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康德内心的道德準則和頭頂的星空

康德内心的道德準則和頭頂的星空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09:56:04

人是什麼?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康德看來,這個問題可以劃分為三個小問題:人能夠知道什麼?人應該做什麼?人可以期望什麼?

康德是我最敬仰的哲學家之一,康德哲學雖然晦澀難懂,但結論卻是柳暗花明,指向的是一個終極關懷——人的問題。

康德的偉大,不僅在于他的思想給哲學帶來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更在于他用哲學的精妙,在其“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著作中解答了上述人生問題。

康德(1724年4月-1804年2月)是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他一生深居簡出,終身未娶,一輩子過着單調的學者生活,從未走出過自己出生的小城柯尼斯堡。

康德内心的道德準則和頭頂的星空(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1

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項活動,如起床、喝咖啡、寫作、講課、進餐、散步,時間都非常固定,就像機器那麼準确。每天下午3點半,康德會準時在一條菩提樹小道散步,鄰居們紛紛以此來校對時間。

唯一的一次例外是,當他讀到盧梭的名著《愛彌兒》時,深為所動,為了能一口氣讀完,不得不放棄例行的散步。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淡泊的生活方式,使這位清瘦矮小的哲學家活了80歲。康德散步的那條小路今天還在,被稱為“哲學家之路”。

康德有一句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越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康德内心的道德準則和頭頂的星空(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2

頭上的星空是康德對自然的探索,心中的道德律是康德對自由的追尋。康德一生對知識的探索以1770年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學,主要成果是《自然通史和天體論》著作的出版,康德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後期則主要研究哲學,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領域廣闊、具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包括前述的“三大批判”,給哲學帶來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01人能夠知道什麼?

《純粹理性批判》解決的是“人能夠知道什麼”問題,這是認識論層面的哲學。

從古希臘到近代的理性主義時期,西方哲學都是在探讨本體論和認識論,即世界是什麼以及我們怎樣認識世界。所有的脈絡都遵循着一個套路,主體對客體的符合,即先有客觀實在,而後人們去尋找客觀實在背後的本質規律。

而康德則一反這樣的思路,不再認為主體符合客體,反過來客體是符合主體的。康德認為,知識就是客體符合了人的主體認識形式後形成的。康德颠覆了前人的思維模式,正如哥白尼完成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的革命一樣,康德完成了哲學上的革命。

康德認為,事物本身與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因為事物已經過認知主體感官條件的“加工”。我們隻能認識事物的表象,人永遠無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康德内心的道德準則和頭頂的星空(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3

康德在知識的範圍上劃了一個界,有一部分知識是可以認識的,有一部分知識是無法認識的。我們看到的這個實實在在的大千世界,花草樹木、星空大地、人和動物等等,這些現象是我們可以認識的。而現象背後是什麼是不可知的,它被康德稱為“自在之物”或“物自體”。

就像我們相信顔色、聲音、氣味、口味是真實的一樣,但事實上,這些都是我們心靈世界的經驗,我們“知道”的世界,僅是一個複雜的對有組織的表象的編織物。

沒有什麼是純粹的,沒有什麼可以不受心靈的控制。就連科學家珍貴的“自然規律”,這被認為是普遍的和不可改變的,也是心靈的貢獻。康德的思想消滅了關于所有事物的确定性,包括關于上帝、永恒性、救贖和自由意志的确定性。

“自在之物”是不可以被認識的,人隻能認識事物的現象。而傳統形而上學的目标是去尋找現象背後的本質,康德在這裡立了一塊碑,上面寫着“自在之物”,人的認識到此為止,不能逾越這個界限去探究背後是什麼,“自在之物”斷了形而上學的路。

為知識劃界,實際上是為理性的另一種能力——實踐理性留下了空間,為道德和信仰留下地盤。

02人應該做什麼?

《實踐理性批判》解決的是“人應該做什麼”的問題,實踐領域就是我們實實在在的行為領域,它涉及的是道德層面的問題,這些法則就是道德律。

康德内心的道德準則和頭頂的星空(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4

康德認為,人不僅是自然的物理存在,也是一個精神存在。在現象界,人要遵循自然法則,如生老病死,你不得不遵守,從這方面來說人是不自由的。

但在倫理和道德領域,人有選擇的權力,人是自由的。人的自由為道德提供了前提,你可以選擇為善,也可以選擇為惡,這個領域充斥着價值觀和各種準則。

康德認為,行為隻有滿足了普遍性原則、自律原則,沒有功利色彩才能稱得上道德,進而得出了“理性為自身立法”的結論。

康德指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并不取決于行為的後果,而是采取該行為的動機。隻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準則,而如果隻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實踐理性的最終目的或者說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因為人的局限性,要達到“至善”的高度,光靠道德是不夠的,還要訴諸于上帝存在和靈魂不朽,康德為信仰留下了地盤。

03人可以期望什麼?

《判斷力批判》解決的是“人可以期望什麼”問題,人的審美和情感有哪些,它是康德解釋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的一座橋梁。

康德内心的道德準則和頭頂的星空(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5

《判斷力批判》中,康德關心的問題還有人類精神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學鑒賞能力和幻想能力。感官給心靈提供了原材料,我們可以獲得知識,但這個過程是複雜的,充滿了欺騙。

康德承認,無論是經驗還是理性都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認為,為了維護道德的緣故,我們必須假設上帝與靈魂的存在,假設生命結束後并不是一切都結束了。

康德認為,美感是有共性的,比如每個人都會對花朵産生美的感覺,人們充分享受到審美的快樂。但美學情感完全是主觀的,美是純粹的經驗。

本文作者翟海潮,源自公衆号“思想者劄記”(ID:swot 010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