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冬至要吃餃子嗎

冬至要吃餃子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6 09:42:41

冬至節,吃餃子

作者/于菊花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裡的冬至,很多地方對冬至很重視,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有很多習俗,早的可以追溯到漢代,晚的也多見于唐宋,主要表現在飲食方面。南方冬至日多吃湯圓、米線,在我們北方,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天南地北各地風情不同,飲食習慣不同,慶祝節日的方式也不同,但過節的快樂心情,卻是一樣的。

  關于冬至吃餃子的來曆,民間說法不一,文字記載下來的,是關于紀念“醫聖”張仲景舍藥而流傳下來的習俗。東漢末年,各地災難嚴重,民不聊生,很多人得了病無錢醫治。張仲景自幼學醫,醫術高超,醫德更是高尚,無論窮富,每一個病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人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治病,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過告老還鄉後,在家鄉白河岸邊,看到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張仲景的藥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熬煮,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也變暖,吃一段時間爛耳朵就都治好了。

  張仲景舍藥的善舉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人們為了感謝張仲景施藥的恩情,也仿效“嬌耳”的樣子做食物,在冬至和過年時吃。張仲景的故事已成為曆史,但他留下的清名和盛譽,一直為後世所贊頌紀念,冬至吃餃子的這一風俗習慣,也代代流傳下來。在我們老家還有餃子象征團圓的說法,“接風的餃子送行的面”,出門在外的人回到家,家裡人都要包一頓餃子,一家人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其樂融融,團團圓圓,餃子裡包着的,是滿滿的幸福和甜蜜。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餃子已經是尋常百姓家最平常的食物,隻要想吃,随時就可以做了吃,餃子餡也種類豐富,羊肉牛肉,豬肉蝦米,雞蛋韭菜,愛吃什麼做什麼。隻有不愛吃的,沒有吃不到的了。可在我們小時候,吃一頓餃子,也是不容易的,所以那時候的孩子們都特别喜歡節日,隻有在過節的時候,媽媽才大方一會,盡量想辦法做點好吃的食物,讓孩子們解解饞。媽常說,窮了一年,不能窮了一節的。

  我們這一代人,總喜歡懷舊。隻有經曆過艱難歲月的磨砺,我們才會更懂得珍惜和熱愛生活。一個時代養育一代人,同一代人,也總有相同的經曆和記憶,如今身為人父人母的我們,回首往事,也不免感慨萬千。

   七十年代,還是農業社、大集體,全村人集中在一起勞動,吃糧按人口和工分來分,勞動力多的人家分的口糧也多點,勉強夠吃,可孩子們多,缺少勞力的人家,年年都有青黃不接的時候。記憶裡吃的最多的飯,就是一年四季早上都不變花樣的小米土豆糊糊,做起來簡單,鍋裡的水燒開了,舀一鐵勺小米淘淘下了,土豆切滾刀塊,也倒鍋裡,土豆滾爛了,小米也開花了,再用面粉勾成面芡,淋到鍋裡,粘稠的小米土豆糊糊就做成了。一人盛一大碗,冒着騰騰的熱氣,冬天就一碟小鹹菜,夏天拌一盤蘿蔔絲,就算解饞了。

  隻有在過節的時候,再窮的人家,也會想辦法給孩子們買一斤肉,包一頓餃子,一家人美美地吃一頓。除了過年,過冬至,平時祭拜先人的各個節氣,我們都要吃餃子,也不知是我們沾先人的光,還是先人沾我們的光,反正對我們小孩子來說,能吃到好的就覺得開心滿足。

  我們那時候吃餃子,不像現在這樣講究,撈在盤子裡,一人用一個小碟調好辣椒油,優雅地沾着吃。我們吃飯大人小孩都端一個粗瓷大碗,餃子熟了也是一人撈一碗,澆點醋,拌上紅辣椒,狼吞虎咽地就吃完了。我們年幼不懂事,有了好吃的,都隻顧着自己吃。等我們都吃飽了,媽媽最後一個端碗,碗裡盛的卻不是餃子,是包餃子剩的一點面片。媽媽舀點面湯,撈一點酸白菜就着吃。傻乎乎的妹妹問媽媽,餃子那麼香,媽媽咋不喜歡吃呢?媽媽總是笑笑,說下次吃。可好不容易等到再吃一次餃子,媽媽也未必能吃上。長大以後才知道,是媽媽舍不得吃好的,都省給我們吃了。

  現在的我們,早已過上了豐衣足食、快樂幸福的日子,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依然是一種傳承和延續。冬至節的餃子裡,包着深深的愛,濃濃的情,是留存在記憶裡的媽媽的味道,是我們古老的中華民族共慶美好生活的節日。

冬至要吃餃子嗎(冬至節吃餃子)1

作者簡介:于菊花,筆名紅塵有愛,甘肅省作協會員,就職于金昌日報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