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本來是人類對抗病毒的重大時刻。可是,在一開始全國衆志成城抗擊病毒之時,我們卻看到西方國家的不懈、甚至是“事不關己,高高挂起”。比如這樣:
為什麼在疫情最開始的時候,西方人會抱有“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心态,難道這種心态真的是人類的本能嗎?
要想探究這個問題,我們就要抛開文化因素,從自我反思做起——你有過“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時候嗎?
你有過“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時候嗎?“事不關己,高高挂起”,其實很常見:
甚至,我在平時上課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上心理課讓學生來示範,有的同學會嘲笑他,有的同學會說太假……當我讓嘲笑的同學上台的時候,這個一開始嘲笑别人的同學就會立即變得手足無措起來
……
如果我一直這樣列舉下去,你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屬于“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例子有這麼多啊。
“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本質“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本質就是:認為事情與自己無關。
“事不關己,高高挂起”是一種利己行為進化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是“長期進化和适應的産物”。人性中存在着深刻的“部落痕迹”。而人類有指向“一己之私”的利己沖動,因此,對看起來和自己無關的事情,尤其是在如此遙遠的地區發生的事情,人們通常不願意去“惹火上身”。因此,西方國家早期的心态,其實就是一種利己行為。
“事不關己,高高挂起”是旁觀者效應的具體體現社會心理學認為,旁觀者效應是一種責任分散的具體體現。每個人都期望别人多承擔點責任,涉及到的人越多,責任越模糊。尤其是在突發情況下,每個不明真相的人,都會通過其他人的行為和反應來判斷情況,最終的結果是大家都不明真相。
而對于西方國家來說,他們對于一開始發生在國内的疫情表示觀望,期待我們多承擔些責任。而一旦疫情最終還是逼近本土,他們會推卸他們本應該承擔的責任。因此,“甩鍋”也就變成了“旁觀者效應”發生到後期必不可少的一個心理狀态了。
“事不關己,高高挂起”有時是心理的一種補償作用
“事不關己,高高挂起”,有時候會演變成“幸災樂禍”。而出現幸災樂禍的原因,其實是心理的一種補償作用。也就是說,如果你心理上的缺陷、痛苦,無法調整和減輕,你可能會采用其他方式來彌補、減輕或轉移的心理适應的一種機制。在精神分析框架下,補償機制也是心理防禦對機制的一種。
補償機制有合理的補償機制和不合理的補償機制。這原本是阿德勒基于精神分析發展出的個體心理學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它的本義是對自卑感的補償,促使人不斷克服自卑感,尋求心理的平衡,甚至達到自我的超越。
我們這次看到,很多人選擇了錯誤補償方式。它用“甩鍋”的方式,掩蓋了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自卑感,這就是“補償機制”的作用
尋求心理的滿足感和平衡感
“事不關己,高高挂起”也屬于一種信念問題雖說,“事不關己,高高挂起”體現了人類的某種本質特征。但是,畢竟,對待同一個事情,本來就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因此也會出現不同的思維邏輯。有的人會出現“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思維邏輯。而有些人就不會出現這種思維邏輯。
就此次疫情而言,醫務工作者一直都對疫情進行了積極的預防,即便是疫情最開始出現時,我們也經常看到國外的醫務工作者用一己之力不斷地提醒本國國民。
也就是說,許多專業人士,他們在遇到問題時,不會采用“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思維模式,而是用自己的專業素養,不斷地提醒自己,并提醒他人。
所以,從認知心理學角度而言,這是一個信念問題。
那麼,什麼是信念問題呢?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在遇到各類事情時,基于文化、以往經驗等原因,會出現多種不同的行為結果。而在同一事件出現這些不同的行為結果的原因,就是在于他們的信念不同。
按照這樣的看法,對于疫情剛剛在國内出現時,國外出現不同的聲音,也就不足為奇了:
- 國外專業人士看法——這件事情很危險,大家一定要聽從醫學建議(這件事和我有關系)
- 國外非專業人士看法——這件事情對我們沒有影響,我們可以正常生産生活(這件事和我沒關系)
而一旦疫情失控到如今地步,破除了“事不關己”的程度,國外出現态度上的180度大轉彎,也就不足為奇了。
寫在後面回到疫情這個話題,請大家永遠不要忘記“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我們都在經曆着一場非常嚴重的疫情。雖然,我們國内已經基本控制了疫情,但是我們也不要對現在正在國外肆虐的疫情抱有“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心态。疫情遠遠沒有結束,人類和病毒的鬥争遠遠沒有結束。任何的幸災樂禍,都會導緻我們輕視它。
請大家記住,即便疫情結束了,我們也不應該讓“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影響了我們對一切事物的基本判斷,那樣的話,可能會給醫務工作者帶來更大的麻煩。願疫情早點消退,也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平安、健康的度過每一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