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露平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
叁岚(左一)和同學合影。
孫建中校長和“汶川兒女班”的學子視頻連線。本報記者 楊佳薇/攝
劉松林和黃佳婚禮現場。
“汶川兒女班”在校時的合影。
文秋和她的“愛心家庭”。
孫建中校長和大家一起包餃子。
“汶川兒女班”學子剛到學校就受到老師的呵護。
孫建中校長給“汶川兒女班”的孩子們發過年紅包。
“汶川兒女班”學子在校學習的場景。
孫建中校長給周婷過生日。
2008年,來不及細想,告别悲痛,汶川震區22個十五六歲的孩子,含着淚花離開滿目瘡痍的家鄉,被接到千裡之外的石家莊免費讀書。
在此之前,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離開家鄉,從來沒有想過要以這樣的方式到外面看看,而至此之後,他們開始了五年的特殊求學路,仿似涅槃重生,從青澀走向成熟;離别之後,突然發現這裡已是第二故鄉。
時光荏苒,十年悄然而過,在5月12日這個不一樣的日子裡,回首這段不一樣的青春,他們曾經的痛已被積極的人生求索代替。
今天是“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十年前的那一天,一場8.0級地震讓汶川滿目瘡痍;如今,災後十年,汶川的面貌已是煥然一新,人民生活欣欣向榮。十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系列重大部署下,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複重建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十年前的那一場災難,雖給我們帶來創傷,但更淬煉着人們堅韌不拔、樂觀向上的精神。
十年淬煉,十年新生。
為了紀念與銘記,我們的記者走訪了當年被接到石家莊讀書的“汶川兒女班”的川籍孩子們。昔日經曆地震的堅強孩子都已長大,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的故事。
五年,22個孩子的“汶川兒女班”
轉眼,距汶川地震發生已經十年。十年前發生的一幕幕仿佛還停留在河北外國語學院校長孫建中的眼前:2008年5月12日,四川遭受特大地震災害後,河北外國語學院(當時的石家莊外語翻譯學院)迅速開展了募捐活動,全院師生盡己所能表達了對災區同胞的同情與援助。5月19日,帶着師生們的22.3萬元愛心款,他和幾名老師登上了赴災區的飛機。“我現在還記得當時去的飛機上除了我們,隻有五六個唐山的志願者。”
在德陽,看到孩子們在學校的食堂裡、操場上趴着學習,環境很困難,孫建中當場做出一個決定:接因為地震變成孤兒的,或者父母一方遇難的,或者上學困難的22名學生到石家莊來就讀五年一貫制大專,他們的學費、住宿費、生活費都由學院承擔。
就這樣,孫建中帶回了22名災區學生,成立了“汶川兒女班”,并為他們提供免費教育。為了盡快讓孩子們适應河北的生活,排遣遠離家鄉的寂寞,學院委托燕趙都市報等媒體,為這22個孩子一對一征集“愛心家庭”。孩子們周一至周五在學院學習,周六日去“愛心家庭”歡度周末,使他們在異鄉也有了家庭般的溫暖。
五年求學,學院除承擔他們在學習期間的學費、住宿費和生活費等費用之外,每年寒假前會給他們發1000元過節費。每年的重大節日,學院的領導、老師們都會和災區的孩子們一起包餃子,讓他們體驗北方節日的氛圍。
十年過去了,“汶川兒女班”的同學們不僅學到了豐富的知識,性格也越來越開朗,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如今,他們有的出國留學,有的在企事業單位工作,在自己的幸福道路上不斷前行。
千裡之外的“圓夢之旅”
“當5月12日再度來臨的時候,我才意識到已經十年了。”張清蓮感歎着,在石家莊求學的五年,似乎就是一次圓夢,“如果沒有地震,我肯定不會到石家莊上學,不會認識那麼多朋友和老師。如果沒有地震,我或許還是一個很内向的人,不會像現在這麼開朗。反正還是感謝吧,雖然是讓人心痛的一天,但我們卻很幸運,多了一段豐富和溫暖的回憶。”
而對三歲時就沒有父母、一直跟哥哥相依為命的文秋來說,石家莊的這幾年求學,更像一次“重生”。從小鎮來到城市,進入大學,“愛心家庭”的父母對她就像對待親生女兒一樣,讓她突然有了“爸爸媽媽”的愛護,這一切,對她而言就真的像在做夢。當年,在第一次去“愛心家庭”之前,叔叔阿姨就專門給她布置了一個房間,全新的家具,衣食住行都不用擔心。來石家莊的第一個春節,所有的同學裡,隻有她沒有回四川過年,而是留在了“爸爸媽媽”家裡,因為,在她心裡,這就是她的家。直到現在,文秋依然親切地叫着爸爸媽媽。
藏族女孩叁岚在這裡圓了自己的“出國夢”,在美國威諾納州立大學留學後回到成都工作。其實,到石家莊之前,叁岚的外語口語幾乎為零,因為個子矮小,不像其他藏族女孩那樣能歌善舞,她還有點兒自卑。剛到學院時,由于不會說普通話,除了和四川老鄉講幾句方言外,叁岚甚至很少和同學們交往,隻有在食堂打飯時,才會紅着臉“憋”幾句“生硬”的普通話。
