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鮮卑族病史

鮮卑族病史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12:20:40

鮮卑族起于匈奴之後,是東胡的一支。是我們俗稱的“胡人”的重要組成。

常規的說法是:鮮卑族主體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在隋唐時期融入到其他民族中(北魏時候,定都于山西大同的拓跋氏以國家“法律”形式實行全民漢化),逐漸消亡。那麼,我們怎麼可能在千多年後的今天,還能和他們有血緣關系呢?

要說明這個問題,勉強舉個例子:清朝年羹堯被雍正斬草除根。據說年氏是把他一個懷孕的小妾贈于一個秀才,并給孩子另起了姓,才留下了血脈。若作如此類比,則當年拓跋宏于其國族欣欣向榮之際,強行漢化,斬草埋根,把一個“少數民族”強行融入漢民族的“保存方式”,其用心之深遠,行為之果毅,真令我們咋舌稱歎。

本文前半段從服飾講鮮卑胡人對漢文化影響的一個方面;後半段則涉及一個簡單的推測你有沒有鮮卑的血液的方式。并且順理成章地發問:孝文帝拓跋宏的漢化改革是讓鮮卑族消失了?還是讓鮮卑血液中的基因強大了?

感謝大同馬立平、李利萍賢伉俪授權發表此文,這是他們開辦的文化欄目《馬眼看古迹》裡的一篇。老家的老老鄉們一定不會忘記我們連載了一年有餘的顯示他們深厚學養的《圖說大同民居》。

南宋朱熹說: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鮮卑族病史(你可能有鮮卑族的血液)1

石棺雕刻,男女主人對弈圖。頭戴鮮卑帽,服飾有漢化元素。

鮮卑族病史(你可能有鮮卑族的血液)2

石棺雕刻,下一層的伎樂也頭戴鮮卑帽。

鮮卑族病史(你可能有鮮卑族的血液)3

棺木畫,狩獵圖,武士戴鮮卑帽。

鮮卑族病史(你可能有鮮卑族的血液)4

雲岡石窟第八窟供養人,頭戴垂墜長裙帽。

鮮卑族病史(你可能有鮮卑族的血液)5

武士俑,大頭長裙帽。

北魏鮮卑族服飾種類繁多且在細微處因不斷和外族服飾融合而有變化,這其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鮮卑族走向和融入到中原社會文化氛圍中的艱辛曆程。

鮮卑族服飾一般分為首衣、身衣和足衣。首衣分為三大類别,冠、巾、帽,北魏早期鮮卑族因氣候原因多戴帽。

鮮卑之帽與冠

鮮卑帽是主要樣式,它是一種帽身方中帶圓,兩側及後背都有垂裙至肩的風帽,常見的分為大頭長裙帽、高頂長裙帽、十字長裙帽、垂墜長裙帽,另外還有雞冠風帽、尖頂風帽等。

鮮卑族病史(你可能有鮮卑族的血液)6

披裘陶俑,戴大頭長裙帽,垂裙後折。

鮮卑族病史(你可能有鮮卑族的血液)7

頭戴十字長裙帽女俑。

鮮卑族病史(你可能有鮮卑族的血液)8

頭戴雞冠風帽騎馬俑。

鮮卑族病史(你可能有鮮卑族的血液)9

武士俑,大頭長裙帽上有花紋裝飾。

鮮卑族病史(你可能有鮮卑族的血液)10

頭戴氈帽的商人俑。

鮮卑族病史(你可能有鮮卑族的血液)11

垂墜長裙帽是雲岡石窟供養人鮮卑帽的主要形式。

鮮卑族病史(你可能有鮮卑族的血液)12

雲岡石窟十三窟供養人,垂墜長裙帽。

北魏後期受孝文帝漢化改革及生活環境變化影響,首衣以冠和巾居多,冠分冕冠、小冠、籠冠;巾即是布帕蒙于頭上,于顱後系結成紮巾。在雲岡石窟雕刻中,着鮮卑服的供養人大多頭戴鮮卑帽,隻是樣式不同,男女有差異。垂墜長裙帽是雲岡石窟表現鮮卑帽的主要形式,帽筒較深材質較軟,帽頂塌在腦後,垂裙呈直線下垂至肩,屬于男帽。大同博物館司馬金龍墓出土的男俑頭上也能見到此帽。十字長裙帽,帽頂正中微下凹,帽身四面可見十字形痕迹線 ,垂裙在帽後,呈弧線到肩部,這種帽型在雲岡石窟第一、二、三期雕刻的供養人中均有出現,女性戴此帽。有趣的是,在兩個博物館展出的陶俑中幾乎可以找全鮮卑帽的種類,儀仗俑隊伍中人物身份、職業、所處階層等,從帽子即可分辨一二。

