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中華漢語博大精深。”的确如此,我國的漢語文字曆史十分悠久,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積澱了無數的文化瑰寶。因此,在我國,有關漢語文字也有很多的故事,而其中成語可謂更是有着豐富的曆史,而且也是我國所獨有的獨特的一種文化成果。
而在我國,成語不僅僅曆史豐厚,而且沒有個成語背後其實都會有一個故事或者典故,很多成語也是從古代的一些曆史事件之中演變而來的。
在我國,有這樣一個人們非常熟悉的成語——三長兩短。這個成語我們在生活中也總是能夠用到,可以說是人人皆知的一個成語,但是這個成語之中的“三長”和“兩短”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很多人都是不清楚的,因此,就讓我們結合曆史來一探究竟。
成語,一種獨特的語言文字符号成語是中國所獨有的,而且是我們從小到大都會接觸到的一種語言文字形式,但是即使如此,其實很多人對于這一概念本身還是有些許的陌生的。
成語,其實官方的定義而言,是在我國的的漢語詞彙中所定型的詞。一般成語多是四個字的,也有是三個字的,同時也有五字或者七字以上的,但是最為常見的還是四個字的。
成語是我們文化中一個很大的特色和标志,一直以來都是固定的,也有着固定的使用意境,雖然很多時候隻有四個字,但是背後卻有着無情的意義和背景知識。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時候,我們在寫作或者講話的時候,巧用一些成語能夠讓自己的語言更為精妙。
而在我國,其實成語一般都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很多時候背後都是代表着一個故事或者典故。可以說,簡單的四五個字,其實有着無窮盡的文化底蘊和背景,是我國文化璀璨的标志。
粗略的統計一下,成語差不多有5萬多條,其中也是四字成語占大部分。而也有像“欲速則不達”“醉翁之意不在酒”等超過四個字的成語。因此,其實古人很多話,雖然是可以說是警句或者諺語,但是其實也是一種成語。
中國一直很注重文化的傳承,所以,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其實都是接觸過一些成語的,而學習成語的難度也是随着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而“三長兩短”其實是一個人盡皆知的成語,而且其實也是相對而言比較好理解的,但是其背後的故事很多人都不知道。
到底是哪“三長”和哪“兩短”
三長兩短是一個很多小孩子都知道的成語,而且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寫作文中都會應用這個成語,但是,這個成語到底之中的“三長”和“兩短”指什麼呢?
其實,“三長兩短”這個成語,一開始是和棺材有關系的。在古代多為土葬,而棺材一般都是由六片木材組成的,同時棺蓋和棺底則被稱為“天與地”,而左右兩片則是 “日和月”。
同時,“天、地、日、月”這四片是就是長木材,前後兩塊則是短料,被稱為是彩頭彩尾,因此,這樣子看來,其實是“四長兩短”。但是,一般棺蓋是人死後才蓋上的,在沒有蓋棺蓋的時候就是“三長兩短”。
因此,“三長”是出了棺蓋外的三塊長木材,而“兩短”則是兩個短木材。其實“三長兩短”就是人死的别稱。
其實“三長兩短”在古代的時候并不是一個吉利的詞語,了解其背後的典故之後不難發現,這是一個和死亡相連接的詞語,因此其實是一個不好的詞彙。而且和現在我們所使用的範圍是大不相同的。
現在對于“三長兩短”的使用
在古代,“三長兩短”是指人去世,而随着時間的推移,文化的發展和演變,其實在現在,很多時候, “三長兩短”并不是古代的用法,用法也是有所更叠和改變的。
在現代的時候,很多時候“三長兩短”其實已經不再是像古代一樣那麼嚴肅了。在古代因為這個成語指的是去世,所以很多時候用起來人們也是十分的慎重和謹慎的。但是我們會發現,在現代這個成語的使用幾乎随處可見。
這其實是因為,随着時間的推移,現在這個成語多指的是: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指的是某個人發生了不好的事情。當然,這個成語同樣也是某個人去世的一種較為委婉的說法,但是對于這一層含義,其實很多人都是不了解的,而且也是逐漸都被人們所忽略了的。
由于這個成語代指人死亡這一說法逐漸被人們忽略,所以對于這個成語人們使用起來也更為頻繁。比如很多人都會說:要注意安全,不要有什麼三長兩短的。
雖然在古代這種用法有些不妥,但是在現在文明的發展下,其實這樣子使用也是可以的。而且也是更為常見的,反而是代指死亡,則是變得少見了。
但是,即使古代的用法已經逐漸退出了我們的語境,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學習成語也不能夠流于表面,對于其深層次的含義還是要有所理解和把握,就像是“三長兩短”,當我們了解了其背後的故事後,就能夠更為準确的使用這個成語,也能夠讓成語背後的文化源遠流長。
結語
時過境遷,但是文化的傳承很多時候也是需要依據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所以,就是有些成語我們現在隻是需要知道其含義就好,就能夠會使用,但是也不能忽略且背後的故事,因為這些故事才是這個成語獨特的文化底蘊,是我們應該繼承的,也是我們要重點傳承的。
所以,對于“三長兩短”這個成語,雖然我們也不需要刻意的去掌握其背後的故事,但是它背後的文化底蘊也是我們應該有所了解的。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