與“天之道”完美結合達到“尤”的境界,實現天人合一。
功述身芮,天之道也。這是本段開頭而不是上段結束,是從哲學社會科學的角度把“道”的“無為、不言”“弗始、弗志、弗居、弗去”等相對獨立的特性,凝練成極簡的宇宙生成及運行自然法則;從前面強調“道”的“無名,萬物之始也”宇宙萬物本原的一面,轉為“有名,萬物之母也”的宇宙生成及運行自然法則這一面。
“功述身芮”,乙本和傳世本均為“功遂身退”,這顯然與“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相矛盾,不是老子原意。同時,“遂”都是與“事”搭配,比如後文兩處提到“成功遂事”,并非“遂功”,否則就是憑借主觀意志刻意謀求結果成功,這不符合老子思想。所以取甲本。“功述身芮,天之道也”,意即發揮好自身作用實現自我價值的功績被人們和曆史叙述下來但自己卻如籍籍無名的小草一樣不去居功,這正是天地運行的客觀規律。同時,“芮”與全文結尾處“是以聖人執佑芥而不以責于人”的“芥”首尾呼應,表明自己聖人之治思想學說的人民立場,聖人來自于人民,是人民的一份子。而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由此引出“玄德”,因為“道”、玄牝、天地和水等都是秉持“玄德”這一本我意識行事,從而推演歸納出實現聖人之治也必須是秉持“玄德”意識行事,“天之道”與“人之道”才能天人合一。
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槫氣至柔,能嬰兒乎?修除玄監,能毋有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天門啟阖,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本句是基于人類思維方式具有強烈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的自我意識和主觀意志這一現實而提出,要實現天人合一,就必須面對并加以解決,所以,這六個疑問句要一一對應“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這六個要求來加以理解。特别是前四個疑問句不但一一對應“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還一一對應“指而盈之,不若其已;拟而允之,不可長寶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
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回應“虛其心”和“指而盈之,不若其已”。“戴營魄”三個字要單獨理解,都作名詞。“戴”,本義增益,《說文》:“分物得增益曰戴。”段玉裁注:“引申之凡加于上皆曰戴。”這裡指通過“虛其心”讓自己增益。“營”,謀慮、思慮,指謀慮如何實現“虛其心”,即要“虛‘虛其心’”來解決“指而盈之,不若其已”的問題,讓“虛其心”的自我意識也進入到空無境界,不要有任何的刻意為之。“戴”和“營”是結果與行為的完美統一。“魄”,本義依附形體而存在的精神,不同于可遊離于人體之外的“魂”,可以解為依附形體而存在的自我意識。“刍狗”就是隻有體而沒有魄。“抱”,心中持守、秉持。“一”,就是“道生一”的“一”,指“玄德”。“戴營魄抱一”,就是“虛其心”“虛‘虛其心’”以及依附形體而存在的自我意識都要歸結到持守“玄德”意識上來。“玄德”是一切意識的本原,比如地震時有些動物會出現異常前兆;也是人的本我意識,包括潛意識、直覺和第六感等等。人類本我意識到底是什麼?科學研究至今還沒有定論,而老子近三千年前就已經告訴我們,它是宇宙萬物本原的“道”噴湧出來的微細之物,是真實存在的。
“毋”,不、不要。要注意與“莫”“勿”“不”等的區别。“毋”和“勿”都含有直接對人的告誡和警告,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但“毋”的語氣比“勿”相對更輕;“莫”和“不”多是對事物進行客觀的描述,表示否定,但“莫”又有通過否定性描述來進行勸戒、忠告的成分。“能毋離乎”,三者能夠合而為一不出現一絲自我意識嗎?一旦有脫離,不管是“虛其心”“虛‘虛其心’”,還是依附形體而存在的自我意識出現脫離,自我意識就自然而然迸發出來。所以,隻有做任何事情都秉持“玄德”意識,才能真正實現“虛其心”的行為與結果、“虛‘虛其心’”的行為這三者所體現的意識完美統一。
槫氣至柔,能嬰兒乎?回應“實其腹”和“拟而允之,不可長寶之”。“槫”,聚結。“氣”,人的精神狀态,這裡指“道”的知識學問及精神内涵等。“柔”,植物初生而嫩。“至柔”,達到細嫩的極緻境界,意即永遠處于初生階段。“嬰兒”,對應前文的“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把自己學道悟道推演歸納出的治國安邦之道比喻成如同天地一樣,也是直接由“道”所生,就能和天長地久一樣永存于世,仿佛嬰兒一般純潔無暇,永遠處于細嫩的極緻境界,永遠處于成長的、與時俱進的階段。
修除玄監,能毋有疵乎?回應“弱其志”和“金玉盈室,莫之守也”。“修”,修飾、使完美。“除”,去掉、改變。“監”,監牢、牢獄,對應“盈室”。“玄監”,指無形的畫地為牢。全句意思是:推行聖人之治既要摒棄依照個人主觀意志行事,又不能把這種摒棄作為個人潔身自好、修身養性的生存處世哲學,聖人要徹底去除“金玉盈室”這種畫地為牢、固步自封、裹足不前的思想,能做到完美無瑕嗎?
