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月缺月圓的詩? 又要到農曆十五月圓之夜了現代人知道這是地月運動形成的現象,古代人也早就觀察到了月亮這種周而複始的變化,并把它記錄在詩詞文章中,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形容月缺月圓的詩?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又要到農曆十五月圓之夜了。現代人知道這是地月運動形成的現象,古代人也早就觀察到了月亮這種周而複始的變化,并把它記錄在詩詞文章中。
月相:日耀生光,盈虧有序
“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
——沈括《夢溪筆談》
宋代學者沈括精研天文物理,在其代表作《夢溪筆談》中生動诠釋了月相圓缺的原理:月球自身不會發光,太陽光照在上面才讓它明亮起來。時日推移,日月之間位置變動,照射區域不同,人間就有了視覺上的盈虧變化。
現在我們知道,月相圓缺确切來講,是太陽、地球、月球三者之間相對位置規律變動的結果。地球自轉一圈的周期為一日,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圈的周期為一月,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周期為一年。地球自轉催生晝夜更替,月球公轉出現月相盈虧,地球公轉及黃赤交角存在造成四季變化。年月更叠,周而複始,毫不留情将一代代人湮沒進曆史的洪流中。
通常來講,月相變化分為8段,依次是新月、峨眉月、上弦月、凸月、滿月、凸月、下弦月、殘月,接着又到了新月。一個周期稱為朔望月,時長為一個農曆月,平均29.53天。
白居易《暮江吟》中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寫的是峨眉月——黑月過後,月球向東公轉,位于太陽東邊,西月面被照亮。“一道殘陽鋪水中”之後,夜色漸濃,鐮刀形峨眉月懸在西方天空,凸面朝西。“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則寫的是滿月,農曆十五、十六,月球運行到太陽對面。日落月出,整夜可見。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東漢時期,我國先賢們就認識到月球運動影響海潮漲落。《論衡》記載:“濤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滿損不齊同”,這在世界古天文史上有前瞻意義。新月的朔日和滿月的望日牽動潮汐漲湧,朔日往東上漲,望日往西上漲。
月食:蛤蟆啖月,血月吐焰
“月形如白盤,完完上天東,忽然有物來啖之,不知是何蟲。”
——韓愈《月蝕詩效玉川子作》
唐代詩人盧仝曾揮毫1677字描述月全食現象及過程,其中有“望日蝕月月光滅”之語。
在古人看來,太陽和月亮是天地陰陽變數的“操縱者”。日月光滅可不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兒,十有八九是“妖物作祟”,于是民間湧現出“吳剛伐樹”“蝦蟆吞月”“天狗食月”這些傳說。一旦月食發生,便敲鑼打鼓驅趕啖月的妖物,從《鵲橋仙·月蝕》中“鑼篩破了,鼓擂破了,謝天地早是明了” 詞句中可見一斑。
月食中發生概率最低卻最為壯觀的要數月全食,可一睹“血月吐焰”的奇絕景象。“血月”在信奉“天人感應”觀的古人眼裡是大兇之兆,需通過“月變省刑”化解。從現代科學視角看,“血月”其實是地球大氣層作用的結果。月全食時,太陽光經過大氣層,像通過三棱鏡一樣發生色散,隻剩波長較長的紅光穿透過來,偏折到月面上,月球被染成暗紅或紅銅色的“血月”。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食和月相兩類天文現象觀測起來非常便捷,目視或借助天文望遠鏡均可。無論是“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的古時,還是全民共賞“超級紅月亮”的今朝,人們對這位“近鄰”的關注未曾挪移,而視角将更為縱深。(劉會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