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中華九大名山之首的會稽山,是紹興之行不能錯過的旅遊勝地之一。
我對會稽山的印象與泰山是差不多的,是中國古代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名山之一。當然,泰山更為重要,也更為出名。相較之下,世人對會稽山的認識可能還較為模糊。
會稽山原名“茅山”,是中國古代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鎮山之一,中國五鎮名山中的南鎮。
山不高,有仙則靈。會稽山自古名人輩出,文化深厚,曆史悠久。大禹在此娶妻、封禅、計功等。很多人認為《山海經》中的會稽山就是指的這裡。
漢代以後,會稽山成為佛道勝地,山中的陽明洞為道家的第十洞天,香爐峰為佛教勝地。除此之外,會稽山也是文人墨客、名人大家的彙聚之地,包括有晉朝顧恺之、南朝詩人王籍、明朝心學大家王守仁等。
這一座山,處處都是曆史、處處都是旖旎風光,但最讓我感到震撼的還是位于會稽山西北第一高峰寶林峰(海拔321米)峰頂的兜率天宮(紹興市柯橋區大香林景區内)。
關于兜率天宮,有這麼一句話:西有布達拉,東有兜率天,兜率天宮是一生必去的地方。加之會稽山的秀美、厚重,兜率天宮令人愈發向往。
據曆史依據(基本是清代地方志記載以及其他文物實物旁證),早在晉代時期,這裡就是彌勒信仰的發源地,是彌勒聖境原址所在地,始建于東晉永和十年(354),由高僧支遁所創。
雖說原址早已消失在漫漫長河中,但後人重建原址的決心卻是長河不能淹沒的。遠觀,重建後的兜率天宮像是一朵盛大開放的蓮花高聳于群山之上。
建築整體寬99米,長160米,高81米(蓮花頂海拔399米),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是紹興乃至浙江地區的地标性建築之一。其建築從上到下依次為紫金蓮花、觀景平台、善法堂及七重寶垣。
其中,這天宮頂部的紫金蓮花為堪稱“世界之最”,這是直徑56.7米、高16米的鍛銅貼金蓮花組成,共四十八瓣。蓮花内為天宮千人大講堂。
值得注意的是,蓮花頂部有一雙佛腳印(這需要航拍才能看得到),為巨型無相大佛,堪稱“亘古第一尊高聳入雲的無相大佛”。
當我聽到“無相”二字的時候,就知道眼前矗立的是一尊巨大、無限大的佛。所謂是禮佛者心有多大,佛就有多大,契合了《金剛經》“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之意。
在其周邊就是秀美的會稽山風光,不遠處的龍華寺也是值得一看的古寺,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目前國内單體最大的皇家風格佛教寺院。
據悉,我國最早的彌勒造像就立于龍華寺。
有意思的是,兜率天宮與龍華寺不僅組成了整個大香林·兜率天景區,還形成了“天上淨土”和“人間淨土”之說。顧名思義,兜率天宮為“天上淨土”,“人間淨土”則是龍華寺。
大概也正是這般說法,吸引了不少遊客直奔兜率天宮,對内部環境充滿了期待和向往。
蓮花頂部之下(室内),便是一尊号稱世界第一高室内“露天”(穹頂裝飾成天空)大佛。走進去(善法堂)的霎那間,強烈的空間壓迫感撲面而來,滿眼金碧輝煌,實在震撼人心。
善法堂外廳兩側一層為曆代往生兜率天的高僧大德佛龛及天宮水陸内堂,二層為佛教八大宗派論壇。
據了解,“兜率天”是佛教三界之内欲界六天之第四天,意為歡喜天、喜足天。唐代,兜率天宮被區分為兜率“内院”與“外院”。其中,“内院”則是未來佛彌勒佛為天人說法的地方,是彌勒信仰者的最後歸依處。
而眼前的這尊大佛就是未來佛彌勒(呈坐姿),高33米,這與常見的笑口常開的形象并不同。據景區工作人員介紹說,“笑口常開”是彌勒佛在人間的相,他在給天人說法時又是另一個相。
人不論站立在哪個角度,都需仰望。大佛四周是層層寶閣,以藍天白雲為背景,體現了天界的浩渺無邊。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如此之強的空間壓迫感。金碧輝煌的“天宮”景象令人印象深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