是老師和師姐們的默默幫助,才使叁岚融入了這個大家庭。叁岚在一篇題為《感動》的随筆中寫道:“宿舍的師姐們對我噓寒問暖,卻沒有一人在我們面前提及地震的事情,後來才知道是校領導吩咐的。一次襪子破了問師姐借針線,結果師姐幫我縫好了髒襪子。徐惠姐總是在下課時間教我普通話,我很刻苦地學,因為她一直在鼓勵我,英語也是如此。從剛來什麼都不會,到現在可以自如地跟别人交流,我的改變全是因為他們的幫助和鼓勵。”
有機會要多回“第二故鄉”
“其實我也一直想多回石家莊看看,想看看您。”和孫建中視頻通話時,張清蓮有些激動地說,有機會一定要帶着男朋友一起回去,重新看看石家莊這個“第二故鄉”,再看看孫校長這個親人,就像以前一樣,每到節日的時候,兒女班的孩子們總會一齊去看望孫校長,談談學習,聊聊理想;每逢假期歸來,兒女班的孩子們總會給校長帶些家鄉的特産。
張清蓮的微信裡至今還有“媽媽老師”張解放老師的電話,張老師是他們初到河北外國語學院的第一位老師,是張老師讓他們學會在一個陌生的城市獨立地生活,雖然隻有短短一個學期張老師就退休了,但那媽媽似的關愛卻一直在他們心中。
“我們都有張老師的微信,會給她微信點贊,會關注她的生活,她永遠是我們的‘媽媽老師’。”如今已經是一名采編人員的李露平聽說要“被采訪”,感慨良多。當年,她未滿十六歲就離開了家鄉,卻幸運地遇到了愛心爸媽、友好的學哥學姐和關懷備至的老師。五年校園生活猶如清風,看似徐徐吹來卻在不知不覺中悄然而去,從當初的不善言談到勇敢地走上院團委宣傳部長的競選舞台,從稚嫩的學生走出象牙塔到社會拼搏,“這一切無疑是五年的求學生活帶給我的變化。”
轉眼間,汶川地震已經過去十年,悲痛漸行漸遠。“現如今,我也是廣大新聞戰線上的一員,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和他們一起同喜同悲,以一名記者的視角,看着家鄉綿竹在短短十年時間内,從滿目瘡痍涅槃重生為活力四射的美麗家園,芬芳襲人的玫瑰谷,典雅秀美的年畫村,古色古香的劍南老街,綠樹成蔭的沿山旅遊帶……今天的綿竹正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十年間,我的角色也不斷發生着變化,學生、記者、妻子、母親,唯一不變的是那顆感恩的心。”李露平說,石家莊永遠是自己的“第二故鄉”,有機會還要多回來看看,也希望石家莊的親人們有機會去看看自己家鄉十年的變化。
畢竟,震後餘生,一切都在變得更好。如今,生活美滿的李露平和所有“汶川兒女班”的學子們一樣感恩人生中這段不同尋常的經曆,感謝遇到的每一個溫暖人心的人,更期待能把溫暖帶給更多的人。
十年前的地震改變了一生
龍少林、譚定剛、王道宇、叁岚、文秋、段岑、周婷、劉松林、黃佳、黃凱、許軍、李露平、賈成琳……每年5月12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汶川兒女班”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都會從孫建中的腦海深處浮現出來,他們在學校做教官的身影、每天堅持早讀和晚讀的樣子,他們找到如意工作時的喜悅表情,他們與自己一起談夢想、說家鄉變化時的孩子氣,這一幕幕如同放電影一般全部閃現了出來……雖然,他們已經離開學校五年了。
其實,和孫建中一樣,這些孩子們的心中也不時會出現在河北外國語學院這五年的光影。對段岑來說,十年前的地震,成了她人生中的轉折點,從少年到青年的這五年,她在這裡度過,遊曆了很多地方,增長了不少見識,去鳥巢看奧運、在石家莊看火炬傳遞、參加讀書會、幫助殘障兒童……一切都成了不可複制的回憶。
“想想當時,真的要感謝包括孫校長在内的很多人。那些年,衣食住行什麼都不用擔心,我們要做的隻有好好學習!”段岑記憶中最深刻的就是冬至日,孫校長和大家一起包餃子,雖然人在異地,可是卻永遠有家一樣的溫暖。
2013年畢業後,段岑參軍入伍,退伍後回到了家鄉四川省德陽市綿竹市,這也是她一直以來的想法,希望離父母更近一點。“我現在加入了四川省德陽市金寶英語培訓學校,大學期間學的是日語專業,對英語也有很大的熱情,所以選擇在德陽首家擁有外教資質的機構上班,真正學以緻用,做一名優秀的老師,讓災區更多孩子有良好的外語教育。”
十年前,山河移位,滿目瘡痍,22位汶川學子從此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離校五年,河北外國語學院的老師們一直記錄着22個孩子的成長足迹:劉松林在申通快遞集團總部任航空項目部經理,與同班同學黃佳在四川省北川縣喜結連理;李露平在綿竹市委宣傳部新聞中心工作,去年也完成了自己的終身大事;王道宇與在校時的戀人舉行婚禮;叁岚在美國順利完成了學業,在四川省阿壩州岷江造林局工作;龍少林、譚定剛出國工作兩年後在四川綿竹購買了新房;周婷就職于四川國旅總部;許軍就職于北京中誠證信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段岑就職于德陽市金寶英語培訓學校……
“地震是災難,但對我們來說,也是一次新生,如果沒有孫校長,也許我永遠也沒有機會踏出國門。”5月11日,孫建中又和這些他眼中的孩子們視頻通話,剛從喀麥隆回國的王道宇回到了當初孫校長接他們的地方——四川綿竹,娶了石家莊媳婦的他笑稱自己也是石家莊人,月底要帶着媳婦一起“回家”。(記者楊佳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