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和明白人打頓架不和糊塗人說句話

和明白人打頓架不和糊塗人說句話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14:17:40

和明白人打頓架不和糊塗人說句話(甯跟聰明人打一架)1

聰明人往往有着高情商,所以跟聰明人論事,是思想上的一種開蒙啟慧,是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與之相反的是,跟糊塗人交往,既不利于自身的成長,又拉低了你的眼界,是話不對口的不智之争。

和明白人打頓架不和糊塗人說句話(甯跟聰明人打一架)2

與聰明人辯論,樂在其中矣

聰明人不喜歡和他人争吵,他們之間有了矛盾,往往通過辯論來解決問題。

古代的莊子就跟人有過一段“魚樂”的辯論。

有一次,莊子和惠子兩人在一座橋上。莊子說:“魚在河水中遊得多麼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說:“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莊子說:“請追溯話題本源。你說‘你哪裡知道魚快樂’的話,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橋上知道的。”

這二人都是了不起的辯論大師,聰明人之間的打架,向來是智慧的碰撞,猶如絕代宗師之間,已經不需要拳腳過招,而是比拼“内功”。

兩人在辯論中反映出來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談,令人拍案叫絕,給人一種怡情益智的享受。

和明白人打頓架不和糊塗人說句話(甯跟聰明人打一架)3

和糊塗人争吵,是自我損耗

與聰明人打交道是“如沐春風”,與糊塗人打交道卻是“遇事生風”。

有這樣一則故事:聰明人和糊塗人在同一個桌上吃飯,兩人聊起了三國,聰明人說他最佩服諸葛亮,糊塗人說自己最佩服孔明。

聰明人告訴他,諸葛亮和孔明是同一個人,可糊塗人不信。二人争執起來,互不相讓,決定由輸了的人出錢請客吃飯。

聰明人和糊塗人兩人去了道觀,聰明人找來一位道長評理,對他說明情況,請道長判斷輸赢。道長沉思片刻,對他倆說道,諸葛亮跟孔明是兩個人,判糊塗人勝。

聰明人不服,糊塗人說裁判是你找的,沒理由不認輸,聰明人隻好付了飯錢。糊塗人拿到錢高興地走了,可聰明人卻對道長特别失望。

道長對聰明人說,我知道諸葛亮和孔明是一個人,但你并沒輸,隻不過是花了一頓飯錢買個教訓,就不要跟糊塗人争執,反而糊塗人赢了錢卻要糊塗一輩子。

聰明人聽完,立刻明白了,謝過道長後也愉快的離開了。

和糊塗人說話,隻會越說越糊塗,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卻無所獲益。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自我損耗”,而自我損耗過度,終将走向自我滅亡。

和明白人打頓架不和糊塗人說句話(甯跟聰明人打一架)4

常與同好争高下,不與傻瓜論長短

《增廣賢文》中說:“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曆史上有這麼一對好朋友,他們是理學聖人朱熹和心學大家陸九淵。他們的兩次辯論在學術界非常有名。

第一次是在淳熙二年的鵝湖之會,朱熹認為:“格,至也。物,猶事也。窮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意思是人應該格物緻知,先有經驗和學習,進而才能規範人的行為意識,從而成為一代聖賢。”

而陸九淵的心學卻認為:“心即理也,此理本天之所與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為主,則外物不能移,邪說不能惑。”

意思是,人欲也是心的一部分,隻要心是善的,那麼遵從善心做出來的事,肯定也是好的。

第二次是在淳熙八年的南康之會。陸九淵訪朱熹于南康,朱熹請陸九淵登白鹿洞書院講習,陸九淵所講的核心問題是“義利之辨”。

他講到:人之所喻由其所習,所習由其所志”,“志乎利,則所習者必在于利,所習在利,斯喻于利矣。

朱熹的理學博大精深,被後代統治者尊為“大賢”,被學者奉為“萬世宗師”,他的學說對後世産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湖寺辯論的時候,兩派學術見解争持不下,陸九淵甚至指責過朱熹“支離”,而朱熹也曾譏諷陸九淵的“心學實乃禅學”。

兩人雖因各自立場辯護争持,以至互相嘲諷,不歡而散,但也結下極深厚的友誼,至此書信往來,論辯不休。

和聰明人“打架”、争論,是把道理越辯越明,智慧越争越多,以至于後來有了“理學”與“心學”兩大派别。

《論語》上也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意思是,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說錯話。

偉大的成功,需要偉大的對手,和聰明人的争論與切磋,往往更能磨砺自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