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髒跳動時大腦會發生抖動,現在,研究人員能利用這種運動更好地理解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分析一次心跳期間的神經元波形變化,可以對人腦中不同類型的神經元進行更精确的分類。這項研究有助更好地理解大腦中不同類型的細胞如何相互作用,從而産生認識和行為。相關論文日前刊登于《細胞報告》。
按照慣例,科學家基于神經元的波形對其進行分類,波形即每一個神經元在處于激活狀态時所發射的特征電活動模式,也就是“尖峰”。每一個神經元的波形各不相同,通過測量波形的寬度,科學家可以将神經元分為兩類:窄波形神經元、寬波形神經元。
人們已經發現,很多神經元在每次心跳發生時都會改變其放電模式,而原因是大腦在抖動。每發生一次心跳,大腦就抖動一次,神經元則在顱内輕微地改變其位置。神經元看似不同的放電模式就是由這種運動引起的。
如今,心跳引起的細微腦運動使得科學家能夠更精準地測量波形形狀。通過測量這些變化,研究團隊在人類海馬體中鑒别出3種神經元:窄峰(NS)、1型寬峰(BS1)、2型寬峰(BS2)。每一種都有不同的放電特性:BS1神經元與gamma波同步化活動,BS2神經元與theta波同步化活動。
gamma波和theta波是大腦中與認識高度相關的活動模式。目前已知記憶和學習與theta震蕩緊密相關,注意力與gamma震蕩緊密相關。
通過記錄人類大腦組織的活動,研究人員可以構建出模拟神經元生物物理學特征及形态學的單細胞模型。該模型作為一種全新的分類神經元工具,在體内腦活動記錄和體外腦片活動記錄中架起了橋梁。人類神經元的計算機模型可用于理解植入電極在人體内所得到的信号。
研究人員表示,“最終我們想知道的是,人類大腦中不同類型的神經元如何作用于認識和行為,心跳及呼吸反過來如何影響認識或行為。”(唐一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