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思想與儒家精髓

孔子思想與儒家精髓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15:15:35

孔子思想與儒家精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之道,埋沒千年,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孔子思想與儒家精髓?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孔子思想與儒家精髓(儒家的第一哲學)1

孔子思想與儒家精髓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家之道,埋沒千年。

儒家文化,孔子所創,是中國文化主流思想。人們普遍認為《論語》代表孔子的思想。其實不然。因為孔子有兩套學問,第一套是第一哲學,針對天賦極高的學生,講的是“性與天道”。第二套是形而下學,針對的是資質較差的學生,主要講道德倫理。

《論語·雍也篇》中,孔子不客氣地表達自己的教育理念:“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論語·公冶長》中,子貢發出的哀歎:“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所以論語裡面沒有第一哲學,層次較低。

黑格爾看完孔子的書感覺非常失望,他覺得孔子的學問太簡單了,他說:孔子長于務實,但卻拙于思辨。隻是俗世的一個聰明人,稱不上哲學家。

叔本華認為孔子的學問:“是一種廣泛的老生常談,主要是有關政治和倫理的哲學,而又沒有形而上學作為支撐,有些地方使人感到極其空洞無聊”。

外國人對孔子的誤解源于我們自己對孔子第一哲學的遺忘。

孔子的第一哲學即是“性與天道”,當發現自己的學生和唯一的兒子都沒有足夠的天賦來理解第一哲學,孔子隻好把這套學問傳給了自己的孫子——子思,于是留下了儒家的第一哲學——《大學》和《中庸》。

但是自古至今,中國學者和普通百姓均對孔子的中庸之道存在根本性的誤解。

首先,中庸之道是第一哲學之道,絕非任何人可以随便掌握。孔子說:“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這句話明确地告訴我們,即使可以抛棄名利的仁者,讓出國家的聖人、無畏生死的勇士,這些世間最偉大的人,都無法和掌握中庸之道的人相提并論。

當我們都普遍認為第一哲學的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的哲學”和“老好人的技巧”。這是中國文化界最大的悲哀!中國文化明明本是一個龍種,卻被後世學者活生生變成了跳蚤。根源在此!古往今來的學者們對漢語的理解能力,是不可思議的。

孔子已經明言,中庸之道是最偉大的:“中庸其至矣乎!”,但是他發現人們早就無法理解它了:“民鮮能久矣!”。2500年來,中庸之道更加湮滅,國人尚且如此,何況黑格爾和叔本華這些外人!這是對中國文化核心理念的最大無知。

1.孔子之大道

孔子:“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是對第一哲學本體的數學描述。代表哲學第一因,和宇宙本體的唯一性、絕對性。

西哲巴門尼德對此有相同描述,他說:“存在者存在。......因為它整個在現在,是個連續的一。”

這裡有一段公案,很有意思。據論語記載,某日孔子上課時說:“曾參呀!我的學說可以用一個根本的原則貫通起來。”曾參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後,其他學生問道:“這是什麼意思?”曾參說:“夫子的學說隻不過是忠和恕罷了。”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參是了解孔子的第一哲學的,但是其他學生不知道,二人在課堂上打啞謎,仿佛拈花微笑的公案。學生們當然很想知道這個學問的最高秘密是什麼?但是又不敢問孔子老師,于是下課後紛紛圍住學長曾參,何謂也?曾參也明白對一般人不可以講最高深的知識,隻好拿形而下學的忠恕之道來搪塞學弟們。因為稍有邏輯能力,我們就會發現,忠恕之道是不可能貫通天道的,形而下的道德倫理之學是不可以淩駕于形而上的第一哲學的。這是哲學的基本常識。

孔子把第一哲學本體稱之為“天”,“天道”,“一”。

《中庸》第一段:“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大學》第一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孔子:“天生德于予”。

這兩處的“天”即為孔子的第一哲學本體論。

中庸的文風像極了孔子的性格,開門見山,剛直中正,第一段即畫龍點睛,直言第一哲學的核心概念。

天即是宇宙本體和全體,是擁有巨大能量,是運動不息的超級複雜系統。是為本體、道體、第一哲學範疇。明德即是道。大學者,大人之學。大人者,内聖外王之人也。

人是宇宙之子,天地所生之物,是宇宙大系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黃帝内經》認為天人本自合一:“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既然天人合一,那麼宇宙大系統對于個體單位人必然擁有巨大的慣性影響力或者是支配性動力,這就是宇宙大系統對人的幹預,孔子稱之為“天命”。

天命難違,但天命更難知!以孔子之才華、學識,加上極其豐富的生命曆練,到五十歲,才知天命。到了七十歲,才能順應大系統的力量,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食色性也,性是人的動機系統,深藏于人體無意識深處,雖深不可識,但對個體人類具備極大的控制力量。

西方名言:“偉人在别人之前知道自己的偉大。”

人是有天賦的,偉人各有其使命。人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沿自己的道路而行,不去羨慕别人,就不會去扮演别人的角色,不扮演别人,就不會喪失自我,不喪失自我,就不會成為别人。這就是“率性之謂道”。

人的認知是有限的,世界的複雜性是無限的,犯錯誤是正常的。但是實事求是是必須的,知錯不改是大逆不道,違背真實客觀性,阻抗宇宙進化力量的。

于是教育的定義就豁然而出。孔子曰:“修道之謂教”。

即——改正自己錯誤的人生方式,就是教育的全部。

這包括:認識你自己、做自己、成為你自己。其中最難的,還是認識你自己!

