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向人低頭?來源:經濟日報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但人多地少水缺、耕地質量總體不高、後備資源不足是我國的國情因此,要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僅要堅決遏制違法違規占用耕地,也要切實防止撂荒等耕地資源隐形浪費,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永遠不要向人低頭?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來源:經濟日報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但人多地少水缺、耕地質量總體不高、後備資源不足是我國的國情。因此,要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僅要堅決遏制違法違規占用耕地,也要切實防止撂荒等耕地資源隐形浪費。
撂荒地的形成,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總體來看,還是因為農業生産比較效益偏低、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加之一些地方耕地生産條件薄弱,無法适應機械化、規模化經營的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因此,對撂荒地的治理既要治标也要治本,要重點解決“好種地、種好地和誰來種”的問題。
從治标的角度,首先要提高種地收益,讓地不負人。在摸清底數的前提下,分類施策,使各種質量的撂荒地都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比如,對耕作條件較好的撂荒地,要優先用于糧食生産,擴大糧食播種面積;對丘陵地區的撂荒地,要根據立地條件,宜糧則糧、宜特則特,增加糧、菜、果、草等多樣化産品供給。近年來,除了種糧補貼、農機具補貼等普惠性的惠農政策外,各地也因地制宜出台了特色産業、農業保險和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等補貼措施,一定程度上對沖了種地成本。在一些農業産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地方,種地還能帶來可觀收益。
從治本的角度,要從提高耕地質量和調動種地主體積極性方面雙管齊下,讓人不負地。一方面将撂荒地整治與高标準農田結合起來,并配套建設水利、農田防護、田間道路等基礎設施,讓“荒地變良田、良田變糧田”;另一方面培育多種農業生産經營模式,發展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和村集體經濟組織,讓願種地、多種地的種植主體能通過适度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生産,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并通過出台一定的激勵措施和利益聯結機制,推動撂荒地的統籌利用。
甘肅探索出的以村級集體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以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集成推廣應用為突破口,把撂荒地整治與高标準農田建設及高标準糧食生産基地建設緊密結合的路子,扭住了撂荒地整治的關鍵,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在當前糧食生産形勢下,要想方設法激活複耕撂荒地,讓一度“沉睡”的耕地成為糧食生産和農産品供應的生力軍。 (經濟日報記者 陳發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