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回應“強其骨”和“貴富而驕,自遺咎也”。“栝”,箭末扣弦處,喻治事的權柄或事物的關鍵,這裡作動詞,指通過制定社會規制和運用國家機器這一權柄來治理國家。“知”,指現有的已經被人們所掌握的認知方法和治國安邦知識學問。因為“強其骨”是指聖人要摒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的通行認知方法,堅持追本溯源來認知事物的本質屬性及其發展客觀規律,鶴立獨行不管遇到任何的委曲冤屈都要不為所動。但社會普遍已經按照“天下皆知”的認知方法形成了整個社會文化知識結構和社會意識形态等,聖人要堅持以民為本來治國安邦,能夠做到不立足于現有的知識體系嗎?因為人畢竟有社會共性,完全脫離于整個社會現有的知識體系,一是與社會現實格格不入讓人懷疑能否行得通;二是過于超凡脫俗會不會曲高和寡而無法讓人接受,最終仍然失敗?所以說,老子思想完全超越時代。
天門啟阖,能為雌乎?回應“恒使民無知無欲”,進一步思考如何教化人們摒棄“天下皆知”的比較認知方法。“天門”,對應前文的嬰兒,應該是指囟(xìn)門,即嬰兒頭頂骨未合縫的地方。我們知道,“腦”的古字作“匘”,《說文》:“匘,頭髓也。從匕,匕,相比著也。巛象發,囟象腦形。按,囟頭會匘蓋也。字亦作腦。”但許慎“匕,相比著也”的解釋是錯誤的,“匕”就是雌性生理器官。所以,“天門啟阖,能為雌乎”與我們的大腦有着密切的關系。“阖”,關閉。“天門啟阖”意即每個人出生後都要經曆囟門從開啟到關閉的過程。“雌”,老子前文反複闡述“道”具有雄性特征,可見“雄”源自于“道”,“雌”源自于玄牝,“雄”和“雌”就是“道”的體和用。對應後文的“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全句意思是說:每個人剛出生全身都還是紫紅色時,其完全沒有自我意識,“玄德”意識是最濃郁的時候,在囟門逐漸關閉的過程中,正是“玄德”本我意識消退自我意識生成的過程,人們能夠從戰勝這種普遍規律而回歸“玄德”本我意識依道行事嗎?
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回應“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四達”,不是四通八達,而是指古代治民的四件大事。《周禮·地官·遂大夫》:“凡為邑者,以四達戒其功事而誅賞廢興之。”鄭玄注:“四達者,治民之事。大通者有四:夫家衆寡也;六畜車辇也;稼穑耕耨也;旗鼓兵革也。”“能毋以知乎”與上同。全句意思是:聖人之治要使官長夫大們明白治國安邦的核心要義,難道不要立足于現有的已經被人們所掌握的認知方法和知識學問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這裡不跟自己較真去理清楚主語,不弄明白“之”具體所指,基本也就與老子思想無緣了。顯然,“之”是代指宇宙生成及運行自然法則這一“天之道”,首尾呼應。“生之”,指“道”在生成宇宙萬物的同時,也生成了宇宙生成及運行自然法則。“畜”,泛指養育、培養,這裡指“道”秉持宇宙生成及運行自然法則行事而不去違背它,不淩駕于其上,培養宇宙生成及運行自然法則成為宇宙萬物的根本遵循。
“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指“道”生成了宇宙生成及運行自然法則卻天生不去占有它為己所用,培養它成為宇宙萬物的根本遵循卻天生不去主宰它。“德”,在甲骨文中左邊是“彳”形符号,表示道路和行動,而且是從“道”中衍生而來;其右邊是一隻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條垂直線,表示目光直射之意,又與“指”和“直”相通,表示直視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後金文在“目”下面又加了“心”,會意就更加全面了,指出要遵循本心、順乎自然;小篆右邊的上方變成了“直”,會意為直心。可見,“德”的本義就含有遵循本性、遵循本心、順乎自然、直心等内容,都是指與生俱來的本我意識。“是謂玄德”,“道”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它秉持“玄德”意識行事。
老子将萬物的本原、宇宙生成及運行自然法則的本原都歸之于“道”,那自然就要形神兼備,“道”就要有自己的“魄”,老子将其命名為“玄德”,這也正是“道沖”不斷向上噴湧流淌的微細之物,實現德披宇宙。而且,現代科學已經探知到了“玄德”,我們對照全文關于“玄德”特性的描述,完全可以推斷“玄德”到底為何物。
金聖歎批注版《推背圖》第四十七象有雲:“好把舊書多讀到,義言一出見英明。”如果您信了,請加關點贊轉發;老子五千言最後結尾:“天道無親,恒與善人。”“善人”就是“善人之師”,善于教化别人之意,如果您悟了,也請加關點贊轉發。錯誤難免,敬請批評指正!不勝感激!悟道不易,你我同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