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曆史上有哪些令人動心的細節

曆史上有哪些令人動心的細節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2 09:10:19

作者:劉宏宇

曆史上有哪些令人動心的細節(環臂深躬的古禮是拒人千裡)1

近些年,愛國,從一種相對抽象的情操式存在,被網絡具化成了現象、故事、段子,并由之導引出一種傾向——排外;确切說,是排斥甚至批判以西方文明為主體的“非本民族”的一切,從科技應用(比如個人電腦亦即PC的操作系統)到服裝、娛樂等生活領域,觸及極廣;站牌子路标英文改漢語拼音、外語(英語為主)課程取消、取締外國在華學校(尤指“日本學校”)、一切皆“以我為源”的網紅講座,甚至“公元紀年”改“黃帝紀年”的呼籲、西文的“根子”是從華夏流傳而去……很是熱鬧。

愛國,到底是情懷還是表象甚或走極端,不敢評說。可見的明顯具象是,揚“我”而貶“他”,成為了盛行的行為邏輯——我們怎樣怎樣就是好、文明、先進,他們怎樣怎樣就是糟、愚昧、落後;其中一則,說到禮儀,講我們中華禮儀如何莊重、含蓄、有寓意,西方禮儀又是多麼淺薄、輕浮、赤裸裸;說的是西方人見面時的擁吻禮和我們在“五四”前還盛行的“打千兒”、作揖。

跟很多相類似的“尖銳比較”仿佛,也難免有一點點“片面”——西方不光是擁吻禮,也有鞠躬禮、吻手禮;我們的作揖是傳統禮儀的簡明式易化,“打千兒”則是滿族傳來的……

就算不提那“一點點”的“片面”,關于禮儀,這樣的比較,至少筆者看到、領教到的那些“節目”中的比較,老實說,真沒比到“根子上”。

不敢說筆者就能怎麼“根子上”地了解、理解,但還是想就禮儀尤其其中人與人相遇時的“見面禮”,簡單聊聊。

曆史上有哪些令人動心的細節(環臂深躬的古禮是拒人千裡)2

(一)中華古禮與西方常見禮儀對比

先說我們的。

作揖,剝離掉“異族”禮儀(如“打千兒”)的輔助或說“幹擾”,往前追溯,最近的是“環臂抱拳”——作揖也是抱拳且隻是抱拳,手臂的姿态隻需拳高于肘即可,無其他要求;環臂抱拳,卻是要把手臂最大限度水平展開後攏拳,所攏之拳不低于肘,最好與肘在同一水平線,雙臂圍成“最大”的圈,似擁抱;再前溯,是“環臂抱拳”加“垂首”也就是“低頭”以示尊重;再前溯,“垂首”為“躬”也就是“環臂抱拳”時不僅僅是“低頭”而是保持“環臂”姿态“鞠躬”;再再往前,才是我們最“正統”的“民族源頭”的“中國”的禮儀——環臂深躬,“制”于周朝早期,至今少說也有三千年了。

啥叫“環臂深躬”?

比較講究的反映“隋唐”以前年代的影視作品中會能看到——寬袍大袖,先要雙臂“抖展”,使雙臂最大限度張開,同時讓寬大的袍袖呈規整的垂下狀态,而後很莊重地緩緩将雙臂合攏成“最大”的圈兒,雙掌平伸(不抱拳),掌心向内交疊三分之二左右,與肘平齊或略高于肘,雙手拇指豎直向上,以此姿态深深鞠躬,“環臂”随着“深躬”動作自然平移地降低,但幅度并不相同,“标準”的狀态,應該是交疊的雙掌向上豎起的拇指指尖與深躬下去的頭部上的“眉端”處于相同水平高度,是為“躬與齊眉”。

