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方劑學常用方劑

方劑學常用方劑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07:28:06

方劑學常用方劑?(一)、方劑是理、法、方、藥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辯證方法基礎上選藥配伍組成的,所以,首先要理解方劑與治法的關系,才能準确而缜密的遣藥用方,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方劑學常用方劑?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方劑學常用方劑(方劑的基本知識)1

方劑學常用方劑

方劑的基本知識

(一)、方劑是理、法、方、藥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辯證方法基礎上選藥配伍組成的,所以,首先要理解方劑與治法的關系,才能準确而缜密的遣藥用方。

從祖國醫學的形成和發展來看,治法是在積累了相當醫療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是後于方藥的一種理論。但是當治法已由經驗總結上升為理論之後,就成為指導遣藥組方和運用成方的指導原則。例如一個感冒病人,經過四診合參,審證求因,确定為外感風寒表實證時,根據表證當用汗法,寒者熱之的原則,決定用辛溫解表法治療,并且按法選用相應的有效成方,或自行選藥組成辛溫解表劑,如法煎服,便能汗出表解,邪去人安。否則,治法與辯證不符,組方與治法脫節,必然治療無效,甚至反使病情惡化。,由此可見,治法是指導遣藥組方的原則,方劑是體現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所以我們常說“方以藥成”,卻又首先是“方從法出,法随證之”,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互相為用,密不可分的。

(二)、方劑的組成原則

方劑的組成不是單純藥物的堆積,而是有一定的原則和規律。古人用“君、臣、佐、使”四個部分加以概括,用以說明藥物配伍的主從關系。一個療效确實的方劑,必須是針對性強,組方嚴謹、方義明确、重點突出、少而精悍。現将“君、臣、佐、使”的含義分述如下:

1.君藥 是針對病因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一般效力較強,藥量較大。

2.臣藥 是指方中能夠協助和加強主藥作用的藥物。

3.佐藥 是指方中另一種性質的輔藥。它又分:

(1)正佐:協助主藥治療兼證。

(2)反佐:對主藥起抑制作用,減輕或消除主藥的副作用。

4.使藥有兩種意義

(1)引經藥,既能引方中諸藥至病所的藥物。

(2)調和藥,既具有調和方中諸藥作用的藥物。

例如一病人惡寒發熱、無汗而喘、頭痛、脈浮緊。其辯證是風寒表實證。擇用麻黃湯治療,方中之麻黃,辛溫,發汗解表,以除其病因(風寒)而治主證為主藥;桂枝,辛甘溫,溫經解肌,協助麻黃增強發汗解表之功,為輔藥;杏仁,甘苦溫,助麻黃宣肺平喘,以治咳喘之兼證為佐藥;甘草,甘溫,調和諸藥為使藥。

簡單的方劑,除了主藥外,其它成分不一定都具備。如芍藥甘草湯,隻有主、輔藥;左金丸,隻有主藥黃連和佐藥吳茱萸;獨參湯,隻有主藥人參,複雜的方劑主藥可有兩味或兩味以上,輔、佐、使藥也可有兩味或多味。

(三)、方劑的運用(變化)

方劑的組成既有嚴格的原則性,又有極大的靈活性。

1.藥味加減的變化

是在主證未變的情況下,随着兼證的變化,加入或易去某些藥物,使之更合乎治療的需要,也叫“随證加減”。例如麻黃湯主治風寒表實證,假如外感風寒所傷在肺,症見鼻塞聲重,咳嗽痰多,胸悶氣短,苔白脈浮者,當以宣肺散寒為主,在麻黃湯中易去炙甘草,加上生姜組成三拗湯,使肺氣宣暢,自然諸證皆除。

2.藥量加減變化

這種變化是指組成之方劑的藥物不變,但藥量有了改變,因而改變了該方功用和主治證的主要方面。例如,四逆湯和通脈四逆湯,二方都由附子、幹姜、炙甘草三味組成,但前方中姜、附用量較小,主治陰盛陽微而緻四肢厥逆。惡寒卷卧,下利脈微細的證候,有回陽救逆的功用。後方中姜、附用量較大,主治陰盛格陽于外而緻四肢厥逆,身反不惡寒,下利清谷,脈微欲絕之證候,有回陽逐陰、通脈救逆的功用。

3.劑型更換的變化

中藥制劑種類較多,各有特點。同一方劑,由于劑型不同,其治療作用也不相同,例如,理中丸由幹姜、白術、人參、甘草等量組成丸劑,治中焦虛寒、自下利、嘔吐腹痛、舌淡苔白,脈沉遲之證。若治上焦陽虛而緻胸痹,證見心中痞悶、胸滿、脅下有氣上逆搶心、四肢不溫、脈沉細等,即用上四味藥煎成湯劑分三次服(即人參湯)。這是根據病位有中上之别,病勢有輕重之異,所以一取丸劑緩治,一取湯劑急治,臨床上經常将湯劑改成丸、散、膏劑,或将丸、散方藥改為湯劑,主要是取緩急不同之意。

(四)、常用劑型(制劑)

劑型是根據臨床使用中草藥治療各種疾病的需要,将藥物制成一定大小或不同形的制劑,中草藥劑型很多,并随着中西醫結合的不斷發展,中草藥的劑型日益增多,傳統的劑型在質量上、工藝上也有很多改革,現将常用劑型介紹如下:

1.湯劑 把藥物配齊後,用水或黃酒,或水酒各半浸泡後,再煎煮一定時間,然後去渣取汁,稱為湯劑,一般作内服用,如麻黃湯、歸脾湯等。湯劑優點是吸收快,療效快, 而且便于加減使用,能較全面地照顧到每一個病人或各種病證的特殊性,是中醫臨床最廣泛使用的一種劑型。

