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節,
想必不少人已早早買了火車票,
準備回家大團圓。
關于中秋節,
我們熟知的有賞月、吃月餅的習俗,
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神話傳說。
其實,中秋節還有很多
大家不知道的習俗和曆史,
一起來了解下吧!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又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起源】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産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曆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并廣發軍中作為軍饷,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發展】
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神話傳說】
嫦娥奔月
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後羿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 一天,後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一天,後羿率衆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後羿的徒弟)假裝生病,待後羿率衆人走後不久,持劍闖入内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挂着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後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吳剛折桂
相傳月宮裡有一個人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把他貶谪到月宮,每天都砍伐月宮前的桂樹,以示懲處。這棵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會立即合攏。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一詩中寫道:“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
玉兔搗藥
嫦娥身邊有隻玉兔。據說嫦娥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養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宮有一隻搗藥杵,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這個神話傳到日本後,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
玄宗故事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隻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谕,在即将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将士與民同樂,并将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習俗】
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衆,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台榭,民間争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迹。文人士大夫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絕唱。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中秋除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紮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顔色。中秋夜燈内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挂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挂着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吃月餅
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着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将劉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确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于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号。類似于峰火台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
【飲食】
中秋節該吃的可不止月餅,這些美食也讓你饞到不行。
桂 花(桂花蜜酒、桂花冰糕、桂花糖藕、桂花酒釀圓子)
桂花以“丹桂”名,香氣濃淳,不僅可供觀賞,可聞香怡神,還有食用價值。桂花蜜酒以鮮桂花、蜂蜜等精釀而成,入口甘甜,保健滋補。還有桂花冰糕、桂花糖藕、桂花酒釀圓子等甜品,寄語“高雅、富貴、甜蜜、團圓”的美好祝福,歡聚一堂。
水八仙
“水八仙”是指茭白、蓮藕、水芹、芡實、茨菰、荸荠、莼菜、菱八種水生蔬菜,主要分布在蘇州市的吳江、吳中、常熟、太倉、張家港、昆山等地區。
茭白:是太湖特産,江南三大名菜之一。其肉質潔白肥嫩少纖維,蛋白質含量高,葷素炒煮皆宜,以“吳江茭”品質最佳,“茭白炒毛豆”、“茭白紅燒肉”皆是吾歡喜的家常菜。李白曾有“跪進雕胡飯,月光照素盤”之詩句。所謂“雕胡”,又名菰米,即茭白的種子,是“六谷”(稌、黍、稷、粱、麥、菰)之一。可見其曆史的深遠與極高的食用地位。
蓮藕:蓮藕渾身是寶,根、葉、花皆可入藥,蓮子與藕節皆為美食。藕節分七孔和九孔。七孔藕又稱紅花藕,澱粉含量高,水分少,糯而不脆,适宜做湯。如“排骨炖藕片”,鮮香清熱,健脾開胃。又如“桂花糖藕”這道江南傳統小吃,以糯米填充蓮藕焖煮,再以桂花蜜淋之,米香、藕香、桂花香相融,入口濃郁,立刻幸福感滿滿。九孔藕又稱白花藕,水分足,生吃脆嫩香甜,也适宜涼拌或清炒,炒時别忘了滴幾滴香醋,酸酸甜甜地可口。
芡實:俗稱“雞頭米”,有南芡、北芡之分。蘇州的南芡圓整粒大,質地粘糯,香氣濃郁,是名貴的滋補食品。臨近中秋,漫步同裡老街,幾乎家家門前在忙碌地開剝雞頭米,因為水鄉人都知道“不時不食,過時不候”,清甜緊實的滋味到了中秋就是到達雞頭米的黃金期,過了中秋則每況日下,顆粒老縮了。對食材一向特别講究的江南人,要嘗鮮就得趁早買鮮嫩粘糯的上品解饞。而那些步入老年期的雞頭米将被磨為粉,做成易保存的景區特産芡實糕銷往各地。
菱:菱角,取其諧音“伶”或“靈”,祝福小把戲“聰明伶俐”之意。水鄉的菱多色多角,有大青菱、小白菱、水紅菱、沙角菱、馄饨菱、和尚菱等等,角分四角、二角和無角。其中無角菱(又叫和尚菱)吃起來頂省力,它同兩角烏菱一樣肉質硬、澱粉多,熟食硬糯飽腹,老菱燒肉也别有風味。
莼菜:莼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時令菜羹,又稱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葉草植物。莼菜的根、莖、葉不僅碧綠清香,鮮嫩可口,而且營養豐富。莼菜為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但以秋莼為多為好。
鲈魚: 鲈魚又稱花鲈、寨花、鲈闆、四肋魚等,俗稱鲈鲛,與長江鲥魚、太湖銀魚并稱為四大名魚之一。鲈魚肉質白嫩、清香,沒有腥味,肉為蒜瓣形,最宜清蒸、紅燒或炖湯。杭州的莼菜鲈魚燴之所以成為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不僅僅是因為這一時節的莼菜鲈魚好吃,更是因為晉代張翰借思鄉的“莼菜、鲈魚”棄官返回故裡的史實,這一故事不僅成為千古美談,并使莼菜成為思鄉的象征。
蟹: 我國古人有詩雲:“金秋菊黃蟹正肥,持螯飲酒滋筋髓”。中秋節吃螃蟹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有“西風響蟹腳癢”,說的就是每年立秋之後,螃蟹黃滿膏肥,是最佳的品嘗時機。在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衆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并用之洗手。
田螺: 在廣東許多地方,中秋節還會有吃螺蛳的習慣。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内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别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時節。而且螺肉營養豐富,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
鴨肉: 元末時期,蒙古統治者欺壓漢人,漢人決定推翻元人。但當時統制嚴厲,不能明着組織鬥争,就用暗語。當時漢人稱蒙古人為“哒子”,就取諧音“鴨子”。大家約定,中秋節吃鴨子,就是中秋節大家一起采取行動,推翻元人統治。而且,八月份的鴨子整好肥瘦适宜,口感很好,有滋陰補血的功效。
南瓜: 中秋宴全家團圓,少不了大魚大肉,吃些南瓜可增強飽腹感,減少脂肪的攝入。南瓜在秋季成熟,富含膳食纖維、β-胡蘿蔔素,有減緩血糖升高、降低血脂、防止便秘的功效。此外,秋季幹燥,多吃南瓜,還可滋潤肌膚。
石榴: 中秋節也是石榴成熟的時候。因為石榴紅紅的樣子形似瑪瑙,果實像水晶,晶瑩剔透,所以在古代的時候就成為桌上的供品之一,意味着長壽、團圓吉祥。所以在中秋節這一天選擇吃石榴,也有着不錯的寓意。
烤肉: 在我國台灣,中秋節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烤肉。其實多年前兩家醬油廠商在電視上大展廣告攻勢加上許多商場在中秋前夕搞起了烤肉相關産品的特賣會,所以很多人光顧。在不知不覺中,中秋節吃烤肉也變成了家家戶戶不可缺少的菜肴。
芋頭: 用清水煮一大鍋小芋頭粘了糖吃,是過去窮人家的實在日子。在江浙一帶,芋頭的發音與“運來”相近。所以中秋節吃芋頭,不僅僅隻是享口福同樣也表示希望能夠好運連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