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直男走過大戶人家的門口,看見挂在挑檐上的鈴铛很精美,想據為己有,偷鈴铛時怕别人聽到鈴铛響聲,把自己耳朵捂起來,以為自己聽不到别人也聽不到,結果偷鈴賊被抓。直男偷鈴被文人寫入文章一直被嘲笑。
如果說打劫行當,剛出道的程咬金打劫後報上姓名,是直男;‘劫個色’的範偉也是經典直男角色。
天下無賊 劇照
但要說到小偷行業,顯然要比打劫行業産出的直男少。印象中,小偷大多是《水浒傳》中時遷一樣機靈的多。
鼓上騷 時遷
如果偷鈴铛,或許這種操作比較靠譜:鈴铛裡塞棉花
傻妖精也知道
事出反常必有妖。後來找到掩耳盜鈴的原始出處,一讀之下發現大有文章。
掩耳盜鈴這一寓言故事原型最先記載于《呂氏春秋》卷二十四 不苟論第四--自知。原始記錄是這樣的:
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锺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講的是春秋末年,把持晉國軍政的六卿之一範氏當時當家人是士吉射,他與好基友中行氏借助趙氏内亂,攻打趙氏當家人趙鞅---趙氏孤兒裡面主角趙武的孫子。結果其他三家--智氏、魏氏、韓氏--聯合趙鞅把範氏和中行氏打敗,并瓜分了範、中行氏的地盤。就在範氏被打敗逃亡的時候,範家大院周圍的人紛紛去搶範家的财産。其中有一人,看上了挂在柱子上的大鐘,這個鐘是古代正式場合演奏音樂的編鐘--黃鐘大呂的鐘。編鐘主要材料是銅,在當時很珍貴。但是,鐘太大了,他沒法帶走---從出土文物來看,曾乙侯墓出土的編鐘,大的有1.5米高,重達200多公斤。
整套編鐘,估計小的已經被搶完了
于是他就想打碎大鐘之後再帶走,正好看到演奏編鐘用的大木槌散落在旁邊,于是他抓起木槌用力捶向大鐘。Duang~~~Duang。簡直就是一個巨型低音炮。聲音太大了,根本受不了,所以,他塞起耳朵來繼續捶大鐘。大鐘本來就是演奏時用來打擊的,自然不容易打碎。附近的人被低音炮吸引過來。好事者不知道塞上耳朵是噪音環境下的勞動防護,還以是自欺欺人,不想讓别人聽到。說搶鐘人自欺欺人,倒不如說好事者自以為是。
duang~~~
謠言長者翅膀,比短腿的真相跑的快得多。于是,搶鐘人的故事廣泛傳播,繼而抽象到了人生哲學、政治規律的高度。
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為人主而惡聞其過,非猶此也?
謠言衍生出了自己得以存在的意義,頑強的生存下去。古人并不是沒有疑惑,也有人質疑。
範氏亡,百姓入,見一美鐘,欲背之而走,背之不動,以椎擊之,圖其碎,忽發況音,忙掩其耳,本為防震,觀者卻謂“掩耳盜鈴”。
鑒于最初的故事有這個缺陷,而且編鐘逐漸退出曆史舞台,鈴铛倒是經常在生活中遇到。掩耳盜鈴所揭示的道理卻非常深刻,事可變,理不能廢,掩耳盜鈴的故事就演變成了今天的模樣。話說,還是現在版本的掩耳盜鈴更有戲劇性。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