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故宮太和殿的建造方法

故宮太和殿的建造方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5 12:57:12

演講人:周乾 演講地點: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 演講時間:2021年7月

故宮太和殿的建造方法(故宮太和殿的建築細節與文化之美)1

故宮太和殿的建造方法(故宮太和殿的建築細節與文化之美)2

太和殿内景資料圖片

故宮太和殿的建造方法(故宮太和殿的建築細節與文化之美)3

燕尾榫安裝示意圖資料圖片

故宮太和殿的建造方法(故宮太和殿的建築細節與文化之美)4

太和殿金磚地面資料圖片

故宮太和殿的建造方法(故宮太和殿的建築細節與文化之美)5

太和殿寶匣資料圖片

故宮太和殿的建造方法(故宮太和殿的建築細節與文化之美)6

行什側視資料圖片

故宮太和殿的建造方法(故宮太和殿的建築細節與文化之美)7

周乾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博士後合作導師,故宮古建專家。曾獲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主持省部級以上課題數十項,發表學術論文、文章200餘篇,出版著作10種。

太和殿,俗稱金銮殿,位于北京故宮(明清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太和殿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仿南京故宮奉天殿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改為今名。太和殿在曆史上曆經5次火災,現存建築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所建。太和殿面寬(長度方向)11間,進深(寬度方向)5間,長64米,寬37.2米,高26.92米,連同台基通高35.05米,為故宮内規模最大也是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築。

很多人認為太和殿是皇帝每天上朝的地方。其實,太和殿是皇帝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明清時期在太和殿舉行的活動主要是盛大典禮,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将出征等,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并向王公大臣賜宴。

大運河漂來的太和殿

有人說太和殿是“大運河漂來的宮殿”,這個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太和殿在初次營建時,其核心材料為楠木,且材料的主要運輸方式為水運。盡管楠木的強度與其他木材相近,但是楠木有獨特香味、不怕蟲蝕、不怕糟朽、不易變形等優點,是營造宮殿建築的絕佳材料。

太和殿營建所需楠木主要源于四川、雲南、湖南、湖北、貴州、浙江、山西等地的深山老林。《明史》載:“(永樂四年)秋閏月壬戌,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是為營建之始。太和殿所用楠木尺寸碩大,最大直徑可達2米。如此巨木,卻生長在山地險要之處,伐殊不易,而出山更難。當采木工找到了所需的大木後,首先需要将其砍伐。工匠們先用木搭成平台,随後讓斧手登台砍去枝葉,同時還用繩子拉着以防木倒傷人,其情形和今天人工伐樹差不多。伐倒大樹後,由斧手在大樹上鑿孔,稱為“穿鼻”,以便拽運拖拉。鑿孔穿鼻之後,就要将大樹拖下高山。然後就是“找廂”,就是像鋪鐵路一樣,沿着路面以兩列杉木平行鋪設于路基或支架上,每距五尺橫置一木,以利木材運輸。木料被運輸到山溝後,工匠們再将木材滾進山溝,編成木筏,等待雨季山洪暴發時,乘勢将木筏沖入江河(京杭大運河),順流劃行,沿路有官員值守,以免木料丢失。大樹從不同的砍伐地點運到北京,整個時間大約是兩到三年,或者四到五年。

木材的水運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通過通惠河運到北京的神木廠。神木廠設在今崇文門外。運至神木廠的木料源地主要有:浙江的木材由富春江入京杭大運河,經天津入北運河,再經通惠河進入北京,再運至神木廠;江西地區的木材通過贛江入長江,兩湖的木材通過湘江與漢水入長江,四川的木材通過嘉陵江與岷江入長江;然後在鎮江、揚州等地交彙,經京杭大運河北上,再抵達通惠河,并進入神木廠。二是山西的桑幹河經永定河,把木材運到北京的大木倉。現在北京城内西單稍北的大木倉胡同,就是為營建宮殿所設木倉的位置而命名的。當木材被運送到上述地點後,再由騾車運送至太和殿營建工地。

