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癬是由真菌引起的頭皮和頭發感染,為慢性真菌感染性疾病。頭癬常在兒童和青少年中傳播,發病與接觸患癬的動物有關,如飼養和嬉戲患癬的貓、狗等易發病,患兒的病發、頭屑、痂皮中帶有大量真菌,易污染床單、枕巾、衣帽,常在托兒所、幼兒園、小學校及家庭中傳播。此外,理發工具如剃刀、梳子等也可作為傳播媒介。
頭癬可分為黃癬、白癬、黑白癬和膿癬4種類型。
(1)黃癬(俗稱瘌痢頭):以黃癬菌、秃發及劇癢為其3大主要症狀。
(2)白癬:又名“白秃”,在頭癬中最為常見。最初症狀為群集毛囊性丘疹,呈環形紅色斑片,界限清楚,逐漸擴大;繼而變為以鱗屑為主的小斑片。患者頭皮有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的鱗屑性斑片,鱗屑為灰白色,較幹燥。頭發略稀疏、無光澤,病發在離頭皮上0.3~0.8cm處折斷,在殘留的毛幹上有灰白色套狀鱗屑包繞,即“菌鞘”,乃真菌孢子寄生在發幹上所形成。一般無炎性反應,赤可輕微發紅,毛囊可突起如雞皮狀,偶可伴發膿疱、滲液、結痂,附近淋巴結腫大,自覺癢感。
(3)黑點癬:初起症狀為小片丘疹、鱗屑,以後發展成為多數甲蓋大小的鱗屑小斑,散在于患者的頭皮或枕部,小斑亦可相互融合形成較大的斑片。患處病發剛出頭皮即折斷,留下殘發在毛囊口,呈黑點狀、小片分布,鱗屑不多,故稱“黑點癬”。愈後頭發可再生,或留有點狀瘢痕。本病發展緩慢,可終年不愈。
(4)膿癬:表現為群集性的化膿性毛囊炎,初期為一群集性毛囊性小膿瘡,繼而皮損隆起,形成一個暗紅色膿腫,質地柔軟,邊界清楚,表面毛囊孔呈蜂窩狀,擠壓可溢出少量半透明的膿液。
【用藥原則】
(1)頭癬局部應用外用抗真菌藥和抗菌藥。
(2)嚴重者可口服抗真菌藥。
(3)采用綜合治療方針,包括剪發、洗發、搽藥、服藥、消毒等5個方面,療程為2個月左右。應盡可能将病發剪除,每周剪1次。患者使用過的毛巾、帽子、枕套、梳子等生活用具及理發工具等,應煮沸消毒。膿癬不宜切開引流。外用藥要溫和、殺菌。小片病竈可用平嘴鑷子沿頭發生長方向将病發全部連根拔除,範圍應擴大至病損外圍1~2mm的正常頭發。每周拔1次,連續拔除3次。
【藥物選擇】
(1)局部治療:應用5%硫磺皂或2%酮康唑洗劑洗頭,毎日1次。每周剃發,小範圍病變亦可拔除局部毛發;2.5%碘酊和10%硫磺軟膏交替搽塗,每日各1次,持續用藥4~6周;或用0.1%依沙吖啶溶液濕敷或搽抹莫己兒羅星軟膏。
(2)全身治療
灰黃黴素:兒童15~20mg/(kg.d),分3次口服;成人0.6~0.8g/d,1次或分2次口服,療程21天。
伊曲康唑:兒童按5mg/(Kg.d),療程6周。灰黃黴素與伊曲康唑為脂溶性,多吃油脂性食物可促進藥物吸收。
特比萘芬:兒童體重<20Kg者62.5mg/d,20~40kg者125mg/d,>40kg者250mg/d,療程6周。
以上3種藥物,肝功能不良者應慎用。
健康天天有,三哥天天見,記得給“三哥聊健康”點個“關注”,也可以“轉發分享”及“收藏”喲!謝謝大家的支持!親,下期再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