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随着“俄烏沖突”的加劇,“戰争”這個詞,成了很多人茶餘飯後,最熱衷談論的一個話題。
也正是因此,我們才發現,原來戰争,離我們并不遙遠。
事實上也的确如此。
翻開曆史書,你就會發現,從秦始皇建立秦朝算起,持續30年沒發生戰争的時間段,基本上等于零。至于秦朝以前,就更不用說了。武王滅纣時,分封了八百諸侯,戰國時還剩下幾個!
戰争就代表着殺戮,就代表着死亡。
這是人禍。
原本可以避免的,本來就不應該發生。
實際上,比起戰争來,還有一種人禍,破壞程度往往更甚,也更讓人寒心。隻不過,由于既得利益者的刻意隐瞞,大多消散在曆史的長河裡。
(上阕)
經亂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傷魂。
因供寨木無桑柘,為著鄉兵絕子孫。
這首詩的作者,是晚唐詩人杜荀鶴。詩中描寫的,是黃巢起義被鎮壓下去之後,農村凋敝而破敗的場景。
一個破爛的村莊,一個衰朽的老翁。
沒有一點生息。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是農民起義軍劫掠的嗎?
确實跟農民起義軍有關。
但這事,卻不是農民起義軍幹的,而是地方上幹的。因為農民起義軍到處打遊擊,地方上總是要做一些準備的。
準備就得有營寨吧?
于是好好一個村莊,被拆了個七零八落,什麼桑木、柘木,統統都拿去建了軍營。
有了營寨,總得有兵吧?
于是老翁的子孫,都被抓去當兵了。後來,更是死在了戰場上,獨獨剩下了這麼一個糟老頭子。
不管怎麼說,戰争總算結束了,好日子總該來了吧?
然而并沒有。
(下阕)
還似平甯征賦稅,未嘗州縣略安存。
至今雞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獨倚門。
為了打仗,老翁家被拆了個稀爛,子孫死了個淨光!按道理來說,老翁怎麼也算軍烈屬,應該受到優待才對。
可世界上的道理,何曾按道理說過!
實際上,老翁不但沒受到優待,日子反而比以前更過不下去了。
為什麼?
還似平甯征賦稅。
該交的賦,該納的稅,還跟沒打仗時一樣,一分一厘都不能少!
畢竟這場仗打下來,上面的既得利益者們,也是受了不少損失的。現在不打仗了,人家也要過生活吧,而且還是過好的生活。
做人總要學會換位思考吧?
可是一場戰争禍禍下來,青壯年勞力十不存一。沒有青壯年勞力,誰來從事農業生産?沒有農業生産,哪兒來的錢物交賦納稅?
然而人家卻不管這些,反正賦稅一分一厘不能少。
這樣一來,但凡還能走的人,在飽受戰亂之苦後,又不得不抛棄家園,外出逃荒了。隻剩下像詩中老翁這樣的,在一片落日的餘晖裡,孤零零地靠着柴門。
他的結局會怎樣?
連腳指頭都不用,就可以想象得到。
明朝的馬緻遠有一首詞,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按理說一個朝代是興是亡,跟老百姓有什麼關系?一樣不都得繳賦納稅!
可現實卻是,最受苦的,隻有老百姓。
而且這種苦,隻有經受,沒有聲息。以緻于過個一兩代,就被忘了個精光,似乎從沒發生過一樣!
你說奇怪不奇怪!
本文為“索彥讀詩書”原創,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點贊、評論并轉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