在缺乏大型運輸機械的情況下,太和殿所需楠木大料就是這樣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地運到了紫禁城,滿足了營建所需的木料需求,這也體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榫卯連接技藝

太和殿的立柱與水平小構件(梁、枋)的連接,主要通過榫卯形式進行。這裡所說的“榫卯”,是指榫頭與卯口。其中,榫頭位于梁端,被加工成凸起部分;卯口位于柱頂,柱頂被剔鑿掉部分木料,形成凹形口,即卯口。位于梁(枋)端的榫頭插入柱頂的卯口中,形成榫卯連接;而榫卯連接的位置,可稱為榫卯節點。太和殿的榫卯節點有數十種,其中柱與額枋連接為其中的一種,稱為燕尾榫節點。這種類型的榫卯節點特征為:位于額枋端部的榫頭被加工成燕尾形式,而位于柱頂的卯口相應做成了同樣形狀、尺寸的凹口形式。太和殿的柱與額枋的節點做成燕尾形式,且安裝方向為由上往下進行。一方面,這體現了燕尾榫形式的智慧之道。從平面形狀來看,燕尾榫頭非矩形,其特點是根部窄、端部寬,這種做法稱為“乍”;從立面形狀來看,燕尾榫榫頭亦非矩形,其下部窄、上部寬,這種做法稱為“溜”。燕尾榫的“乍”,使得榫頭插入卯口後,就不容易從卯口水平向拔出。其原因在于,榫頭從卯口水平往外拔出過程中,榫頭的豎向截面面積越往外越大,榫頭與卯口之間就擠得更緊密,所需水平外力就越大,因此,燕尾榫節點不容易産生水平拔榫。燕尾榫的“溜”,使得燕尾榫在從上往下安裝過程中,越往下其水平截面面積越大,榫頭與卯口擠得就更加緊密,所需豎向外力就越大,因而榫頭與卯口在豎向連接牢固。燕尾榫的“乍”和“溜”做法,保障了榫頭與卯口之間的可靠連接,有利于木構架的穩定,體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另一方面,這也體現了燕尾榫安裝方法的智慧之道。燕尾榫的安裝方式是由上向下進行的。故宮古建築施工工序,首先是立柱,然後再安裝梁枋,最後再上瓦砌牆。梁枋端部做成燕尾榫榫頭形式,豎向方向安裝,有利于燕尾榫頭與卯口在上下向的擠緊,而且安裝後的榫頭也不容易從卯口拔出。不僅如此,這種安裝方式,還有利于柱子的定位。因為一旦水平方向安裝梁枋,需要立柱錯位來騰讓安裝空間。同時,燕尾榫榫頭水平向插入卯口,還會破壞卯口的初始截面尺寸,影響榫卯節點的拉接功能。可以認為,上下向安裝燕尾榫榫頭,是适應這種榫卯節點類型的安裝方式,不僅有利于節點本身的穩固,對木構架整體的擾動也減小到最少。

榫卯節點的連接方式有利于太和殿建築整體的營建。我國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了木材易加工、重量輕的特點,将這些構木構件預先加工好,避免了對木材進行現場剔、鑿、刨等工序造成的雜亂環境。而柱、梁枋在現場隻需安裝即可,因而有利于快速施工。

金磚墁地技藝

太和殿的施工技藝代表着我國古代建築技術的精華,金磚墁地則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金磚,并非用真的金子做的磚頭,而是一種大型号方磚的“雅稱”。

“金磚”名稱的來源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金磚由蘇州陸慕禦窯村所造,運送至京城,所以稱之為“京磚”,後來演變成了“金磚”;二是金磚燒成後,質地極為堅硬,敲擊時會發出金屬的聲音,宛如金子一般,故名“金磚”;三是這種磚燒造工藝複雜,造價極為昂貴,因而民間喚其為“金磚”。與普通方磚不同,金磚在燒造、砍磨、鋪墁等各方面要求極為苛刻,所鋪墁的地面平整如砥,光滑似鏡,質堅無比,數百年光亮如新,非一般普通方磚地面所能及。

