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看懂論語三句話

看懂論語三句話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8 11:06:42

看懂論語三句話(讀懂論語1.7)1

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姓蔔名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古人的名與字都很有講究的。中國古代有“夏商周”三個朝代,“商”在“夏”之下,之下(子夏)即“商”,故戲說子夏是“聖人之下”。《史記·孔子弟子列傳》曰:“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子夏作為當時著名“教授”,對儒學自然有很多見解,本章就是他對“學”的見解。

賢賢易色”

這是子夏對“學”的一種定性式解釋,“學”即“賢賢易色”,“賢賢易色”即“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三句話,這便是本章的結構。“賢”本意是“有财”,引申于人的評價,意思是“有才能的人”。“賢賢”的語法同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語法,即“以對待賢人的方式對待賢人”。“賢”也是“君臣父子”等等各種人物角色的代稱,擴展開就是“以最恰當的方式對待各種人”。“易色”,“易”指轉變,“色”指人的容貌、态度,“易色”意即“根據人物變化随時轉變個人的對應方式”。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這是子夏為“賢賢易色”列舉的三項内容,“以竭力事父母、以緻身事君、以有信交友”即“賢賢”,“事父母應竭力、事君則應緻身、交友則應有信”則是“易色”。“事父母”即“孝”,“竭其力”即“真孝”;“事君”即“忠”,“緻其身”即“真忠”;“與朋友交”應“信”,“言而有信”即“真信”。“真孝”、“真忠”、“真信”就是“學”的内容。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一般人可能認為隻有“學文”之類行為才為“學”,隻做到以上三項而沒有“學文”,故而說“未學”。但以子夏見解,隻要做到“真孝”、“真忠”、“真信”三項,即使沒有其它能力,甚至不識一字,都能稱之謂“學”,故說“吾必謂之學矣”。“吾”再次表明以上是子夏個人對“學”的見解。

把子夏對“學”的見解與孔子對“學”的定義的作一比較,可以進一步加深對“學”的認識。一是“學”的主體,孔子把“弟子”作為主體,又從“出入”到“衆”,主體明确不足寬泛有餘,而子夏把主體僅限定在“父母、君、朋友”三類“賢人”上,主體明确有餘寬泛不足。二是“學”的行為方式,孔子把“孝弟謹信愛”作為行為方式,更把“孝弟謹信愛”從對應的主體上擴展至更廣泛的主體上,針對性不強,擴展性有餘;子夏則把“竭力、緻身、言而信”作為行為方式,且嚴格對應“父母、君、朋友”,又特别指出要“賢賢易色”,其針對性有餘,但擴展性不強。三是“學”的取向标準,孔子把“親仁”作為“學”的取向标準,即“學”的目的或價值取向必須是“仁”,并明确把“餘力”用于“學文”,即否定“學文”取向,故取向标準明确。子夏則僅以“賢賢”附帶作為取向,與“仁”無所體現,故取向标準模糊。

以上比較顯示出子孔子學問的高超和子夏學問的平實,但《論語》編者本意不在貶低子夏,把子夏的見解放在孔子的定義之後,有編者的特别用意。夏作為孔子弟子,對“學”的見解仍體現了孔子的思想,與孔子的不同,主要是因為所面對教授的對象不一樣。孔子一生專以“傳道”為務,弟子多以“學道”為主,層次較高,故以較高标往要求之;子夏一生以“教學”為職業,弟子多以“學業”為主,層次一般,故以平實标準要求之。對于《論語》後學之人,層次高者當法乎孔子,層次低者當從乎子夏。總而言之,學道很難,法乎孔子固然不易,不能法乎孔子,從乎子夏亦很難得。《論語》學者當于此勉之。

看懂論語三句話(讀懂論語1.7)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