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為了能夠在社會上謀事,總是主動去“打開門”,為自己尋到門路,人們常說的“開門接客人,出門遇貴人”說的就是這個理。
隻有走出自己的安樂之地,打開門去遇見不同的人,尋覓不同的機遇,才能在時代的風口處找準方向,成就自己的事業。如果隻是固步自封,不願意與他人交往,自然隻能慢慢地與世隔絕。
但是在六十歲的年紀,這樣的境遇卻發生反轉,這時候不應該再主動地去“打開門”,而是要務必關緊“這三扇門”,晚年才能幸福安康的度過。
關好心門,專注自身
在前半輩子的打拼中,為了情與益,總要參與到社交場合之中,讓自己心累。在六十歲正式步入老年生活中,已經懂得了知天命的含義,生活中許多的事情都是可遇不可求,這個時候放下自己的浮躁的思緒,關好心門,将剩餘的時光與精力投射到自己身上,尋找生活中微小而确定的幸福。
衆生皆苦,唯一的擺脫之法便是自渡。唐朝的“詩豪”劉禹錫,一首道破人生哲學的《陋室銘》被世人銘記。在他官場沉浮半生之後,他選擇回歸自己平靜的内心,了卻浮華與煩躁,隐居于鬧市之外,與自己意趣相投的詩人們,享受美景,吟詩作對。
雖然那時的他已經年邁,風燭殘年,甚至雙眼昏花,但是投入到自己的熱愛中無論如何都是歡喜的,更是寫下“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來展示自己積極樂觀的生活态度。這樣的老年生活即使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但關好心門,專注在身心上的每一刻,都是彌足珍貴的,并不會覺得惋惜。
關好家門,明哲保身
在年輕的時候,總感覺精力是用不完的,面對他人的請求,也總是善于給予幫助提點。但是在六十歲,早已不如當初,不論是精力還是财力上,都需要一個“穩”字,不能為他人而冒險,不然這晚年安康怡然的生活很容易煙消雲散。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在六十歲的時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并不是說不懂得人情,對人不善,而是從自身的條件出發,可以雪中送炭,但也不能以損害自身的利益為條件,晚年的生活已經穩固,一味的往外掏空,隻會讓自己饑寒交迫。
曆史上《墨子》一書中記載了“鄰父舉木”這樣一樁轶事,一老翁家中的兒子很不懂事,整日隻知道遊手好閑,不做正事。氣不過的老翁拿起杆子就開始打自己的兒子,兒子大叫招惹來了隔壁的老人,老人見此情形也拿起杆子幫着打這不成事的孩子,結果沒打幾下,這當家的老翁就開始教訓老人,訓斥他為什麼動手打自己的孩子。
本是想着助人教訓,是熱心之舉,但是在他人看來卻是在多管閑事瞎操心,不僅讨不到好,更是被他人嫌棄。尤其是這六十歲的老人,某些思緒上與年輕人大相徑庭,在他們看來反而是在幫倒忙,所以還是“關好家門”少操心為妙。
關好仕途之門,不費神
六十歲已經是退休的年紀,将徹底與工作中的大小事務告别,回歸到家庭與生活之中。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不要在工作中繼續猶豫,杞人憂天。關好自己的仕途之門,不再對名與利有不切實際的渴望與追求,懂得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工作之中,人走茶涼是避免不了的境遇,即使自己辛苦打拼,事業有所成,但在晚年的生活之中還是要将機遇讓給更值得培養的人,也讓自己省心一些,不要過度勞累,放松心身,與煩亂的事物再見。
小結
關好“這三扇門”,其實也是在對從前的往事做個了斷,開啟老年人新的生活之旅。這樣的做法也是從生活中得來的,環顧周圍,總能發現許多郁郁寡歡的老年人,他們沉淪于往事,活在記憶中不願意回歸現實,這其實是對老年身份的轉變沒有很好的适應。
但是時不待人,在這悲痛與沉悶之中,會将好不容易得來的老年生活胡亂的浪費掉,得不償失!收拾好自己的身心,對現實有着更樂觀與積極的态度,了卻前半輩子的煩心事,專注于自身晚年的修行,這樣怡然自樂的生活才能真正的掌握在手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