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褐色,中國傳統色彩之一。褐色系。
褐色亦稱棕色、赭色、咖啡色、啡色、茶色等,是由混合小量紅色及綠色,橙色及藍色,或黃色及紫色顔料構成的顔色。茶褐色指濃茶類似棕色的顔色。是一種黃黑色。
《漢語詞典》茶褐,顔色名。黃黑色。也叫茶色或鼻煙色。是一種赤黃而略帶黑的顏色。李觏《送黃承伯》詩:“茶褐園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梅香。”
《本草綱目(金陵本)》 第十五卷 草部(四):(苎麻)白苎,葉面青,其背皆白。可刮洗煮食救荒,味甘美。其子茶褐色,九月收之,二月可種。
明代鮑山撰《野菜博錄》:葛公菜生山谷間,苗高二三尺,莖方窊,面四楞,對分莖,叉葉亦對生葉,似蘇子葉,小梢間開粉紅花,結子如小米粒,茶褐色,葉味甜㣲苦。
《明史》 志第四十三 輿服三
樂人衣服,止用明綠、桃紅、玉色、水紅、茶褐色。俳、色長,樂工,俱皁頭巾,雜色縧。
明方以智《物理小識》:欲其色沈,以竹葉煙熏之,泥礬兩度。俟半日許溶又頻浴之,即為茶褐色。
清代陳龍元《格緻鏡原》:僧衣褐又名缁衣菊,花小湥,茶褐色。
還有很多明清兩代的農書、醫書和小說裡都有茶褐色的記載。
至于“茶褐”的記載就更多一些:
宋詩有:謝媒茶褐襖,迎婦柿紅球。
宋末元初《癸辛雜識》:胡服間色 茶褐、黑綠諸品間色,本皆胡服,自開燕山始有。
元·熊夢祥《析津志輯佚》:市民多造茶褐木綿鞋貨與人。
元代無名氏撰《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染明茶褐,以帛十兩為率,黃蘆【五兩半研碎】,白礬【二兩研味末】。又見黃蘆依煎蘇木法。作三次煎熬。亦将物帛先礬了。然後下顔色汁内染之。臨了時顔色煨熱。下碌礬在汁内攪勻。下物帛。常要提轉不歇。恐顔色不均。其碌礬用看顔色淺深。逐旋加入。
明《禮部志稿》 第9部分:又令僧道服色,禅僧茶褐常服。......令樂人衣服許用明綠桃紅玉色水紅茶褐顔色不得穿用俳色...... 二十六年定,一品二品銀浮屠頂茶褐羅表紅絹裡三檐三品四品用紅浮屠頂......紅絹裡三檐以上傘葢俱用黑色茶褐兩傘俱用紅油絹。
元末明初人陶宗儀著《南村辍耕錄》:茶褐用土黃為主,入漆緑、煙墨、槐花合。秋茶褐用土黃入三緑槐花合。
明方以智《《物理小識》 第1部分
雜染:若椒褐、茶褐、荊茄色,有兼栌黃者,墨水者,皂礬五倍子易毀布帛今不用矣。栀子染黃久而色脫,不如槐花,或用栌蘖紅苋菜煮生麻布則色白,如苎荷葉煮布為褐色布作荷香。
明田汝成撰《西湖遊覽志馀》:茶褐用土黃為主,入漆緑,煙墨,槐花合。秋茶褐用土黃入三緑槐花合。
《明集禮》:青絲縧白絹襪茶褐鞋。白絹大口袴白絹襪茶褐鞋。
《金瓶梅詞話萬曆本》 第五十回:見他戴着清淨僧帽,披着茶褐袈裟,剃的青旋旋頭兒,生的魁肥胖大。
《水浒傳》 第十二回:喚打傘的撐開那把銀葫蘆頂茶褐羅三檐涼傘來,蓋定在梁中書背後。
第十三回:穿一領皂沿邊麻布寬衫,腰系一條茶褐銮帶,下面絲鞋淨襪,生得眉清目秀。
第四十六回:生得闊臉方腮,眼鮮耳大,貌醜形粗。穿一領茶褐綢衫,戴一頂萬字頭巾。
《西遊記》 第九十回:那王子随命針工,照依色樣,取青錦、紅錦、茶褐錦各數匹,與三位各做了一件。
《台灣雜記》:槟實含茶褐汁,可以染物。
清代李漁《揚州畫舫錄》 卷一:黃黑色則曰茶褐,古父老褐衣,今誤作茶葉。
茶褐色在元代始興,明代定為僧道服顔色:洪武十四年定,禅僧,茶褐常服,青縧玉色袈裟。
明代《天工開物•彰施第三•諸色質料》:茶褐色。(蓮子殼煎水染,複用青礬水蓋。)
綜合以上古籍記載來看,茶褐色始于元代,本是胡人服裝的間色,在明代成為常用色。僧人常服,樂工,百姓也都可以服用。源自于古老的褐衣,是一種黃黑色,被誤認作茶葉色。
古籍記載染“茶褐色”的方法有幾種:
一.黃栌煎水三遍,加綠礬。
二.槟榔果實煎水染。
三.用土黃為主,入漆緑,煙墨,槐花合。
四.蓮子殼煎水染,複用青礬水蓋。
以上四種染色法裡并沒有見到茶葉,色彩詞卻稱作“茶褐色”,是以濃茶湯的顔色代名。
以染匠的經驗來說,是可以有茶葉的。單獨以茶葉(最好是紅茶、黑茶)加皂礬也行,還可以以茶葉 蓮子殼 蘇木(少量) 皂礬的方式染出“茶褐色”來。後者的顔色要深一些,若要更深沉一些,“以竹葉煙熏之,泥礬兩度。俟半日許溶又頻浴之,即為茶褐色。”(《物理小識》)泥礬即皂礬。
染匠黃榮華壬寅年清明後一日于漢上寒舍
另外,大量讀者還沒有養成點贊的習慣,希望大家閱讀後順手點贊,你的每一個“點贊”,我都當成了動力!
原創真的很不容易,不僅是文字,圖片裡的植物染實物都是實際做出來的,多次想放棄。
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态度。
最好的支持就是轉發朋友圈
主頁右上角設置加星标,就不會漏掉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