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獨特傳統魅力的一個中華民族節日,同時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進程中,它也具有着與衆不同的意義。
早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初步形成的端午節是源于古人對自然虔誠的原始信仰。原始信仰給與當時節俗有足夠的動力進行傳承,但是由于魏晉時期的原始信仰和之前相比淡化許多,所以導緻了端午節傳承的原初動力消弱,但是由于在當時的端午節下形成的習俗并不十分重視家庭成員的團聚以及對祖先的祭祀,這也就導緻了端午節習俗文化與儒家文化并不十分契合,因而在魏晉以後儒學占據主流的時代出現了傳承力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傳承力不足的這個問題,這時人們加入了屈原、伍子胥等曆史人物傳說來解釋端午習俗,通過紀念曆史名人,為端午節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和習俗。
到了近現代,端午節仍舊沒有被重點對待保護,直到2004年、2005年發生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争”,引起了中央政府以及民間群衆對傳統節日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視。在中國全體人民的不斷努力下,最終中國端午節在2009年加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同時在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中,端午節雖然是最不引人注目的節日,但卻是唯一一個進入該名錄的,由此可見,端午節其實是有着優秀的曆史文化傳承和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
端午節的起源和習俗源流關于端午節的起源至今存有很多的争議,例如:“辟邪說”、“紀念屈原說”、“古代越人新年說”等,而其中被學界廣泛認可的是“辟邪說”,《玉燭寶典·五月仲夏第五》引東漢應劭《風俗 通義》:“夏至、五月五日,著五采避兵。題曰‘野鬼遊光’。俗說五采以厭五兵。遊光,厲鬼也,知其名令人不病疫”[1]。
現在看來,這種說法的确是最貼切的。
“紀念屈原說”等紀念著名曆史人物的解釋是人們群衆以編撰故事的方式,對端午節起源以及風俗進行的趣味性解釋,這并不是嚴謹科學的說法,實際上在這些曆史人物傳說産生之前,端午節就已經存在了一段不短的曆史,而另一種說法,認為端午節源自古代越人新年,其實也并無确證。
據現有文獻記載顯示,可以判定的是端午節的最初形成時間是戰國時期。同時在該時期文獻記載有已經發現較多關于五月為惡月、需要避忌的各種習俗。
《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日長至,陰陽争,死生分,君子齊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緻和,節耆欲,定心氣,百官靜,事毋刑,以定 晏陰之所成。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遠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處台榭。”[2]
由此可知,當時的文獻記載明确的表示,五(午)月為惡月,習俗講究需要人們齋戒禁欲、登高避禍,從而得到家園以及人身平安。按照先秦已興起的五行之說,其中午屬陽火,但是午月午日則是兩火相重,由于火氣過旺,所以是惡日,人們需要避邪驅災,從而其産生習俗主要是采集百藥、沐浴蘭湯等。通過這些記載,我們其實不難發現早在戰國時代,端午節便已經初步形成。
但是由于此時的端午節還處在發展的雛形期,節日活動并不多。
