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基礎知識
【成語】:囫囵吞棗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解釋】:囫囵: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處】:宋·圓悟禅師《碧岩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
【近義詞】: 不求甚解、生吞活剝
【反義詞】:細嚼慢咽、融會貫通
02
成語故事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一想書中的道理,還自以為看了很多書,懂得許多道理。
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
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
這個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說:“這很簡單嘛!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用吞的,就不會傷牙啦!”
這時桌上正好有一盤棗子,他便拿起棗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說:“千萬别吞,卡在喉嚨多危險呀!”
03
成語造句
我們要認真理解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切勿囫囵吞棗。
他隻是把這首詩囫囵吞棗地背下來了,至于什麼意思一點兒也不清楚。
理解膚淺是因為看書時囫囵吞棗,所以我們要認真讀書,反複思考。
不懂得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棗。
不懂的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棗。
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提倡積極思考,反對不求甚解,囫囵吞棗。
讀書不能囫囵吞棗,要讀到内涵,讀到中心才能讀好。
行為主義的交替反應之說便用以補救這種囫囵吞棗之弊。
我們要細心體會課文的意思,不能囫囵吞棗。
他囫囵吞棗地把晚飯塞下肚,好像三天沒吃過東西似的。
張老師告訴我們,學習上不要囫囵吞棗,生吞活剝别人的理論。
讀書,學習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棗會收效甚微,是一種不良習慣。
學問二字,學是學,問是問。要多問,不可再囫囵吞棗了。
學習文言文,隻是囫囵吞棗地死記硬背不是好辦法,隻有逐字逐句地品味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學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