金磚的燒制,有着極為苛刻的工序,從取土到出窯,共包括8個步驟。燒制工序往往費時一年半,而普通方磚的燒制,僅需十餘天。燒制後的金磚必須顔色純青,敲之聲音響亮,形狀端正,毫無損傷。為保證金磚使用,每塊金磚還配有副磚(備選磚)。金磚燒制好後,由京杭大運河船運至北京通州漕運碼頭,再由騾車運至紫禁城。

金磚的鋪墁工藝與普通磚地面類似,但要求尤其苛刻,且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規定:砍磨二尺見方的金磚,每一個工人每天隻能砍3塊;鋪墁金磚地面,需要瓦工1人和壯工2人,且每天隻能鋪墁5塊。太和殿金磚地面鋪墁的具體步驟,主要包括處理墊層、定标高、沖趟、樣趟、揭趟、澆漿、上縫、鏟尺縫、刹趟、打點、墁水活、潑墨鑽生等。其中,最為重要的工序是潑墨鑽生。“潑墨”即将熱的黑礬水分兩次潑灑或塗刷在地上,其主要目的是對地面進行防止風化的保護。黑礬水的制作方法為:把10份黑煙子用酒或膠水化開後與1份黑礬混合;将紅木刨花與水一起熬煮,當水變色後取出刨花;然後把黑煙子、黑礬混合物倒入上述水中熬煮,直至水的顔色變成深黑色即可。鑽生即在地面澆築桐油,以增加磚層的硬度。當地面幹透後,在地面上澆約3厘米厚的桐油,然後将桐油來回推摟。當桐油充分滲透到磚層中後,再用刮闆将多餘的桐油刮去。之後在生石灰粉中摻入青灰粉,使之與地面磚的顔色相近,然後将灰撒在磚面上,厚度為3厘米左右,2至3天後,灰與磚面粘牢後,再将磚灰刮去,用軟布将地面擦淨。潑墨鑽生之後,還要對金磚地面燙蠟。“燙蠟”即打蠟,是用蠟烘子将石蠟烤化後使其均勻地淌在磚面上。燙蠟的主要目的是使得地面光亮,且蠟固化後可隔絕空氣、水、灰塵,還可起到防止磨損作用。上述工藝鋪墁後的金磚地面堅硬無比,油潤如玉。

建築之美

太和殿在布局上,位于紫禁城的中軸線南部,而“中”“南”均能體現封建王朝治國的皇權思想。太和殿的平面布局還體現了“九五至尊”的思想。我國古代的陽數(奇數)中,“九”最大、“五”居中,《周易·乾》中爻辭有:“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因此,“九五”即為皇帝的尊位。太和殿建築軸心距總長度為60.13米,總寬度為33.35米,二者之比恰好為9:5,該比例與“九五”吻合。

太和殿的立面造型符合我國傳統文化的“天圓地方”理念。“天圓地方”其實指的是測天量地的方法。“天圓”指測天須以“圓”的度數,即圓周率來計算,古謂“三天兩地”的“三天”指的即是圓周率;“地方”指量地須以“方”來計算,“兩地”即“方”,指邊長乘以邊長。方圓比例的最直接數字體現就是√2。這個長方形的長與寬的比例為√2,成為紫禁城諸多宮殿建築規劃設計的重要數字。如太和殿建築本身高度為26.10米,而下檐柱頭位置至屋頂的高度為18.54米,二者之比為26.10:18.54=1.41≈√2。從比例構圖來看,太和殿下檐柱頂到屋頂的距離為直徑,繪制一個圓形,該圓形外切正方形的對角線旋轉至與地面垂直的角度後,該對角線的長度恰恰為太和殿建築的高度。不僅如此,以太和殿建築高度為直徑畫圓形,則該圓形的外切正方形恰恰占據太和殿最高與最低的四個角點位置。以上說明,太和殿立面造型是以“天圓地方”的理念為依據的。

