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上好一堂課?這10條建議值得一讀
我們不提倡任何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因為“教無定法”,但教學又必須有“法”—— 即教學所必需共同遵循的規律。
01
依據課本,超出課本
1.必須以大綱和教材為“本”,不能随心所欲,開無軌電車。
2、但又不能囿于課本,而應對課本進行加工提煉,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深入淺出,加深加廣。
包括:
① 講出學生通過自學閱讀仍體會不到的内容,發拙課本背後和字裡行間蘊藏的奇珍異寶。
② 講出教師自己鑽研教材的心得體會,獨到之處,要有見地,有升華處,從而引導學生超出課本達到新境地。
02
疑始疑終
按對立統一觀點,教學過程應是解決矛盾的過程,教學由矛盾始,到矛盾終,如此不斷循環往複螺旋式向前發展。
亞裡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授課一開始就應提出一個鮮明的學生不易回答的問題,以引起矛盾,激發強烈的求知欲,引起注意,逼使并誘導學生的思維“入路”。然後再進行講授或談話、演示、實驗等等來解決矛盾。
課結束時,根據知識的系統,承上啟下地提出新問題,一可使新舊知識有機聯系起來,二可激發新的求知欲,三可收到“欲知後事且聽下回”的餘味無窮之效。
03
要有适當的難度和密度
按照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概念,教學就是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水平”的過程。所謂适當的難度就是處于“最近發展區”水平的知識。難度一适當,就能激發學習興趣,刺激智力的發展。
在難度的把握上,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
① 對高難度的内容,要化難為易,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去教。
② 對較容易的内容,要從不同角度以及在和其它知識的聯系中找出隐藏在内部的本質、精髓。
③ 複習舊課,不能簡單重複“炒冷飯”,要以靈活多樣的方法加強系統性和綜合性,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提高。
适當的密度即适當的容量。必須充分估計學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學設計中安排足夠的内容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否則,教學過程松散、拖沓,不僅浪費時間,還使學生注意力渙散,抑制學生思維活動,影響學習積極性。
04
教學要博而精
“量”的積累才能引起“質”的飛躍,博大方能精深。廣征博引,拓寬視野,把基礎打厚打實,才能使學生學深學透,才能攀高峰。
“精”即指對大綱、教材規定的主要内容要理解其精髓,掌握其精華。要講得精到,用語精煉,有點睛生輝的功力。
05
淺者深入,深者淺出
對淺顯的内容:
深入開掘,不要停留在知識表面,而要揭示其内涵。
對深奧的内容:
将難點解剖成若幹個較易理解的組成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闡釋。
06
具體問題抽象化,抽象問題具體化
對于具體的内容要加以綜合、歸納、概括,上升為規律性的、抽象的概念。
對于抽象的問題要加以分析、解剖、比較、舉例、演示、實驗,具體化為學生容易感知的事物。
07
溫故知新
在複習過程中引入新知,使溫故與知新水乳交融,既強化了舊知的印痕,又激發了學習新知的欲望。
同時,教師要嚴格評價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和态度,及時評分,以督促學生養成及時複習的習慣。
08
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
布魯納提出的“發現法”對開發學生智力極有價值,其核心就是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
要注意:
不能讓學生簡單地學習現成的結論,而要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對比、推理、判斷的思維過程,探求問題的答案或結論,在知識的形成過程、制作過程中親自嘗試思維的飛躍。
09
基本知識必須化為熟練技巧
列甯說:“我們需要用基本事實的知識來發展和增進每個學習者的思考力。”學生對基本知識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鞏固,接受新知識的速度就越快、越豐富,思維能力就越強,正所謂“熟能生巧”、“巧中出奇”。
因此,教學中必須把最基本的概念、定理、法則從不同的角度反複講解、練習,直至爛熟于心,成為構成學生智力的基因。
10
教學過程始于課内終于課外
課堂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決不是全部。教師在課外還必須通過批改作業、個别輔導、與學生交談等工作才能最後完成教學任務。
若上完課即走人,課外不與學生接觸,不主動收集學生反饋信息,也就是不把課堂教學延續到課外,那麼,課上得再“漂亮”也決然收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