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很多影視劇的時候,常常會出現有錢有勢地主一類的人稱為員外,那麼員外究竟是什麼人呢?它是一個官職嗎?
員外其實是員外郎的簡稱,是古代的一種官職,三國時期,魏國最早設置了員外散騎常侍,晉朝又設置了員外散騎侍郎,都是皇帝的侍從官,南北朝時期,設置了殿中員外将軍,員外司馬等等,都在官名上加了員外兩個字。那麼員外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他其實就是額外增設的官職,不在編制之内的意思。
隋朝開皇六年,公元568年,隋文帝在尚書省24使擱置員外郎一人,為各省的寺官,唐宋遼金元明清延其制,都是以郎中,員外郎為六部各斯的正副主官,當時的員外還掌握有實際的職位和權力,但是到了明朝以後,員外開始變成一種閑職,不再與科舉相關,而是漸漸的和财富聯系到了一起。
明清時期,買官賣官的腐敗現象十分嚴重,有錢的地主和商人都可以用捐獻銀兩的方式來獲取員外這麼一個官職,所以員外漸漸就失去了原本的含義,變成了地主豪紳的代稱,所以人們就索性将大地主,大商人通通的稱為員外。
那麼員外在明清的地方社會中又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他們往往扮演着政府官員與民衆之間的中介人員,是和當地政府官員共同管理的地方精英,因為鄉村社會,往往存在着官不下縣的現象,政府官員很難對農村進行實質性的管理,不得不依靠當地的地主豪紳的勢力。
因為地主員外們世代居于此地,精通這裡的風俗民情,并且與鄉裡社會有着共同的利益關系。所以官府與當地員外合作,也容易取得百姓的信賴。一方面,員外可以傳達政府信息,消除官民之間的隔閡,而另一方面,由于他們有力量保護自己,也有力量保護百姓,也往往作為地方利益保護人的身份出現,站在鄉裡的一邊,和政府進行利益的搏鬥。員外就有權出入衙門,有權上書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這樣就可以為地方利益代言,反應民情民意了。
當然各地都會存在一些魚肉鄉裡,剝削百姓的殘暴地主,但是也必須要承認,鄉裡社會的大部分公共事務還是需要員外們牽頭舉報的,畢竟普通老百姓并沒有足夠的财力與物力,這其中員外的職責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第一保障地方安全,組織鄉民修建五堡壁壘,抵禦土匪的侵擾,或者組織鄉親們團練,和土匪,農民起義軍作鬥争,比如湖南地方組織的團練與湘軍就在打擊太平天國的行動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員外的第二個職責就是興建都城,興修水利以及鋪路建橋,還有就是調節鄉裡的糾紛了。一般鄉裡的糾紛是由家族内部來進行調節的,那麼超出家族範圍的,就要名望的員外來調節了。
員外的第三個職責就是設立道德教化,公益慈善組織,道德教化組織有宋朝開始出現的鄉約,明朝的盛銘庭,公益慈善組織像義倉,義孰等都是典型,所以員外在古代社會當中起到作用不可小觑啊。
随着社會的發展,員外地主勢力走向了沒落,最終被淘汰在了曆史的長河裡。不過我們也不能輕易地忘記這一特定的等級階層曾在中國曆史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