漢代端午節成功的沿襲了戰國時代的節日格局進行了傳承、發展。司馬遷《史記·孟嘗君列傳》、東漢王充《論衡·四諱》、東漢應劭《風俗通義》都記載了在漢朝時關于人們認為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将危害父母、要盡早将之遺棄的習俗。應劭《風俗通義》還記載:五月五日,人們會把早早準備好的彩色絲帶系在大人和小孩子的手臂上,這樣做寓意着人們不僅可以躲避兵役和驅逐鬼魅,同時還能預防疾病和瘟疫。
随後的魏晉南北朝不僅是端午節趨于定型的時期,而且吃粽子和劃龍舟的這兩個流傳至今的習俗也在此時同時出現。“端午”一詞也第一次出現在西晉名士周處所做的《風土記》書中:“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這裡是書中有記載的第一次使用“端午”一詞,但是這時人們過此節卻已經不是在午月午日,而是在五月五日,出現這種變化,是因為漢代以後人們已更多地使用數字來紀月紀日。
自唐代以後,端午節就主要按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端午節習俗模式傳承下來,“端午”之名也被沿用下來,并一直持續至今。通過對端午節形成和發展曆史的回顧,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的是早期端午節之所以能興起并得到傳承,這都在于當時人們對巫術、數字、禁忌、五行、陰陽等中國獨特曆史文化的信仰。然而既然認為五月五日這一天為惡月惡日,人們極容易遇到災禍或者感染疾病瘟疫,所以舉行相關儀式或采取信仰中有效的習俗活動來避邪禳災,似乎就成為了一種合情合理的活動。
從曆史記載我們可以得知,端午節早期的主題是驅邪避疫、适應自然,這其實是基于遠古民衆原始信仰、巫術觀念等影響所造成的。
中國端午節在曆史發展過程中所産生的習俗,具體包括以下内容:
端午與端五:兩個傳統時間節點。
蘭草、菖蒲、艾蒿:懸挂或插在門楣上或泡水沐浴。
五色線:常常戴在手腕上驅邪辟兇;。
道教符圖:張貼道教符圖驅邪。
蒲酒、雄黃酒:人們飲用蒲酒、雄黃酒。
粽子、角黍:人們祭祀和飲食。
龍舟:人們劃龍舟進行競渡。
香袋:人們到河邊遊玩,并且丢棄香袋,意欲丢災迎福。
端午扇:親朋好友之間互相贈送扇子。
這些習俗并非在同一時期産生的,而是在不同朝代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逐漸産生,并最終融入到了端午節文化中,最終形成了端午節的一系列習俗。
屈原與端午節習俗的演變古老的端午節大緻經曆了這樣幾個階段。
先秦到漢代這是端午節發展的初期階段,在這一時期人們保持着十分強烈的原始信仰觀念即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的觀念,所以自然而然地人們會采取不同的避忌措施,來應對惡月惡日到來的災禍或者疾病瘟疫,在這種社會狀态下,人們保持了充沛的傳承動力。
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認為神存在的時代已經過去,社會主流思想較以前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人們的原始信仰觀念淡化,端午節的早期避忌主題的傳承動力逐漸減弱。傳承動力的減弱的标志恰恰是端午節古代名人故事的出現。而南朝梁代吳均所著的《續齊諧記》和同時代的梁代宗懔所編撰的《荊楚歲時記》,分别是曆史上最早關于五月五日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祭祀屈原的記載和最早記載了端午節賽龍舟這種想要搶救屈原的傳說的書籍。
這種傳說的出現證明了早年間盛行的陰陽說觀念已經淡化,在封建社會占據主流文化位置的儒學的核心是維護皇權、族權、神權,整個社會文化系統就按着該主流進行了新的整合、傳承,而端午避忌這樣不合儒家主流的文化就會受到整個社會的抵制并逐漸趨于衰退。
屈原是因心系國家天下,從而向帝王直言進谏以緻遭禍的忠臣,所以把他當作端午的紀念符合大衆的主觀意願,同時這也是一種愛國忠君思想的教化,是儒家倫理道德的提倡的。屈原這種犯顔直谏的做法雖然值得提倡,但是處于的封建帝王社會,曆代君主大都并不是真的喜歡臣子的這種做法,這也就導緻屈原沒有獲得皇權應當給予的尊榮,這也就限制了端午習俗活動的進行更好的傳播。