太和殿屋頂為重檐庑殿形式,為我國古建築屋頂等級的最高形制,體現了建築本身的壯觀和雄偉。重檐屋頂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兩層屋檐,且屋頂包括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需要說明的是,“脊”是兩個坡面的交線。如前後坡的交線稱為“正脊”,斜坡的交線稱為“戗脊”。正脊由多層瓦件疊加而成,在斷面上形成凸凹相間的曲線,在立面上增加了建築的總高,凸顯了建築的壯觀和威嚴。戗脊的曲線和舒展翹起的翼角給人一種飄逸向上的感覺,笨重的大屋頂立顯輕盈,形成了中國古建築獨有的造型特點。太和殿屋頂由上至下坡度由陡變緩,形成柔和優雅的曲面,各坡面相交的脊則形成優美光滑的曲線。

太和殿内的髹金漆雲龍紋楠木寶座,在紫禁城内做工最講究、裝飾最華貴、等級最高、雕镂最精美。它設在大殿中央七層台階的高台上,後方擺設着七扇雕有雲龍紋的髹金漆大屏風。寶座上部采用圈椅式椅背,下部承托以寬闊的“須彌座”式椅座。太和殿皇帝寶座上的漆金和腳踏,設計均采用最尊貴的形式。太和殿寶座的上方、天花正中有“穹然高起,如傘如蓋”的特殊裝飾,稱作“藻井”。太和殿藻井的紋飾布置均勻、對稱,裝飾華麗,種類豐富,雕刻手法精美絕倫,體現出我國古代工匠精湛的建築技藝。寶座兩邊有6根蟠龍金柱,分為兩排,東西各3根。每根金柱高12.7米,直徑1.06米,點綴着太和殿宏偉的空間。金柱上各繪制1條巨龍,龍身纏繞全柱,龍頭昂首張口,似在穿雲駕霧。每根柱子的下方均繪有海水江崖紋,洶湧的海浪拍打礁石,激起層層浪花,烘托出巨龍升騰的磅礴氣勢。

色彩之美

太和殿建築色彩是體現其建築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

太和殿瓦面的顔色是黃色的。古人認為,黃色為中和之色,是最正統、最美麗的顔色,是皇權的象征。屋頂瓦面采用黃色,寓意建築為皇帝所專用,是皇帝行使權力的場所。相比而言,平民百姓的屋頂瓦面顔色不能用黃色,而一般用黑色。這種黑色的瓦面在古代稱為“布瓦”,而平民百姓則被稱為“布衣”。

太和殿的梁枋與鬥拱是青綠色的。青綠色屬于冷色調,其在陰影中顯得空氣感強,輕盈而又遙遠,使得厚重的屋頂給人以輕松的感覺,而且增強了建築的高度感。由于屋檐往外挑出,因而在梁枋下部及鬥拱部位會出現陰影。采取青綠色的彩畫對上述部位進行裝飾,有利于體現建築的陰柔之美。

太和殿的柱架和牆體顔色為紅色。紅色給人充實、穩定、有分量的感覺。從功能上講,牆體對建築起到維護作用,柱子則是支持建築屋頂的重要構件。二種構件均能起到對建築的防禦、保護作用,其顔色采用紅色,因而有利于體現陽剛之氣,護衛皇家建築之意。

太和殿的台基和欄闆是白色的。白色是高雅、純潔與尊貴的象征。由于太和殿台基欄闆和望柱有着精美的龍鳳紋雕刻,因而采用潔白的漢白玉材料,有利于突出建築本身的高貴之處。同時,白色的台基與黃色的屋頂、紅色的柱子形成鮮明的對比,可顯示出太和殿的壯麗與高雅于一體。