鮮卑族病史(你可能有鮮卑族的血液)13

頭戴籠冠的女吏俑。

此外,還在女吏俑中見到了籠冠,在武士俑中見到了紮巾等首衣。廣義上講,辮發也屬于首衣的範圍,鮮卑拓跋部曾被南朝稱為“索頭虜”,“索頭”說白了就是指辮發,女性具體發式則更豐富些。

鮮卑族病史(你可能有鮮卑族的血液)14

侍女俑,梳丫髻。

鮮卑服的身衣

鮮卑服的身衣

外衣是小袖袍、褶衣、半袖,雲岡石窟及博物館的人物形象中最常見穿小袖袍。它是一種交領袍,左衽衣(中原人崇尚右,習慣上衣襟右掩,稱為右衽;而北方諸族崇尚左,衣襟左掩,是為左衽),後期出現對襟大襦,袍袖長及手腕,袖口較漢服小,長度一般及膝下。

鮮卑族病史(你可能有鮮卑族的血液)15

騎馬俑,袒右肩。

鮮卑族病史(你可能有鮮卑族的血液)16

戴小冠陶俑,左衽衣。

鮮卑族男女都穿這種服飾,區别在于男性下身穿小口褲,女性着及地長裙。褶衣是北魏後期常見的一種交領或對襟衣,袖子寬大,長度及臀下,腰部束帶,它一般與縛褲或大口褲搭配。半袖指女供養人一種外衣,顧名思義袖子是半個。身衣的内衣分圓領衫、圓立領衫、中衣,其中圓領衫最普遍。

此外還有些身衣配件,按照功用叫蔽膝、裲裆、辟積,比如裲裆,是一種前當胸後當背,前後用帶子相連的簡單外衣,由北魏戰場上防禦用的裲裆铠演變而來,我們看到的儀仗俑中既有武士穿裲裆铠,也有文吏俑穿裲裆。順便說一下明光铠,是北魏時的另一種铠甲,在胸背甲上有一橢圓形的被稱作護心鏡的金屬闆,它同樣在博物館陶俑中可見到。

鮮卑族病史(你可能有鮮卑族的血液)17

身穿裲裆铠武士俑。

另外的重要配件是腰帶,分大帶、束腰、束高腰。身衣中的褲子有小口褲、大口褲、縛褲,小口褲多出現在北魏早期,褲管寬松,褲口收緊,露出雙履;大口褲則在晚期,不僅褲管寬松,褲口也向四周張開蓋住雙履,或隻是露出鞋尖;而在大口褲膝蓋處紮繩子以方便行動的褲子,即縛褲,司馬金龍墓出土的陶傭可見到不少。足衣相對較簡單,有圓頭履(頭為圓弧形)、笏頭履(頭翻卷高翹)及靴子。

鮮卑族病史(你可能有鮮卑族的血液)18

身着縛褲的陶俑。

鮮卑族病史(你可能有鮮卑族的血液)19

武士俑,身穿縛褲。

綜上所述可看出,北魏時期鮮卑服已具有多元化、民族化、時代性特點,這和這個偉大民族的整體走向相一緻。

百餘種鮮卑姓改為漢姓

看着那些在古迹中依然鮮活的鮮卑人物形象,我們不禁追問,孝文帝拓跋宏的漢化改革是讓鮮卑族消失了?還是讓鮮卑血液中的基因強大了?先不說制度改革,穿漢服、說漢話隻是一種外在的符号性的變革,一百餘種鮮卑姓改為漢姓,融入到百家姓裡邊,10個皇族宗室姓氏全部改變,帝姓拓跋氏改為元氏,纥骨氏改為胡氏,普氏改為周氏,拔拔氏改為長孫氏,步六孤氏改為陸氏,賀賴氏改為賀氏,獨孤氏改為劉氏,勿忸于氏改為于氏,是連氏改為連氏,拔列氏改為梁氏......這樣的融入,時至今日,不知有多少周姓、劉姓、于姓、梁姓等等的北方“漢人”身體裡,流淌着北魏鮮卑族的血液!

尋根問祖,追根溯源,雖然是從鮮卑胡服始,最後追到的答案卻是一個偉大民族對中華文明的堅韌傳承和對中華民族繁衍強盛的巨大貢獻,如是,我們的目的達到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