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穩 張珈玮 鄭州 趙冉冉 見習記者 陳純璋 濟甯報道
著名詞作家喬羽,6月20日淩晨因病在北京去世。他一生創作無數,代表作《我的祖國》《難忘今宵》《讓我們蕩起雙槳》《人說山西好風光》《大風車》等脍炙人口,陪伴了幾代中國人的成長。
著名詞作家喬羽,6月20日淩晨因病在北京去世
“我家鄉的運河很漂亮,我覺得我的家鄉很好看。” 1927年出生于山東省濟甯市的喬羽,雖然離開山東比較早,但是仍然鄉音未改,對家鄉愛得深沉。
喬羽曾說,“我雖然離開比較早,十幾歲的時候就離開山東了。但是山東是我的根,我的最根本的東西。它還種下了‘基因’在我的心底。别看我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但還是一個地道的山東人。生活情趣、吃飯和生活習慣還是山東的。我在這裡出生,我是這土裡長出來的莊稼。”
平易近人、思想卻永遠年輕的詞壇巨匠
噩耗傳來,正在濟甯家中的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李木生不勝悲痛。李木生曾十數次前往北京或是在濟甯采訪過喬羽,是喬羽在濟甯老家的忘年之交。6月20日晚,李木生向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回憶了他和喬羽交往的點點滴滴。
李木生說,初識喬羽,是在1990年11月末的一天,他與攝影家孔祥民一起去北京登門拜訪喬羽。
“他穿着紫色的開襟毛衣,深紅色的玻璃紐扣,那是我第一次見他。他和我們一起看畫冊,說他的創作。”一口地道的濟甯話,讓李木生覺得眼前這位詞壇大家倍感親切。
“你從哪裡來,我的朋友?好像一隻蝴蝶飛進我的窗口,不知能做幾日停留……”初次見面,最令李木生印象深刻的是,喬羽向他提起了《思念》這首歌詞的創作過程。這是喬羽耗時最長的一首歌詞,從萌動寫作念頭到構思完成,用了整整26年時間。
喬羽說,那是1963年初夏的一天,他從蹲點的鄉下回到北京的家裡。走進卧室打開窗戶通風,剛坐下正準備抽根煙的他,發現一隻蝴蝶飛進屋來。“他感到特别有緣分,心情特别好。”喬羽不敢動也不敢收拾東西,生怕驚動了它,直到它從窗口飛出,喬羽一直目送着它消失在陽光閃爍的美麗田野裡。
喬羽把這段經曆放在了心底,像陳年老酒一樣,默默發酵,積蓄情感。直到1988年他提筆要寫歌詞《思念》時,才把沉澱在心中的那一段回憶重新開啟,寫就了又一首經久不衰的好歌。
“我是個平凡的人,忙了大半輩子,退了休也不會閑着,就幹點自己喜歡的事吧。”李木生回憶說,這次見面,喬羽曾向他提到,要用餘生寫好兩部書——《我所看到過的人和事》與《中國美學:藝術辯證法》。“這個規劃,他是以淡然的口氣說的,雖是淡然說之,我卻感到了淡然背後的雄心壯志。”
李木生說,對于喬羽的去世,他除了悲痛悼念之外,也有少許的遺憾。“以他如此豐富的閱曆與如此不一般的洞察力,真能遂願,該是中國多麼不平常的兩部大書啊。”
“後來(見面)的次數就多了,喬老每次從北京回老家來,我都會和他見一面,聊一聊。”李木生告訴記者,很多年前,喬羽應邀回到老家濟甯。同是山東人的詩人食指也回到了家鄉,兩人竟然邂逅于同一個賓館的大廳裡。“我當時還開了一個玩笑,我說這是中國兩個大詩人,也是我們家鄉兩個最值得驕傲的人相遇了。”
李木生在夕陽下和喬羽交談
“夕照靜靜地灑了一地,将樹與卉畫出着靈動的斑駁,或密或疏間透着一種柔柔的情意。喬老病着,他的夫人佟老師也病着,我們就坐在他的别墅門前的葡萄架下等他,心上的期待與擔心便如樹上的鳥兒,雖是輕輕地移動,卻也惕敏着神經。”李木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夕輝裡的喬羽》,用以紀念他和喬羽的一次見面。
“我記得好像是2007年去采訪,那時候他的身體不是太好,剛從醫院出來,在一個下午,夕陽很柔和地照着,我們背對着夕陽,就這樣交談一些事情。”知道喬羽喜愛書法,李木生專門帶去了一部金陵古籍出版社以上等宣紙刻印的《論語》。這部《論語》共兩冊,一冊是書法家呂建德用小楷手寫的論語,一冊是李木生用白話翻譯的論語。“他看得真是仔細,手指順着書行上下移動。”
李木生說,他雖然沒有見過喬羽年輕時的樣子,但是喬羽的心态一直特别年輕。“你一旦和他聊起天來,那種精神的力量,就會讓你感覺到,他的心态特别的年輕。”