太和殿地面為金磚地面,其顔色是灰色的。從位置及功能角度上講,太和殿地面不宜采用亮麗的色彩,因而采用灰色。這種灰色位于各種色調中間,并融合于各種色調中,形成了很好的補色效果。同時,灰色地面與白色欄闆亦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得同樣為中間色調的白色獲得了生命。

對太和殿建築整體而言,藍天與黃瓦、綠色屋檐與紅色柱子、白色台基與灰色地面,各種色彩巧妙對比運用,給人以雄偉、壯麗的整體色彩感覺。

不同的顔色,在太和殿建築上的運用比例不同,黃、紅二色運用最多。其實不僅太和殿,紫禁城絕大部分建築的瓦面顔色為黃色,這體現了紫禁城建築整體的形象,即皇權的象征;另可以看到紅色的柱子和牆體,這種顔色的比例亦很大。古人認為紅色是強大生命、護衛權力的象征,寓意皇帝的江山永固,生命無限。紅、黃這兩種顔色在紫禁城古建築群中的大規模應用,形成了紫禁城華麗、莊嚴與雄壯之美。

屋頂的寶匣

以太和殿為代表的故宮古建築在屋頂施工結束前,施工人員往往要鄭重其事地在屋頂正脊中部預先留一個口子,稱之為“龍口”,爾後會舉行一個較為隆重的祭祀儀式,由未婚男工人把一個含有“鎮物”的盒子放入龍口内,再蓋上扣脊瓦。該盒子被稱為“寶匣”,而放置寶匣的過程稱為“合龍”。所謂寶匣,即裝有“鎮物”的盒子,其中的“鎮物”用于建築中時,多為驅災辟邪物品。太和殿在合龍前,會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由禮部欽天監(掌管天象的機構)選定良辰吉日,一名大臣念祭祀文,文武百官須穿朝服在午門内齊集,内閣大臣及侍衛于太和門内聚齊,祭祀時分翼排班站立。祭祀時,正使大臣、執事官員和匠作首領還需身披彩色緩帶、官帽上簪有一束花朵,以表示喜慶之意。

鎮物亦稱避邪物,是我國民間信仰習俗,指用于鎮墓、鎮宅、鎮鬼祟等民俗品物。太和殿内寶匣的部分鎮物包括:金锞一錠,牌一個,共重三兩四錢五分;銀锞一錠,牌一個,共重一兩八錢五分;銅锞一錠,牌一個,共重四兩;鐵锞一錠,牌一個,共重三兩;錫锞一錠,牌一個,共重三兩;金錢八個,每個重一兩七錢;五色寶石五塊;五經五卷;五色緞五塊;五色線五绺;五香各三錢;五藥各三錢;五谷。其中,“五經”即佛經中的忏悔咒;“五香”即紅绛香、黃芸香、紫沉香、黑乳香、白檀香;“五藥”即生地黃、木香、河子、人參、茯苓;“五谷”即高粱、黃米、粳米、麥、黃豆;“金錢”即印制“天下太平”漢、滿文字樣的銅錢(金币),材質為16K金;“五色寶石”即黃色、棕色、藍色、綠色、紫色寶石,材質多為水晶,顔色代表了五行屬性;“五色緞”包括藍、綠、紅、黃、白五種顔色的綢緞;“五色線”包括藍、綠、紅、黃、白五種顔色的絲線。

2007年9月5日上午9點,故宮博物院在太和殿大修結束前,舉行了隆重的寶匣合龍儀式。太和殿寶匣為銅質抽屜式,表面鎏金,刻有龍紋,并帶有封裝鎮物用的銷子。該寶匣在20世紀50年代的一次修繕中被取下,一直存放在庫房中。此次回放太和殿寶匣内的鎮物包括金锞和五經、五色緞、五色線、五香、五藥、五谷等物的殘存部分。合龍儀式上,時任院長鄭欣淼宣讀了記載太和殿修繕經過的《太和殿修繕工程紀事》。随後,《太和殿修繕工程紀事》與其他鎮物由工作人員分别裝入黃色錦囊袋中,并一同放入寶匣中。封裝好的寶匣,由太和殿施工負責人鄭重地交給預先選定的工人,再由工人沿着屋頂正中通向龍口的瓦壟登至龍口位置。其間由多名人員陪同前後,稱之“護匣”。太和殿寶匣回放入龍口後,工人将預先備好的扣脊瓦和泥砌好,即完成合龍儀式。