“躬與齊眉”的“環臂深躬”禮,就可以算是咱們中華民族最古老、最“正宗”的“見面禮”了。再往前,也就是周朝建立以前,“見面禮”是什麼樣的,難考;但從極有限資料大緻揣摩,可以猜想地認為,反而不比“躬與齊眉”的“環臂深躬”禮更莊重,甚至可能比較“随便”。個中因由,不在本文話題上,不贅。

雖然,我們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曆史,但客觀地講,傳承至今的“文化”相關的諸多“根源”,卻更多起源于公元前十一世紀中葉建立起來的“周王朝”,時稱“西周”。

曆史上有哪些令人動心的細節(環臂深躬的古禮是拒人千裡)3

再看西方。

擁吻,即“擁抱”加“親吻”,其實并非十分的普遍;有些西方民族(例如英國的主體民族),在禮儀方面相對“保守”,即便有肢體接觸,也是“點到為止”。

其實,就是“擁吻”,大多數情況下,也更是象征性地——擁抱僅達到“姿态”上的“趨向”而并不真正“貼緊”;親吻更是“象征”為主,例如法國——相對比較熟悉的人見面,尤其“久别重逢”、“他鄉相遇”,才會有“吻禮”,臉頰相貼,各自的嘴都對着空氣,做出親吻的動作,發出親吻的聲音;相對更“熱烈”些的民族,可能會輕輕以唇觸觸碰對方臉頰,擁抱也會稍微“緊”一些,具體的樣子,如果看過《教父》系列電影,會有印象。

吻額、吻手,嚴格來講不屬“泛”的禮儀,是“單向”的——長輩對晚輩表達疼愛,會吻額;以“下”拜“上”,吻手背——“上”的一方斜下平伸手臂(通常為右臂)、掌心向下,平伸的手掌大緻處于心髒的高度(或更低),“下”的一方右手輕握對方平伸的手掌指尖部,左手背于後腰,身體前躬,以唇輕觸對方平伸手掌的背部。有些人誤以為吻手禮隻是男士對女士,不全面,身份相對低的人對身份相對高的人,即便同性,也适用吻手禮。

需強調的一點是:不管怎麼,在禮儀上的“吻”,都最多隻是唇對對方臉頰、額頭、手背等部位的輕觸,甚至隻是“對空”做出親吻動作、發出親吻聲音,不能、決不能跟所謂“愛之吻”相提并論,更不是“接吻”,更、更不是“舌吻”,那些不是禮儀,而屬于“性接觸”。

曆史上有哪些令人動心的細節(環臂深躬的古禮是拒人千裡)4

(二)東西方禮儀差異映射的文化差異

很多人,不知是真的“不甚知道”還是出于什麼其他意圖,把西方的擁吻禮儀解讀成與“性”相關的“接觸”甚至更什麼什麼的,以此說明“他們”野蠻、淫穢、淫穢加野蠻。

這可以說是“偏見”。其所形成乃至甚嚣塵上的因由,不是筆者可以“解析”的,更不是筆者“願意”與持偏見者“理論”的。

更可以說說的是,擁吻也好,什麼也好,西方禮儀與我們古老禮儀的最表象的區别,在于是否有“身體接觸”,他們是接觸的,我們不接觸。

身體接觸的西方禮儀,其最基本的“訴求”在于“存在安全感”——我願意與你“最近”接觸,以證實我對你沒有肉體攻擊的意圖。這點上,我們民族,自古以來就似乎沒有相應的需要。也可以說,我們的先祖,在“自身安全”和“傳遞安全感”方面,幾乎“零需求”。

