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竿是釣魚人在進行釣魚這項休閑運動時,最主要的工具,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雖然我們在野釣、黑坑釣時,并不像競技釣選手一樣,對手感、竿重等細節,要求到極緻,但是大方向上,如竿重、調性、腰力等比較明顯的,但又無法具體量化的參數,還是有着自己的要求的。
竿重,是比較明顯,也是比較容易感知的一個參數,所以并沒有什麼特别可大說特說的,反而是調性和腰力,這兩個客觀存在,但是又沒有明顯指标和依據的參數,确實是我們釣魚人讨論最多,但是始終無法定性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參數值;一方面,是沒有國家标準,深一點說,連個行業标準都沒有,所謂的調性也好,H值也好,更多是漁具廠商自定的一個企業标準,不僅不通用,反而被用的亂七八糟。
可是對我們實戰來說,這個事就變得很麻煩,目前比較主流的各類電商平台,多軟的竿都敢号稱自己是高碳竿,店家争執,别振振有詞,竿子腰力足,怎麼就不算是硬釣高碳竿了呢?其實行業内,什麼19調、28調、37調之類的說法,統統都是企業杜撰的名詞,3H、4H、5H這些數值又是怎麼來的呢?
手動金屬洛書硬度測試儀
在物理的領域範圍内,有一個詞,叫做洛氏硬度,就是指壓痕塑性變形的深度,來确定硬度值,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材料,在受到不同材質的壓頭,給測試物體一個固定的壓力,其受壓後變形塑性的距離,一般0.002mm為一個硬度單位,常用的有三種材質壓頭,分别代表是A、B、C,其英文代碼是HRA,HRB,HRC,具體是哪幾種,就不多說了,但是和碳素材料完全沒關系。
另一種,是鉛筆中,在制作筆芯時,根據含石墨粉和黏土之間的比例,分别以H和B,來标示鉛筆筆芯的硬度,最軟、最黑的,是6B;目前最硬,字迹最淡的,是10H;需要特别提出來一點是,不管是代表物體硬度的洛氏硬度H值,還是代表鉛筆筆芯硬度的H值,都有國際标準,也就是說我們一看标注xH,我們立馬就可以參考标準,知道是一個什麼情況,而魚竿标注的H值,純屬自娛自樂的一個玩笑。
普及了常識,我們把話題再拉扯回來,不管魚竿的标準多麼混亂,但是魚竿在實戰時,軟硬如何、腰力如何,這個雖然沒有參數,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參照、對比,有自己的理解,那麼調性,我們現在更多的理解,魚竿受到極限釣重時,魚竿出現彎弓狀态時,最彎曲的那個點,竿稍到這個點,和這個點到大把之間的比例,稱為調性,玩黑坑的,主要以19釣為主,28釣為輔,玩競技釣的,以28調為主,19調為輔,玩休閑野釣的,以37調為主,46調為輔,就目前的情況,這種計算調性的方法,算是大家都能接受,也是比較科學的一個算法。
那麼我們再說說腰力,腰力在圈子裡有兩種考量,第一種,比較狹義,就是指魚竿在釣重時,竿身被拉成了大彎弓,此時杆子不管多軟,都不應該低于四六調,隻要超過這個調性,都可以理解為腰力足,這也是不少低端野釣杆主打的說法。
另一種,則比較廣義,并不拘泥于調性,而是以竿身打彎之後,繃直回彈的力度、速度、調性等多角度綜合來判斷,簡單的理解,就是竿身可以軟,調性可以低,但是在釣重以内的上魚動作,必須回彈要快、彈性要足,這樣可以借助竿身自身的彈性,即可将中鈎魚的掙紮力度卸掉,也可以利用竿身快速回彈,不怎麼費力就能把魚彈到水面以上,然後再提魚出水就非常輕松了。
不管哪一種說法都彰顯并突出了腰力,這個看得見,但是又沒有具體數值的參數,但是我們為什麼要說腰力足的軟竿,更适合野釣呢?其實這是跟着實戰的需求來說的。
【一】腰力足的軟竿,先徑和元徑更細,自然整體就越輕魚竿的軟硬,有兩個重要參數來決定,一個是碳布的型号和規格,碳布的型号,多用T來标表示,T是一個模量單位,30t,就時指一平米的碳布中,含有3000根碳絲,模量單位是力學單位,理解起來比較複雜,反正我們可以以這個數值對比,理解用來制作魚竿的碳布,碳絲的密度即可,直觀的理解,是T數越高,含碳數值越高,但是這個數值越高,碳布越貴。
在魚竿的制作過程中,碳布并不是唯一,因為碳布在高溫烘烤後,都會變得比較脆,所以就要在制作的時候,在裡面放置一定比例的玻璃纖維布,來減輕高碳的硬脆效果;另一方面,通過竿身的元徑和先徑,來進一步增強竿身的應力強度。這樣一來,先徑和元徑決定了實際使用碳布的面積,最終,先徑和元徑越細,竿身就越輕,配合高碳碳布的輕盈,和玻璃纖維布的柔韌,這就腰力也有了,重量也輕了。
比較輕、軟、腰力足的魚竿,可以在多次揮杆時,節約大量的體力,不至于多次抛竿之後,腰算胳膊疼,因為野釣用竿,多以5.4米以上長竿為主,這個時候,竿身越輕,優勢越大,用起來就不累。
現在主流的手竿野釣魚線,還是以尼龍線為主,在中魚後,魚會拖拽釣組,瞬間把拉力傳導到竿身上,此時竿身軟,就能把瞬間爆發的拉力,通過彎曲的竿身,直接就卸掉了,不僅能做到以柔克剛,還可以減輕線組承受的拉力,算是一舉兩得。而較硬的竿身,在卸力和保護線組的作用上,就顯得比較無力,隻能指望線的拉力值不縮水,同時要祈禱魚的掙紮力度不要太大。
【三】腰力足的軟竿在溜魚時能讓魚有力無處使所謂剛不可久,柔不可持,在野釣時,每一次上魚,都有可能是大魚,也都有可能是小魚,在沒中魚之前,誰也不确定,過硬的竿身,因為無法卸力,對線組的保護幾乎為零,但是過粗、過硬的線組,很容易在魚吞食餌料時,異物感太過于強烈,又容易提前吐鈎,又或者是在中鈎後,和剛硬的竿身,直接對峙,形成拔河,最後要麼斷節,要麼切線跑魚。
而腰力足的軟竿,在這種情況就優勢很大了,小魚可以借助腰力充沛的竿身直接導引提出水面,大魚則可以借助軟竿身直接對抗,因為竿身軟,腰力足,可以讓大魚在掙紮時,如同手打棉花,有力無處使,幾個來回下來,隻要不超過魚竿的極限應力,都能讓魚自己把自己折騰累了,從而達到溜翻大魚的目的。
有些釣友非常喜歡硬竿飛磕入護的感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軟竿溜魚,不論大小魚,在提魚出水之前,那種未知的感覺,比起飛魚入護,更有意思,因為硬竿飛魚,體現的是一種暴力、發洩的快感,但是軟竿溜魚,因為竿身比較軟,經常會釣到個頭稍大點的小體型魚,都會有個博弈的過程,在魚未出水面之前,對未知收貨的期待感,也是十分有意思的體驗。
當然,也沒有固定的說法,野釣一定要用硬竿,又或者野釣一定要用軟竿,每個人對釣魚的體驗感,預期值不同,那使用軟硬不同的釣竿,獲得的體驗感,也一定是不同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