而自我認知中最難的,是找到自己真正的需要!這是人生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核心。孔子的哲學思想也是由此展開和構建的。

2.不可須臾離的中國第一哲學

孔子接着論述教育的方法論:“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大學》:“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

既然學習目标已經明确樹立。那麼如何展開真正的學習?孔子認為——為學必求于本。任何時候都要抓住第一哲學這個根本性問題來學習、思考、實踐。一旦忘記哲學本體,你就會多歧亡羊,多方喪生,産生偏見,扭曲正确的認知。

至善無善,道即至善。大學之道,在于拳拳服膺于道體至善之中,不可瞬間的離開。

所以君子求學,最重要的是得見第一哲學本體:“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何以尋覓第一哲學本體的蹤迹?

3.道始于情

《大學》認為思維是獲得認知的必要條件,而止定靜安是思維的前提:“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慮即思維,思維的方式是格物,格物的目的是緻知:“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這裡是儒家哲學完整的人生大綱——大學八步。

第一步是格物,格是辯證思維,陰陽思維。物包括内物和外物。内物包括自身的身體、心理和意識思維,除此之外,皆是外物,包括物理、化學等等各種科學體系。

《中庸》偏重于格内物(性、情):“莫見乎隐,莫顯乎微。”

人體潛意識深處的欲望系統、動機系統與宇宙本體直接相連。因為“天命之謂性”。

慎獨處,緻虛極,守靜笃,擺脫俗擾,止定靜安,心齋坐忘,以意識之光“邏輯思維”觀察照見人類無意識深處的秘密規律。——“故君子慎其獨也”。

後世中國禅宗哲學的核心“明心見性”即從此來。

因為情緒是由動機的設定和滿足程度而生!

天為性本,性為情本。天性一體,性情一體。

郭店楚簡《性自命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大戴禮記》的王聘珍注:“性,情之本也。......性之與情,猶波之與水,靜時是水,動則是波,靜時是性,動則是情”。

孟子:“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明心是格内物的第一步,見性是第二步。不明心無以見性。第一步的關鍵在于認識人類心靈的本體,心靈的本體隻有在沒有情緒風浪之時才能為人覺察,對心靈本體的認知覺察是人類心靈成熟的第一步,有此素質,人類才能不做情緒的奴隸,走向内聖之道。更能逐漸覺察潛意識的奧秘。——“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人不僅不要做情緒的奴隸,更要調動情緒的力量,做情緒的主人。因為情緒蘊含着巨大的生命能量。偉大的人物都善于利用情緒的力量來完成外王的事業,以幫助整個世界和諧進化。——“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4.至誠盡性

《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釋義如下:

唯虛極靜笃方能至誠無礙,以至真求真之心方有至誠之智,以至誠之智方能盡察自我的深層動機系統。——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察自我的深層動機系統,方能盡察人類的深層動機系統。——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察人類的深層動機系統,方能盡察所有事物的本質規律。——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察所有事物的本質規律,方能幫助宇宙和人類進化。——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能幫助宇宙和人類進化,才能實現真正的人生意義“天人合一”。——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由此可見,對自我無意識本性動機系統的洞徹觀察認知是儒家學習的核心内容和入手根基,也是儒家把握第一哲學和宇宙第一因的關鍵。

5.天道學習法

莊子說:”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真人不是山裡的神仙,而是實事求是,明白和遵守規律的真實的人。

《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真誠就是不自欺,真實是儒家學者的必備品質!真實的面對自己,實事求是的客觀态度,是需要嚴格自我意識訓練的,否則自我欺騙就像一條毒蛇,藏在人的本性之中,形成可怕的心理防禦,是一切原罪的根源。

《中庸》: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聖人是具備第一哲學天賦領悟能力的,他是自上而下的天道學習法,不需向外學習知識,直接由内心真誠而觀察洞徹第一哲學之道,并通過本體知識通達于其它各科學問,這屬于生而知之者。

多數人缺乏天賦,隻能采取自下而上的人道學習法,需要通過洞明各種知識體系,最終萬法歸一,也能觀察體悟到第一哲學的根本大道。

6.人道學習法

《中庸》: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中庸的人道學習法是極其高級思辨踐行式哲學訓練法,第一就要選擇好的項目執著研究。具體教育步驟如下:1.廣泛搜集資料和信息,2.詳細詢問和質疑,3.周密思考,4.明确辨别,5切實實行。要麼不學,學了沒有學會絕不罷休;要麼不問,問了沒有懂得絕不罷休;要麼不想,想了沒有想通絕不罷休;要麼不分辨,分辨了沒有明确絕不罷休;要麼不實行,實行了沒有切實做到就絕不罷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夠做到這樣,雖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聰明起來,雖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剛強起來。這就是儒家哲學整體邏輯思維訓練。很值得現代教育借鑒。

《中庸》: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人能真誠,則必然成長,而學問将自然貫通,人生将自發圓滿成就!

《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真誠是内聖外王的的唯一倚靠!可以通曉第一哲學的規律,确立和諧世界的根本法則。

7.結語

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中流砥柱,其第一哲學博大精深,非一篇文章所能表達。限于篇幅有限,本文對儒家第一哲學系統隻做出一些簡介,不再深入探讨,有興趣我們日後再來論述。

2022年正月初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