這個關于“存在安全感”的區别,可以說是“最基礎”也是“最本質”的。

其根源、形成、流行、傳承,跟我們民族和以今天的歐洲為最主要代表的西方諸民族的古代曆史有關;也可以說,是“文化”的“背景”使然——西方由“帝國”式的“武力社會”走向宗教(天主教為最主流的基督教)主導的“城邦”和“城邦聯盟”模式的“宗教社會”,再到“啟蒙”、“文藝複興”引領出的“民族國家”格局,最終形成今天都可以明顯看到的諸多“相對單一主流民族”較小國家“集群”的“契約社會”;我們則是自西周王朝起始的基于“道德統治”的“國家聯盟”(諸侯)的“王權社會”,到國家聯盟分裂、暴力兼并(春秋戰國,即“東周”)的“武力社會”,再到以公元前221年“秦統一”為标志的中央集權的“大一統”,一以貫之直至上世紀初的“道德”為“根基”的“皇權社會”。

曆史上有哪些令人動心的細節(環臂深躬的古禮是拒人千裡)5

涉及社會及其發展,是很大、很長的話題。簡單點兒說,身體的接觸,是“存在安全感”的“心理投射”結果,是基礎的也可以說“原始”的需求,至少,在“最開始”時,例如原始社會階段,是這樣的,無關乎民族、群體、文化。

從更關乎個人的“心理”和更指向群體的“秩序”兩個維度綜合看,随着不同的社會發展軌迹,我們更早、更徹底地脫離了“原始本能”,在上古時期,呈現先進性;而西方文化則割裂成“宗教”和“世俗”兩部分;西方有關領域,将他們傳承至今的文化特征,與以我們為代表的東方文化相比較,給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定義區分——東方文化屬于“高内涵”,西方文化屬于“低内涵”。

就“存在安全感”來說,高内涵、低内涵,題目大了些。之所以有這樣的定義,僅從禮儀、“見面禮”的差異來說,至少還關乎禮儀的“基礎含義”。簡單歸納,我們的身體不接觸的禮儀,體現得更是“敬”,西方的身體接觸禮儀,想要表達的,更是“愛”。

我們是世界上很少見的沒有“具象神”也因而沒有“最高宗教”的民族。我們在三千多年前,就從上古“主流”的巫鬼文化躍升到了“道德文化”,以抽象的“天”作為最高崇拜,并為這個最高崇拜尋求到了具有明顯世俗特征的“具象代表”——天子!不管後來怎樣,從“天子”最初産生的時代來說,我們是最早擺脫了“神主”而躍升為“人主”的民族。對應的歐洲,這一步的完全實現,嚴格來講,最早也是始于兩千多年後的十三、十四世紀。

由于“人主”的“道德秩序”社會特征,我們的先祖制定“見面禮”時,為其賦予了類似“敬神”的内涵——人人都是“神一樣的存在”我敬你如神明。都是“神明”了,自然不宜、不應,發生身體接觸。這其實東西方是趨同的——涉及“神明”,他們最多也就是“親吻十字架”,不可能去“擁吻”所崇拜的“具象神”(耶稣、聖母)的“造像”。他們擁吻的,是“人”,親愛的或想要去親愛的、不管如何高貴也是與我沒有本質不同的、世俗的——人!

曆史上有哪些令人動心的細節(環臂深躬的古禮是拒人千裡)6

(三)西方“低内涵”文化對現代的影響

前面說的“高内涵”、“低内涵”,是西方人劃分、定義的,最強調此概念的是美國。美國人認為,他們的文化,是最典型的“低内涵”,相對應的中國文化,是最具代表的“高内涵”。這種見解,涉及關乎“文化”的方方面面,這裡還是隻說禮儀。

西方“低内涵”文化,特别到近現代,由于更“關照”的是“人”而非“神”,呈現更普遍的适用;東方,特别是我們中國,無論何種因由,結果是被西方“打破”,再從那個“打破”開始,逐漸包容、融合,形成今天的多元文化。