屈原因為同時是一位辭賦人,在投江前,便由于詞文的傳播就有很大的名聲,去世後,聲名更加威盛,使得端午節起源于屈原的傳說影響越來越大,逐漸超越楚地的範圍而具有了全國性的影響,以至于屈原文化成為了端午節文化内涵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端午節不斷傳承演變的過程中,一些本來與屈原并無關系的習俗也在端午節不斷傳承演變的過程中,一些本來與屈原并無關系的習俗也不知不覺中與紀念屈原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為了紀念屈原不斷的增添了相關的活動與項目。
例如古代的粽子—角黍,這原本是與屈原毫無關聯的季節食品。同時角黍包成三角狀,不過是為了便于收縮包裹,同時看起來美觀而已,本來并無特殊意義,但是加入紀念屈原後就變成了投江保護屈原。
而以五色絲線系于手臂的習俗,則如《荊楚歲時記》所記:
“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條逹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貢獻所尊,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名拟甚多。”[3]
在端午的節日風俗的傳承演變過程中,角黍(粽子)和五色線其實早在東漢就已與屈原緊密等等聯系起來,并且衍生出《續齊 諧志》、《襄陽風俗記》等多本不同種類的文獻用于記載關于屈原的傳說。
同時由于角黍和五色絲貼近生活,貼近廣大人民群衆的特性使得端午節俗的傳說就更加豐富。龍舟的制作和龍舟競渡的習俗活動,應該起源很早,但端午為紀念屈原而舉行的龍舟競渡活動,則直接發源于屈原的故鄉楚地并承襲了楚地的文化傳統,屈原在《離騷》中描寫自己理想中的國度,即“駕八龍之蜿蜿兮”,在理想破滅後投江自沉,或許是希望自己的靈魂能夠乘龍升天以“陟升皇之赫戲兮”、“就重華而陳詞”,漢代以來,原楚地之人為了悼念屈原,開始了龍舟比賽,表達了救助和慰籍屈原英魂以送其入理想國度之意,于是直接因承襲楚文化觀念和傳統而自然形成的民間習俗。
端午節的一系列活動一直以來都是全民參與的節日習俗,但在其演變成紀念屈原的節俗活動後,社會參與階層範圍更大,熱情也更高。文獻記載的各地端午競渡,地方官員和當地百姓“悉臨水而觀之”。由此可見端午變為紀念屈原後,節俗活動的豐富内容和深厚含義,使社會各層人士在熱情參與之中大力傳承發展端午文化。
端午節的文化意義如今的端午節以紀念屈原為主題,通過吃粽子、賽龍舟等相關系列活動,旨在宣揚和贊頌屈原心懷國家天下,為國奉獻的美好政治理想。體現了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民衆對屈原美政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為中國各族人民所接受和領悟,同時也促進了民族的文化認同,并且有助于中國各族人民在不斷團結奮鬥中,發揮自己的能力,最終實現國家的統一富強。
在中國其中約有30個民族均過端午節。其中除了漢族之外,苗、侗、土家等少數民族都在端午當天同樣會吃粽子、賽龍舟。然而瑤、彜等族與大多數過端午節的民族不同的是,在端午他們紀念未必是屈原,但是相同的地方是都吃粽子。當代有苗族、土家族學者甚至認為,屈原“當是屬于苗族的愛國詩人”或“土家族先民成員之一”[4]。
中國的大半民族都過端午節,并在端午節時舉辦紀念屈原的活動,這無疑是受漢族的影響,可見端午節習俗對于中華民族認同感有着極大的促進作用。當今,中國的端午節已經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它是整個人類共同的文化财富。
端午節習俗的文化表現形式是中國所獨有的,但端午節習俗的文化内蘊精神則是與全世界人類的理想追求相通,是整個人類的寶貴财富,屈原精神體現了人類共同的願望,這種精神是超越了民族、國界和時代。而屈原精神通過端午節習俗不斷的融入世界文化,這必将增進世界人民與中華民族的相互了解和文化認同。
參考文獻:
[1]應劭著,《風俗通義》,原書三十卷
[2]《禮記·月令》,原書二十卷
[3]宗懔撰,《荊楚歲時記》,中華書局出版社,2019-04-20
[4]龍海清《屈原族别再探》(《江漢論壇》1983年第3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