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5月1日電 題:一勤天下無難事——勞動節傾聽他們的“光榮與夢想”
新華社記者
民生在勤,勤則不匮。“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記者走近剛剛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工人先鋒号”的個人和集體代表,了解他們在平凡崗位上創造出的不平凡業績,看他們如何生動诠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社會風尚。
“在工作中不做可有可無的人”
“五一”假期,王超給自己制定了周密的學習計劃。稍一有空,他就掏出手機,學習編程相關的網絡課。
今年40歲的王超是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昆明車輛段檢修車間車輛電工。2002年從齊齊哈爾鐵路工程學校畢業後,他就來到昆明車輛段工作。憑借一股“鑽勁”,王超練就了過硬本領。
28歲時,王超成為車輛電工高級技師,負責車輛電氣配件檢修。車下電源控制闆件故障時有發生,而一個控制闆件成本數萬元。維修控制闆件,最難的是更換控制闆件上的DSP芯片。最終,經過數月600多次嘗試,他攻克了芯片焊接難題。
靠着刻苦鑽研,王超團隊對普速列車電氣配件從硬件故障到軟件故障均能修複。如今,王超團隊把研究攻關方向轉到高鐵動車配件維修領域,每年為昆明車輛段節支降耗1000萬元左右。
在同事眼中,王超“閑不下來”。勞動在他看來,是生活中最重要、也最光榮的事。
“在工作中不做可有可無的人。”王超說,勞動的光榮是在工作崗位上,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實現人生價值。
“解決百姓問題付出什麼都值得”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叫逆行者。北京市西城區消防救援支隊府右街特勤站站長焦雲龍,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員。
當記者問今年“五一”假期怎麼過時,焦雲龍不假思索地答道:“執勤備戰!”
焦雲龍從小對軍裝充滿向往,17歲時應征入伍成為一名消防兵,參與過4800多次滅火救援和搶險救災。血與火的洗禮中,焦雲龍越發崇尚消防這份職業榮譽。
“消防指戰員随時面臨生死考驗,但我們永遠會沖鋒在一線。”焦雲龍說,消防救援工作早已融入自己的生活,外出進入公共場所常下意識查看消防設施,身邊人打趣說“又犯‘職業病’了”。
消防員是和平年代最危險的職業之一。焦雲龍認為,消防救援工作既崇高也接地氣。消防員不僅是沖鋒陷陣的逆行者,更是離百姓最近、為百姓排憂的勞動者,“解決百姓問題付出什麼都值得。”
談起未來規劃,焦雲龍說,最希望能夠以“傳幫帶”的形式,将技術與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新同事,“消防救援也應該有一種工匠精神,不僅要做到精緻,更要做到極緻。”
“隻有通過勞動才能實現脫貧緻富”
幸福不會從天降,美好生活靠勞動創造。作為我國脫貧攻堅偉大勝利的見證者,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的師生們,對“隻有通過勞動才能實現脫貧緻富”有着更加深刻的感悟。
2016年成立以來,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一直緻力于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研究,服務國家脫貧攻堅實踐。團隊在中西部22個省份開展調研,覆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每個人都要通過勞動去創造社會價值。”院長汪三貴說,“像我們搞扶貧研究的人,不能坐在辦公室裡,一定要沉下去進村入戶。”
在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調研,汪三貴記憶猶新。他說:“早年當地交通不便,沿着怒江峽谷蜿蜒的土路步行5個小時才到村裡,再沿羊腸小道在陡峭高山上攀爬尋找農戶,過江過河都要靠溜索。”
一次次調研中,一次次和農戶交流中,師生們越來越意識到:要給貧困地區群衆提供機會,激發他們努力去勞動、去創造,通過勞動改變生活。
2022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一年。“如何推動相對落後地區進一步發展,讓低收入群體提高收入,實現共同富裕,未來我們還有大量研究工作要做。”汪三貴說。
“勞動創造的美麗亘古不變”
淩晨5點,李怡丹被自己的生物鐘叫醒。起床、簡單洗漱,平常的一天開始了。她整理好重點人員管控台賬,穿好防護服,來到社區卡口投入一線疫情防控工作。
每天接200多通電話、連續40多天住單位、有時一天隻能睡一兩個小時……這是“85後”“小巷總理”李怡丹的日常。作為江西省南昌縣八月湖街道豐源淳和社區黨支部書記兼居委會主任,在日複一日的勞動中,時間雕刻出愈發“美麗”的空間。
這種美麗首先塑造了她自己。8年社區工作,一度兼任兩個社區的黨支部書記,李怡丹從開始“腦子都是空的”到現在能獨當一面,同事們都說,她變美了,從一個内向的小女孩變成了社區裡的“小太陽”。
“自信的人最美,我的自信是勞動帶來的。”李怡丹回憶起工作中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接到居民反饋樓下開牆打洞不安全,她聯系有關部門第二天就整改到位;聽說社區有老人想打疫苗,子女卻不在身邊,她開車帶他們打完全程……
盡管24小時連軸轉是常态,但李怡丹總是精力充沛。她說:“人的精神有時可以戰勝肉體,勞動創造的美麗亘古不變。”
“五一”,向每一位勞動者緻敬!(丁怡全、吳文诩、魏夢佳、賈伊甯、孫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