今天,無論在哪兒,要沖誰行上面說的“躬與齊眉”的“環臂深躬”禮,十有八九會把對方吓到,比較莊重的,到鞠躬就好了。舉例:前兩年,筆者偶然機會故地重遊兒時生活過的地方,是個很有規模的科研單位,幾十年前因相關工作的保密性,安置在了當時屬“遠郊”的地方;四十多年過去,那地方早已不是“遠郊”,區域内格局也變化不大。筆者看到一建築,不能确定是否就是兒時記憶中的那個經了改裝所成,就想問問“當地人”,截住一對散步老者,說“您好”同時深鞠一躬,對方竟稍愣了一下。

設想,如果不是深鞠一躬而是西式的招手,或者幹脆什麼動作都沒有而隻是采用“禮貌用語”,對方會“适應”得多。

招手也好,什麼動作都沒有而隻用嘴說也好,依中華民族傳統,都“不禮貌”;可在今天,并不足為奇,甚至算不上“不妥”,這就是“低内涵”對“高内涵”的“侵襲”。

曆史上有哪些令人動心的細節(環臂深躬的古禮是拒人千裡)7

舉兩個更常見的“禮儀”方面的例子,也許更能說清楚些。

例一:屬于典型的“見面禮”——握手。也叫“握手禮”。

握手、握手禮,是現在最普遍流行的“見面禮”,大到最高外交,小到“初次見面”,都适用。有人說,握手禮除了使用右手,還有其他規矩,比如不戴手套,男性不宜主動示意女性行握手禮,隻有在女性明确表示出握手意圖時才可“迎合”;又比如,握手的“範圍”、“力度”,有各自不同含義——與女性行握手禮時,隻輕輕環握其手指部分并“一觸即退”,不可“遲滞”;甚至有人認為,握住“女孩子”的手沒有“趕快”放開,屬于“性騷擾”。

不管怎麼說、多少枝枝節節的“規矩”,握手禮,都是目前最通行的“見面禮”。不知是對這一肯定源自西方的禮儀的“抗拒”還是我們從“高内涵”到“低内涵”的“變遷”中“矯枉過正”,在咱們現今的社會中,握手禮都會令很多人“不适”,好像,怎麼說?就拿筆者被“報警”後跟趕來解決問題的警察“相談甚歡”後為表感謝和告别示意對方握手為例吧——警察迎合了握手,還挺用力握了一下,嘴上說“這麼正式啊”。

正式麼?之所以“正式”,是西方将其“低内涵”賦予了“高象征”!握手禮最初産生的時候,在西方,所要表達得“最基本”含義是——我沒拿武器!

真的就是這意思!别擡杠說什麼“左撇子”,在西方古代,凡有資格攜帶武器的人(騎士),都是佩劍(或佩刀)懸于左腰側,以右手抽出作戰、示威,左撇子也不能變通!右手空着,你也一樣,握住以為證明,表示我們不“互毆”。在西方,大多數民族“啟蒙”之前的大多數時候,握了手,就等于“規定”在同一情境中不得再以握過的手把持、使用武器!即:握手禮的“低内涵”寓意是,我們不打。引申:如果不握手,保不齊就要打。再引申:之前,他們基本上屬于“見面就打”!

曆史上有哪些令人動心的細節(環臂深躬的古禮是拒人千裡)8

例二:雖不屬于“見面禮”,但也是極通行的公共禮儀——鼓掌。

除了極少數“邊緣”部族,幾乎全世界都流行鼓掌的禮儀。可是,今天看上去莊重而熱烈的鼓掌禮,其在發源的西方的“低内涵”初始意味,也是表達“沒帶武器”。

設想這樣的場景:兩群“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隔着山水林木相向而行,互相聽聞了動靜,在還看不見彼此的時候,以擊掌表示“我們沒有拿武器”或者“我們就便拿了武器也不是長家夥、不準備打鬥”——還是沒脫開“生存安全感”的“魔咒”!

如此“原始”、“低格”的禮儀,能盛行于全球所有大雅之堂,個中緣由,其實是應該、可以,好好琢磨琢磨哒!

曆史上有哪些令人動心的細節(環臂深躬的古禮是拒人千裡)9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