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有詩友在讀學教授新作,有交流探讨,有争論褒貶,有說律事,有說内容等等。雕月也很是欣慰,這些是好現象嘛,說明我們喜歡詩詞的詩友越來越多了嘛。隻要大家循着良性的,客觀而求學的心态來讀學,那對一首詩詞作品的細讀細品,細悟細歸納,其所得來的讀學效果會遠遠大于我們自己悶頭讀十首詩詞的。在這裡,我們都得感謝教授為我們詩詞文化的複興和繁榮所作出的貢獻!
言歸正傳,我們來看詩:
入夜至長安有懷
四野暮雲合,長安舊夢多。
當時嶺上月,依舊到山河。
先看内容,讀學嘛,就得多讀幾遍再說:
首句:四野暮雲合
交待環境(四野)、時間(暮),并暗伏了全詩的感情基調,是淡淡的惆怅和些許的壓抑感(暮雲合)。作為5個字來說,還是相當的成功,承載了相當多的内涵。
承句:長安舊夢多
點題入長安,并感事“舊夢”。舊夢何指?常見情況就且聽下回分解……這承句也是寫得很成功的,可贊!
轉句:當時嶺上月
借月抒懷,千古詩人都永不會厭煩的情調和寫法。月之皎潔,月之圓缺,月之悠遠,月之濃淡,月之空濛,月之默默,月之奉獻……等等等都可以引起詩人和讀者的無限情懷。然而,當時?究竟何時?嶺上月?嶺上發生過何事?一首絕句到第三句了,還沒托出“主要内容”,讓我這個讀者也暗暗替作者着急了。隻剩一句5個字了喲。繼續讀……
合句:依舊到山河
依舊,說明“情”未變,也抒情暗合了作者心中的期待。
到山河,詩入“山河”,自然是抒發作者的大情懷了,暗喻心裝天下。
然而用字上,這個“到”字,實在有些差強人意,既口水損詩味,還别扭。月,何時沒“到”山河?隻要有月,必定也是“到”了山河之處的。所以雕月覺得,這個“到”字太勉強些。
歸結整首詩内容意思:
作者傍晚到了長安,想起一些舊事,看見城上月光,感歎……?
作者題目“抒懷”,抒懷詩常見:懷古,懷人,懷事,懷情,懷鄉,懷戀(舊感情),都是常見内容。可作者此詩懷了什麼?古?人?事?情?鄉?戀?好像一樣也沒明白,好像什麼也可以去猜想。
舊夢?什麼夢?當時?是哪時?嶺上?嶺上發生過什麼故事?讀完了讓人一頭霧水,不知作者究竟說了些什麼,也不知究竟想說些什麼。所以不得不說讀者有些遺憾。
詩,無論多短小,起承轉合後,一個完整的作品總得有所“交待”,總得讓讀者明白你想說些什麼。也就是說你得讓作者讀明白你是抒發了什麼感情,或者想告訴讀者一些什麼事或話。從這個角度來說,雕月個人認為這首詩是不成功的。整個感覺成了:空洞,虛華。言之不知何物。
再來看看格律上:
這是一首古絕。首句“仄仄仄平仄”隻是3位小拗,常說135不論,且是仄尾句無孤平一說,所以這句的律是完全可以的,下句也完全可救可不救。
轉句三仄尾,這在古絕中也是允許的,并有很多(是很多而不是個例)名作例子,而且作者這首詩并沒有标注“五絕”,更不是參賽作品和教學作品,所以也隻是小瑕疵。整個來說:包括首句撞韻“合”字,“合、河”同音字,轉句三仄尾,格律上這些都不算大問題。
詩,讀學完了,雕月也發表了個人對這首詩的理解和看法。那麼肯定有人會問了:說,誰不會說?你雕月書生也别光說不練。好嘛,得以理服人是不是,那雕月就再來努努力試着小調整一下教授大作。僅為學習,不當之處,還請詩友們大家給予雅正,或發表您的看法。謝謝大家:
教授原作:
入夜至長安有懷
四野暮雲合,長安舊夢多。
當時嶺上月,依舊到山河。
雕月改稿:
四野暮雲合,長安舊夢多。
分明漢唐月,照我看山河。
為什麼用“漢唐”,詩友們相信每個人都明白的。
那這樣一來,全詩是不是就清晰了?進得長安城,想起這是中華文明上最強大強盛的“漢”“唐”國都,自然是心潮澎湃。又,作為一個文人來說,自然更會為我們的漢唐文化标簽而自豪。所以自然會有“看山河”而生出的壯志豪情和“與有榮焉”之感;更會有史事滄桑,物是人非之歎。入一“我”字,也把自己作為一個漢唐子孫的自豪更準确的給予“壯一壯”。
剩下的交給詩友們吧,雕月所析所改,客觀恰當與否,歡迎評論。隻要不是惡意,雕月都是歡迎的。
祝大家閱讀愉快!2021.10.18.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