屋頂上的瑞獸

太和殿作為故宮古建築的典型代表,其重要建築特色之一,就是屋頂上有形态各異的小動物,它們可稱為“瑞獸”。不光太和殿,故宮古建築所有的屋頂,在垂脊部位,最前面都有一個仙人騎鳳的造型,後面則整齊有序地排列着各種瑞獸,其主要寓意是消災驅邪,護佑宮殿。故宮古建築屋頂的瑞獸數量可為1~9的奇數個,瑞獸數量越多,則建築的等級越高。與其他建築不同,太和殿屋頂上瑞獸的數量是最多的,且數量是雙數,共10個: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獬豸、押魚、鬥牛、行什,故宮古建築中僅此一例。

從功能來看,包括太和殿在内,紫禁城古建築屋頂的瑞獸裝飾,最初的功能是保護屋脊的釘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垂脊作為屋面兩個坡的交線,該位置不但有坡度,而且泥背也非常厚。這使得該部位的瓦件容易在自重作用下産生下滑,并導緻雨水滲入。為了防止泥背上的瓦件下滑,常常用釘子來固定該部位的瓦件,這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然而,裸露的釘子很容易在空氣中鏽蝕,且雨水很容易沿着釘子滲入屋頂基層,因而古代工匠便給釘子帶了個“帽子”,這個帽子就是小獸造型裝飾,其材料與瓦件相同,或為琉璃,或為普通黏土。小獸造型的“帽子”增加了瓦件的重量,并相應增加了瓦件與泥背之間的摩擦力,不僅有助于釘子阻止瓦件下滑,而且能避免釘子暴露在空氣中,因而在實用功能上亦具有科學性。随着古代施工技藝的成熟化,小獸裝飾逐漸與屋脊部位的瓦件連成一體了。由于紫禁城古建築屋頂是有等級的,加上古代帝王對祥瑞的崇拜,因而各種小獸造型又逐漸演變成了不同的瑞獸圖騰,并通過瑞獸數量來體現建築的等級,瑞獸數量越多,建築等級越高。

除太和殿外,紫禁城所有古建築屋頂的小獸數目為單數。隻有太和殿屋頂小獸的數量為雙數,且為10個。其主要原因是火災。太和殿在曆史上多次着火,火災後又重建。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時,太和殿已是第五次重建了,施工負責人為梁九。梁九把太和殿的平面布局由九間改為十一間,以解決楠木不足問題。然而很快新的問題來了。重建前的太和殿,其開間數量為九間,對應屋頂角部的小獸數量是9個。而太和殿開間數量由九間變成十一間後,屋頂又要重新排瓦,且排列瓦件時,其對應的尺寸随即發生變化。梁九發現,在太和殿屋檐四角,排完9個小獸後,每個屋角恰恰多餘一塊位置,而且恰能多放一塊瓦。考慮許久後,梁九決定在這個空的位置增加一個新的小獸,即行什,并獲康熙帝批準。

那麼,為什麼要放“行什”這個神獸呢?原來行什在外形上很像雷公(雷震子),也就是上天主管打雷的神。太和殿遭受多次焚毀,其重要原因之一即為雷擊。梁九在太和殿屋角放置這麼一個神獸,寓意非常明顯:希望上天多多“關照”,不再讓太和殿遭受雷火。

結語

綜上所述,太和殿是故宮古建築的代表,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體現。太和殿不僅僅有着豐富的曆史,而且還包含代表我國古代建築最高水準的建築科學、建築技術、建築美學、建築文化等内容。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都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與傳承弘揚。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