2.散劑 是将藥物研碎,成為均勻混合的幹燥粉末,有内服與外用兩種。内服散劑末細量少者,可直接沖服,如七厘散;亦有粗末,臨用時加水煮沸取汁服的,如香蘇散。外用散劑一般作外敷、摻散瘡面,或患病部位,如生肌散、金黃散;亦有作點眼、吹喉外用的,如冰硼散。散劑有制作簡便,便于服用攜帶,吸收較快,節省藥材,不易變質等優點。

3.丸劑 是将藥物研成細末,以蜜、水或米糊、面糊、酒、醋、藥汁等作為賦型劑制成的圓形固體劑型。丸劑吸收緩慢,藥力持久,而且體積小,服用、攜帶、貯存都比較方便,也是一種常用的劑型。一般适用于慢性、虛弱性疾病,如歸脾丸、人參養榮丸等;亦有用于急症,如安宮牛黃丸、蘇合香丸等。臨床常用的丸劑有蜜丸、水丸、糊丸、濃縮丸等數種。

4.片劑 将中藥加工或提練後與輔料混合,壓制成圓片狀劑型。片劑用量準确,體積小。味很苦的,具惡臭的藥物經壓片後再包糖衣,使之易于吞服;如需在腸道中起作用或遇胃酸易被破壞的藥物,則可包腸溶片,使之在腸道中崩解。片劑應用較廣,如銀翹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

5.沖劑 是将中藥提練成稠膏,加入部分藥粉或糖粉制成顆粒散劑幹燥而成。用開水沖服,甚為方便。由于含糖較多,小兒易于接受。

6.膏劑 将藥物煎煮取汁濃縮成半固體叫膏劑。有内服及外用兩種,内服的如雪梨膏等;外用的如風濕膏、狗皮膏藥等。

7.丹劑 一般是指含有汞,硫磺等礦物,經過加熱升華提練而成的一種化合制劑。具有劑量小、作用大、含礦物質之特點。此劑多外用,如紅升丹、白降丹等。此外,習慣上把某些較貴重的藥品或有特殊功效的藥物劑型叫作丹,如至寶丹、紫雪丹等。所以,丹劑并非是一種固定的劑型。

8.針劑 是根據中草藥有效成分不同,用不同方法提取、精制配成滅菌溶液供皮下、穴位、肌肉、靜脈等注射用的一種劑型。具有作用迅速等優點。故對急症或口服藥有困難患者尤為适宜。針劑是今後需大力研制的一種劑型,以适應中醫急症之需要。

9.酒劑 俗稱藥酒。是将藥物浸泡入酒中,經過一時間後,去渣取汁供内服或外用。

(五)、煎服法

中藥煎服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其療效,因此,必須了解中藥的煎服方法。

1.煎藥方法

(1)煎藥器具;以砂鍋、搪瓷皿為好,忌用鐵器,以免發生化學反應。

(2)煎藥用水量;根據藥物體積而定,一般以水浸過藥面為度。

(3)注意事項

①煎藥之前,将藥用冷水浸泡一段時間,使藥物充分濕潤,以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②一般藥物均可同煎。煮沸後即改為文火。再煎15-20分鐘。煎藥時防止藥汁外溢及過快熬幹。煎藥時不宜頻頻打開鍋蓋,以盡量減少易揮發成分的丢失。如為味厚的滋補藥品,如熟地、首烏等,煎煮時間宜稍長,使有效成分更多地被煎出;清熱、解表、芳香類藥物煎時宜稍短。以免有效成分損失或藥性改變。

③有些藥物煎法特殊(處方必須注明),現介紹如下:

先煎:貝殼類、礦石類藥物,因質堅而難煎出味,應打碎先煎,煮沸10-20分鐘後,再下其它藥。如龜闆、鼈甲、代赭石、石決明、生牡蛎、生龍骨、生石膏等;蘆根、茅根、夏枯草、竹茹等,宜先煎取汁,用其汁代水煎其它藥。

後下:氣味芳香的藥,借其揮發油取效的,宜在一般藥物即将煎好時下,煎四、五分鐘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砂仁等。

包煎:為防止煎後藥混濁或減少對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要用薄布将藥包好,再放入内煎煮。如赤石脂、滑石、旋複花等。

另炖或另煎;某些貴重藥,以保存其有效成分,可另炖或另煎。如人參(隔水炖3小時);羚羊角、犀角切成薄片另煎2小時取汁服,或水磨汁或成細末調服。

溶化(烊化):膠質、粘性大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饴糖等,應先單獨加溫溶化,再加入去渣之藥液中微煮或趁熱拌攪,使之溶化,以免同煎時粘鍋煮焦,影響藥效。

沖服:散劑、丹劑、小丸、自然藥汁、芳香或貴重藥物,以沖服為宜。如牛黃、麝香、沉香末、肉桂末、田三七、紫雪丹、六神丸等。

2.服藥方法

(1)服藥次數 湯劑,一般每日一劑,煎兩次取汁,分2-3次服。病情重或老年、兒童酌情增減。

(2)服藥時間 飲前約1小時服為宜;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宜飯後服;滋補藥宜空腹服;安神藥宜睡前服;急病不拘時間服;慢性病應定時服。

(3)服藥溫度 以溫服為宜。但熱證者可冷服;寒證者可熱服;發汗藥宜趁熱頓服,服後加蓋衣被,以利發汗;服藥易吐者,可先服姜汁,再服藥。不能口服者,可鼻飼或灌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