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縣:今屬山東省。
年伯:古稱。同榜考取的人稱“同年”,“年伯”即同年的父輩。
包大中丞括:包括,字銀河,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乾隆年間,曾任山東布政使,署理巡撫,故稱“中丞”。衙齋:官衙中的書齋。
些小:指官職卑微。
吾曹:曹:等,輩。吾曹:我等,我輩,我們。
關情:動心,牽動情懷。
鄭燮(xiè)(1693-1765年),清代書畫家、詩人,世稱“三絕”。字克柔,号闆橋,江蘇興化人。乾隆進士。官範縣、濰縣知縣。為“揚州八怪”之一。創“六分半書”,即“漢八分”(隸書之一種)中雜合篆楷行草,自創一格,人稱“闆橋體”。以“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自述,其畫專長蘭竹松石,簡潔遒勁。代表作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工于詩。有《鄭闆橋集》。
鄭燮工書善畫,尤擅畫竹,其題畫詩大多吟詠竹子為主題,《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也不例外。這是一首題畫詩,作于乾隆十一、二年間。
首句即點明自己的身份和所處空間,随後的議論與抒情皆因此而來。詩人時任山東濰縣知縣,其官邸的書齋周圍種有竹子。“蕭蕭”竹聲一方面暗示竹子茂密,另一方面順勢引出下一句。在中國人的審美世界裡,竹子代表高潔的君子。此處既是詩人自比,也扣合了畫的主題。
第二句承接第一句,由竹葉的“蕭蕭”聲聯想到民間疾苦,一個愛民、勤政的官員形象随之而出。第三句是詩人的自我體認:官職卑微,小縣吏,一介芝麻官而已,但是,須臾不敢懈怠,隻要事關百姓,無論巨細,都會牽動詩人的情懷。“一枝一葉”既是寫竹,亦喻平民百姓及其疾苦。
鄭闆橋能詩善畫,題畫詩正好可以發揮他的藝術特長。這首詩歌從畫的主題竹子入手,托物言志,乃是一個基層官員的心聲和自叙。畫是送給上司的,因而也是作者的自我勸勉。
詩歌語言質樸,暢曉易懂,比喻手法運用巧妙,将竹子的清雅超拔與詩人的兩袖清風相映成輝。詩與畫,從不同側面立體地表達了同一個主題,意境和諧,相得益彰。
鄭闆橋出身寒微,做官前後均以賣畫為生,因而,對底層生活的疾苦無隔膜之感。即便在為官時期,他的詩文書畫亦關乎民間痛癢,而非消遣之作,更非無病呻吟的造作之詞。鄭闆橋曾有一方“痛癢相關”的閑章,可謂言為心聲。以“一枝一葉總關情”終結全詩,強調了對民情體察入微、與百姓休戚與共的執政信條。
啟功先生評鄭闆橋:“先生之名高,或謂以書畫,或謂以詩文,或謂以循績,吾竊以為俱是而俱非也。蓋其人秉剛直之性,而出以柔遜之行,胸中有不可言之事,筆下無不易解之辭,此其所以獨絕今古也。”此言不虛。
鳴謝:屈雅紅(專欄作家 大學教授)
書法:中央黨校教授 鐘國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