喬羽曾說,“我的世界觀,是凡人的樂觀主義。”李木生覺得,喬羽的最大魅力,就是他的“平民情懷”。 “他的歌詞、他的文學創作,包括他的待人接物都是這樣。每次回到家鄉來,他都要走到大街小巷,和百姓聊聊天。在北京也是這樣,他和理發店的理發師、小飯館的廚師、服務員都特别熟絡。”
同時,李木生認為,喬羽的“平民情懷”還體現在他的創作理念上。“他的《讓我們蕩起雙槳》《我的祖國》《難忘今宵》《思念》,這些作品從來沒有高高在上過,都是把立足點放在民衆身上。這表達了他對咱們祖國、對人民的熱愛,所以他能夠彈響億萬人民的心弦。”
悼念他最好的方式就是唱他寫過的歌
李木生還提到,每年喬羽生日那天,他們都會在濟甯南池公園的喬羽藝術館裡,舉行活動表達對喬羽的思念和愛戴。“朗誦他的詩詞,對他作品進行研讨,有時候請各階層的市民參加,有時候請學校的學生參加,每次活動都和喬老有互動。”
而這個活動,從2016年開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王建華每年都會參加。相較于王木生,王建華和喬羽的緣分,要稍早一年。
王建華是1989年在全國藝術學會年會上認識的喬羽。“三四天的會議期間,聽喬羽老師的演講,一起吃飯還有合影。他是一個非常親切溫和的老人,性格挺豪爽的,也挺能喝酒的,一點架子也沒有,像是自己的家人一樣。給大家講座也是說的我們濟甯話,感覺非常的親切。”
王建華說,她從小就是唱着喬羽的歌長大的。“唱《讓我們蕩起雙槳》《我的祖國》《難忘今宵》等等,我們不光在濟甯演出,後來也到世界各地,去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還有新西蘭,深受華人朋友的喜愛。”
王建華說,當他們演唱這些歌曲的時候,看到台下的觀衆和他們一起大聲歌唱,這讓他們倍感自豪。“為我們是喬羽老師的老鄉驕傲,也為我們祖國驕傲。”
2016年,濟甯市的詞作者楊義堂、陳洪亮創作了《喬羽》歌詞。“他們當時找到我,讓我看一看能不能譜曲。拿到歌詞我特别高興,為能代表家鄉人民歌唱喬羽老師而感到特别自豪,因為他這一輩子都是在為咱們祖國、為人民寫歌。”
王建華演唱《喬羽》
拿到歌詞之後,王建華一氣呵成,很快就完成了譜曲工作。這首歌曲于當年在濟甯喬羽藝術館舉行《著名詞作家喬羽先生90華誕作品演唱、詩歌朗誦會》上首次向公衆亮相,由王建華演唱。
此後經年,懷着對喬羽的思念和尊敬,王建華無數次唱起這首歌。“每年他的生日,我都會帶着學生們一起演唱他的歌曲祝他生日快樂,去年我們一起在線上唱了《夕陽紅》和《難忘今宵》,喬羽先生全程觀看了直播。”
“聽到喬羽老師去世的噩耗,心裡非常難過,我又把那首歌翻出來,聽了多次,直到掉淚。喬羽老師不光是創作上的大家,在藝術創作上帶給我們成長,也在我的工作和成長當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是唱着喬羽老師的歌,考取了音樂學院,走上了藝術的道路。真是從小唱到大,影響了我們一生。”
王建華直言,現在喬羽老師走了,她再唱起這首歌,心境完全不一樣了。“永遠懷念喬羽老師,雖然他走了,但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永遠活在我們音樂人的心裡。”王建華說,紀念喬羽老師的活動,他們會一直辦下去,喬羽老師的歌,她也會帶着學生們一直唱下去。
“特别遺憾喬老走了,今年再進行這個活動,就無法聽到喬老的聲音了。好在他的作品我們可以不停地咀嚼,他的精神遺産、文化遺産和思想遺産我們可以不停地繼承和研究。”李木生說,喬羽的歌聲會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他人是走了,我們最好的緬懷就是想念他、回憶他、學習他、繼承他。”
說到和喬羽的緣分,李木生覺得,這段經曆是他一生的财富。“這是難遇之遇。一開始接觸的時候,我作為一個地方媒體的記者,一開始覺得喬老是高高在上的,是一種巨大的存在。但是結束接觸後,你就感覺到,這是一個真正的人,是一個沒有架子的人、是一個平民化的人,是一個内心充滿了愛的人。”
“我把議論賦予古往今來的過客,我把豪情獻給風濤萬裡的船夫。”喬羽曾在自己文集的開篇自叙裡如是寫道。斯人已逝,但先生的音容笑貌,先生為人從藝的風采,先生的經典之作,如不息的運河之水,永遠奔湧在歲月的長河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