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臬司衙門和藩司衙門?明代官員的俸祿是曆朝曆代中最低的,一品大員的年俸不過一百多兩銀子,而七品知縣還不到五十兩雖然說清代也是這個水準,可人家不指望俸祿過日子,在俸祿之外還有養廉銀以及各種陋規而且從明代的各級衙門來看,油水多的十分少見,如果非要說哪個衙門最肥,那非市舶提舉司莫屬,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明朝臬司衙門和藩司衙門?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明代官員的俸祿是曆朝曆代中最低的,一品大員的年俸不過一百多兩銀子,而七品知縣還不到五十兩。雖然說清代也是這個水準,可人家不指望俸祿過日子,在俸祿之外還有養廉銀以及各種陋規。而且從明代的各級衙門來看,油水多的十分少見,如果非要說哪個衙門最肥,那非市舶提舉司莫屬。
市舶提舉司,簡稱市舶司,明初時為掌管海外各國貢使互市的機構。吳元年(1367年)始設于太倉黃渡(今太倉浏河鎮),俗稱“六國碼頭”。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以海彜黠,勿令近京師,遂罷之。”同年改設浙江、福建、廣東三市舶司。
《明史》上記載:“浙江通日本,福建通琉球,廣州通占城、暹羅、西洋諸國。”琉球、占城等國可随時入貢,唯日本,明太祖以其叛服無常,獨限其期為十年,人數二百,船兩艘。洪武七年(1374年)九月,明太祖恐沿海居民及戍守将卒私通海外諸國,并罷市舶司。
永樂元年(1403年),複設市舶司。永樂三年,以諸番貢使益多,置館驿,福建稱“來遠”,浙江稱“安遠”,廣東稱“懷遠”。此外,又增設交趾雲屯市舶司,接待西南各國朝貢使臣。宣德中期,因交趾獨立建國,遂廢雲吞市舶司。
嘉靖二年(1523年),廢福建、浙江兩處市舶司,唯存廣東市舶司。嘉靖三十九年,戶部又議恢複市舶司,不久又罷。萬曆中期,市舶司複設,自此之後,終明之世,市舶司的設置沒有大的變化。
市舶司按例設正官提舉一名,從五品,副提舉二人,從六品。首領官吏目一人,從九品。雖然市舶司前期設立時并沒有多少油水,隻是負責接待來往貢使。可是到了後期,随着貿易的出現便開始有了空子,市舶司的官員通過各種非法手段從中獲利,而且數額極其龐大。因此,市舶司的官缺成了人人争搶的香饽饽。
不過,市舶司的情況比較複雜,有三點值得說明:
第一,市舶司從管理系統上說是屬于各省布政使司,可自永樂後,實際掌管市舶司的大多是宦官,稱提舉市舶司太監。起初市舶司太監僅是監督市舶司之事,以後事權擴大,最終控制市舶司的大權。
第二,“市舶”的含義在明初和明中晚期有所不同。市舶一詞,明朝以前就有,唐、宋、元時,市舶是指對外互市商船。明初禁外國商品進口,也不許本國商船出海,這時的市舶實際上指的是貢舶,即專指外國貢使所乘的船舶。當時貢使除攜帶貢品外,也允許帶商貨來貿易,但數量十分有限。
明中期以後,市舶的含義有所變化,指的是海商船。而外國商船也源源不斷地來到明朝交易,于是市舶成了“賈舶”、“商舶”的代名詞。
第三,市舶司的設置與廢除多次反複,這與明朝的對外政策變化有很大的關聯。明太祖罷市舶司主要目的是推行海禁政策。明成祖恢複市舶司的宗旨是懷柔遠人,宣揚大明國威,同時換取海外奇珍異寶,供皇室使用,與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完全一緻。
嘉靖時再度罷革,主要是由于倭寇猖獗,并限制與日本的貿易。隆慶開關,一方面是因為倭患問題基本解決,另一方面也是适應國内商品經濟的發展。萬曆恢複市舶司是隆慶開關的結果。
總而言之,市舶司這個五品衙門在行政上并沒有太大的權力,可是在經濟上卻是有着巨大的能量。明朝的商品經濟發展和它息息相關,也是對外貿易的唯一窗口。自古以來,凡是和貿易接觸的衙門,無疑都是最能撈錢的。當然話又說回來,明代的市舶司和晚清時期的海關不是一個概念,其油水也更不是後者可以比拟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