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國内計算機的發展史

國内計算機的發展史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5 04:22:49

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計算機叫“埃尼阿克”(ENIAC)。承擔開發任務的“莫爾小組”由四位科學家和工程師埃克特、莫克利、戈爾斯坦和博克斯組成,總工程師埃克特當時隻有24歲。這台計算機研制的初衷是将其用于二戰中,但直到二戰争結束一年後才完成。它長30.48米,寬1米,占地面積為70平方米,有30個操作台,約相當于10件普通房間的大小,重達30 噸,耗電量為150千瓦,造價是48萬美元。“埃尼阿克”使用18000個電子管、70000個電阻、10000個電容、1500個繼電器和6000多個 開關,每秒執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運算,是繼電器計算機的1000倍、手工計算的20萬倍。

國内計算機的發展史(計算機的發展史)1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

1956年,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問世,晶體管代替電子管,電子設備體積減小。第二代計算機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穩定。使用晶體管技術的是早期的超級計算機,主要用于原子科學的大量數據處理,這些機器價格昂貴,生産數量極少。

1964年,美國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個采用集成電路的通用電子計算機系列IBM360系統。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 晶體管比起電子管進步,但産生的大量熱量損害計算機内部的敏感部分。将電子元件結合到一片小小的矽片上,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單一的半導體芯片上。于是,計算機變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這一時期的發展還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統,使計算機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協調下可以同時運行許多不同的程序。

1972年,第一部真正的個人計算機誕生了。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可以在一個芯片上容納幾百個元件。到了80年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在芯片上容納了幾十萬個元件,後來的ULSI将數字擴充到百萬級。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納如此數量的元件使得計算機的體積和價格不斷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斷增強。基于“半導體”的發展。

1981年,在日本東京召開了第五代計算機研讨會,随後制訂出研制第五代計算機的長期計劃。智能計算機主要特征是具備人工智能,能像人一樣思考,并且運算速度極快,其硬件系統支持高度并行和推理,其軟件系統能夠處理知識信息。神經網絡計算機(也稱神經元計算機)是智能計算機的重要代表。但第五代計算機目前仍處在探索、研制階段。真正實現後,将有無量的發展前途,它的前景,必将是光輝誘人的。

第六代生物計算機 半導體矽晶片的電路密集,散熱問題難以徹底解決,影響了計算機性能的進一步突破。研究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能容納巨量信息,其存儲量相當于半導體芯片的數百萬倍。一個蛋白質分子就是存儲體,而且阻抗低、能耗小、發熱量極低。基于此,利用蛋白質分子制造出基因芯片研制生物計算機,已成為當今計算機技術的最前沿。生物計算機比矽晶片計算機在速度、性能上有質的飛躍,被視為極具發展潛力的“第六代計算機”。

國内計算機的發展史(計算機的發展史)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