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覺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雜志》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産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産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講述了覺醒年代社會風情和百态人生。
《新青年》為何能夠聚集當時的文化先鋒們共同努力齊心辦刊?他們又是如何編輯内容,以進步思想吸引廣大青年争相閱讀?
《新青年》是20世紀初中國一份具有深遠影響力的革命雜志,在宣傳民主與科學、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推進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曆史進程,并為其他方面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的《青年雜志》和《新青年》兩本雜志,均為16開本,彩印封面,尺寸皆為縱25.5厘米、橫18.5厘米。它們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号角,見證了其對中國文化、文學的巨大影響……
辛亥革命後,陳獨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受過現代教育的先進知識分子緻力于尋求擺脫黑暗現狀的出路,興起了一場以科學和民主為旗幟,向封建傳統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戰的新文化運動。
陳獨秀,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中國共産黨的創始人和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1915年夏,陳獨秀從日本回到上海,同年9月15日創辦了《青年雜志》。他将革除舊思想和封建陋習的重任寄予青年,期待青年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青年雜志》的内容新穎獨特,豎起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與青年共同探讨各國學術、思潮,給沉悶的思想教育界吹來一股清風,使人們從封建專制主義造成的盲從和蒙昧中解放出來,被譽為“青年界之金針”和“良師益友”。
《青年雜志》最初為月刊,是綜合性學術刊物,六号為一卷,每号約100頁。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時,《青年雜志》更名為《新青年》。1917年1月,應蔡元培的邀請,陳獨秀赴北京大學擔任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也由上海遷至北京。從1918年1月的第四卷第一号起,《新青年》改版為白話文,使用新式标點,同時,帶動其他刊物形成提倡白話文運動。俄國十月革命後,《新青年》刊載了部分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在五四運動期間起到重要作用。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編輯部又遷回上海,從第八卷第一号開始,成為上海共産黨早期組織的機關刊物,與當時秘密編輯發行的《共産黨》互相配合,為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做出重要貢獻。
《新青年》從第一卷第一号至第三卷第六号,一直由陳獨秀一人擔任主撰稿;遷至北京後,改為成立新的編輯委員會,由多人輪流做編輯。在第六卷第一号中,這種編輯方法被公之于衆,所列編輯名單是:第一期,陳獨秀;第二期,錢玄同;第三期,高一涵;第四期,胡适;第五期,李大钊;第六期,沈尹默。這種方法将一大批中國進步知識分子聚集在《新青年》周圍,他們目标一緻、分工合作、無償供稿、輪流編輯,形成了新文化陣營,他們相繼發表了大量具有深遠影響的文章。形成了新文化運動的主陣營。
陳獨秀在《青年雜志》創刊号上的發刊詞《敬告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在文中他屬望青年,強調改造青年思想,輔導青年修養的重要性,呼喚青年站在時代前列,自覺擔負起救國救民的重任。針對封建思想文化對國人的束縛,從“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等六個方面闡述了自己對世界、社會、青年、中國未來的看法,表達了他反對封建禮教,追求民主與科學的強烈願望。
胡适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後,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在新文化運動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撰寫的《文學改良刍議》一文,刊登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整篇文章語言通俗,層次分明,先總述“八事”,然後再運用大量古今中外的論據分别對“八事”進行詳細論述,為後來論文的寫作提供了新的标準,有利于其規範化。此外,胡适還發起文學革命,在詩歌、戲劇、小說等幾個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1918年,37歲的周樹人在錢玄同的動員下,首次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發表了轟動中國文壇的白話文日記體小說《狂人日記》,這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的語言都帶有象征意義。它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對中國的社會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促進民衆思想的覺悟,其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思想史。
李大钊是中國共産主義的先驅、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十月革命勝利後,李大钊備受鼓舞,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上撰寫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他在文章中熱情歌頌和宣傳十月革命,将布爾什維主義系統地介紹給中國人民,并指出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的重大指導意義。
《新青年》的封面設計較為簡潔,減少了圖片和色彩的運用,重點突出“新青年”三個大字。從第二卷第一号開始,封面正中間最醒目部分,用盾牌形線條框起本期要目,更便于讀者直觀地了解刊物的内容。整個封面僅使用紅、黑兩種顔色,顯得更加端莊穩重。從第七卷第一号開始,《新青年》的封面内容再次簡化,隻設計了一個“井”字黑框,正中豎排寫有“新青年”三字,兩側是刊号和出版單位。從第八卷第一号開始,《新青年》的封面又有所變化,中間設計成了一個地球形狀的圖案,上有兩隻緊握的手,圖案上方寫有“新青年”,下方是刊号和出版單位。之後出版的《新青年》除第八卷第二号以羅素照片為封面外,一直沿用地球形狀的圖案,隻是更換色彩而已。
作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标志,《新青年》,将主要精力放在青年的思想啟蒙和民族覺醒,喚醒青年一代沖破封建思想的牢籠,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文化知識分子的群體意志,在傳播新文化、啟迪新思想方面貢獻卓著,逐漸成為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宣傳陣地。後期的《新青年》開始大量地介紹馬列主義著作和國際無産階級革命運動的經驗,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的刊物,對中國共産黨的創建起到了思想先導的作用,也為之後中國共産黨的馬克思主義發展方向提供了重要保證。
作者:周行書
編輯:陸纾文
本文參考(《紅色文物中檔的成長史》廣西人民出版社)編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