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大洋中,從海面附近直到深海都發現了水母,
在淡水中也發現了水螅綱水母。
水母是刺胞動物門中所有自由漂遊的成員的總稱。水母有着多種多樣的、彼此差異很大的形态,它們代表着不同種類(不同綱)的刺胞動物,包括缽水母綱(約200種)、十字水母綱(約50種)、立方水母綱(約20種)和水螅綱(1000~1500種,但也有科學家認為其中大多數種類并不構成嚴格意義上的水母)。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是缽水母,
因為它們個頭大,大多色彩缤紛,并且在全球範圍的海岸水域都有分布。
從廣義上說,水母還應包括栉水母
動物門成員。盡管栉水母跟刺胞水母并不緊密相關,但栉水母也是自由漂移的浮遊食肉動物,身體也總體透明或半透明,并且在全球範圍内從海面到深海也都有分布。刺胞動物曾經和栉水母動物一起被分作腔腸動物門,後來栉水母動物被獨立分成一門。
水母缺乏專門的消化、調節滲透、中樞神經、呼吸或循環系統,它們的消化是通過消化與循環兩用腔中的胃皮層實現的。水母不需要呼吸系統,因為它們的皮膚很薄,溶質運動已經足以為其身體供氧。水母隻能部分控制自己的身體運動,但它們的軀體能進行水壓調節,最終通過傘形身體的收縮和跳動來實現身體的移動。有些種類的水母在大多數時間裡都在活動,而另一些則顯得很被動。水母身體中超過90%的成分是水。它們的“傘”的大部分由膠黏物質構成,稱為中膠層。中膠層由上下兩層上皮細胞包裹,即上傘(水母傘的頂層)和下傘(水母傘的底層)。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水母沒有大腦或中樞神經系統,隻有一個位于表皮内的松散神經網絡,被稱作“神經網”,水母通過神經網來探察其他動物的觸摸等多種刺激,刺激脈沖通過神經網、周圍神經圈和水母傘邊緣的感應器傳遞給其他神經細胞。有些水母還有單眼(眼點),這種光敏器官雖然不能形成圖像,但卻能探察光線,确定光線是來自上方還是下方,比如使得水母對照耀在水面上的陽光做出反應。
最新研究發現,至少部分水母其實是有大腦(或疑似大腦的結構)的,而箱水母竟然有四個獨立的大腦,并且這四個大腦看來都在争奪控制權。
此外,箱水母還有四組高度發育的眼睛,每組包括六隻眼睛,這使得它們能夠下意識地捕獵,并且利用“路标”為自己導航。一些科學家相信,箱水母實際上能夠辨别顔色。一項把彩色物體放在水中進行的實驗顯示,箱水母會撞上白色物體,在黑色物體周圍遊來遊去,卻避開紅色物體。日本科考船利用金屬網分副水母群發現,水母看來還知道自己的群體在何時面臨危機,因此超量繁殖。
大多數水母在一生中會經曆兩個不同的階段。首先是息肉狀階段,這時的水母就像一根有着進食觸角的小莖(“息肉”),或者黏在漂流物上和船底,或者自由漂浮,或者附着在自由漂浮的浮遊生物上面,甚至附着在魚身上。“息肉”階段的水母的嘴被向上的觸角環繞,這些“息肉”能進行無性繁殖,産生更多的“思肉”,其中大多數很小,隻有幾毫米大小。
在第二階段,小小的“息肉”無性繁殖真正的水母,也被稱為“米朱瑟”。
直徑隻有1~2毫米的米朱瑟遊離“息肉”,開始生長并進食浮遊生物。米朱瑟擁有放射狀、對稱的傘狀身體,身體邊緣的觸角用來抓捕獵物。一些種類的水母無需經過“息肉”階段,而是通過受精卵發育,直接從一代水母變成另一代水母。
通常,水母的壽命從幾小時(對一些極小的水母而言)到幾個月不等,每種水母的壽命長短和身體大小都不一樣。但有一種水母據說能活30年之久,還有一種水母——燈塔水母從理論上說可以永遠活着。大多數海岸大水母都能活2~6個月,在此過程中它們的直徑從1毫米增加到2厘米甚至達到數厘米。每一種水母到達成年期的時間都不一樣,但一到成年,隻要食物充足,水母就開始每日的繁殖。對大多數水母種類來說,繁殖是由光線控制的,因此整個水母群的繁殖幾乎都同時進行,經常是在破曉或黃昏時分。
水母是水族館中的主要展品之一。
水母展箱的背景通常為藍色,用側面光照亮水母以産生強烈的對比效應a在自然條件下,許多水母都通體透明,以至于你幾乎看不見它們。捕捉水母進行養殖會面臨一些問題,例如水母并不适合封閉的空間,它們需要依靠洋流把自己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有條件的水族館都設法模拟洋流效應,比如蒙特利灣水族館就運用經過改進的水面渦旋系統來實現這一目的。
以下是一些有關水母的有趣話題。
科學家曾經宣布,燈塔水母可能是世界上唯一已知“永遠不死”的動物。一般情況下,水母在繁殖過後就會死亡,但燈塔水母卻能在成年後将自己轉回到性不成熟階段,從而讓自己返老還童。
燈塔水母直徑僅4—5毫米,實際上是一種水螅蟲。從理論上說,燈塔水母的返老還童能夠進行無限次。也就是說它們有潛在的“永遠不死”的能力。燈塔水母通常生活在熱帶海域,但科學家相信,它們被船隻的壓艙水帶到了全球各地,因為船隻要在港口釋放壓艙水。
水母返老還童的能力是目前海洋生物學家和遺傳學家的研究焦點。科學家推測,水母的返老還童是通過一種叫做“分化”的細胞發育過程來實現的。所謂細胞分化,是指細胞從一種類型轉變為另一種類型。在器官部分更新時常能見到細胞的分化,而在燈塔水母的整個生命周期中看來都會發生這樣的分化,這可能就是燈塔水母“永遠不死”的原因所在。
早年科學家通過調控基因,在實驗室中創造出了長有12個腦袋的水母。這項實驗對于科學家認識多腦袋動物具有啟發意義。
歐洲許德拉米朱瑟
用于實驗的水母名叫“歐洲許德拉米朱瑟”。在古希臘神話中,許德拉是巨魔九頭蛇,米朱瑟則把彎曲的長蛇當作自己的頭發。研究人員通過實驗設計出特殊的RNA分子,它們專門在歐洲許德拉米朱瑟水母身上關閉一種被叫做Cnox的基因(這種基因有助于決定水母在胚胎發育階段的身體形态),但不關閉其他基因。當Cnox基因群中的一個基因——Cnox-3被抑制時,水母一般就會長出兩個功能正常的腦袋;當另一個基因——Cnox-2被抑制時,水母一般就會長出超過兩個腦袋,甚至多達12個。
在自然界中,擁有多個腦袋的動物非常罕見,這 暗示兩個及兩個以上的腦袋并不比一個腦袋更好。但科學家也注意到,珊瑚蟲(也是動物)經常通過在一根共有的“莖”上添加腦袋來形成族群,每個腦袋都共有内髒,這跟科學家創造出的多腦袋水母異曲同工。
珊瑚蟲
事實上,水母跟構建珊瑚礁的動物很有關聯,它們同屬于刺胞動物,這些食肉動物身上部長有毒刺。有專家推測,這些動物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具備了“多腦袋基因”,這樣才導緻了這些動物的“族群化生存”,例如才有了珊瑚礁。不過,多腦袋動物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個謎。
太平洋島嶼帕勞位于菲律賓以東約800千米、日本東京以南約320口千米的地方,在島上的一個湖中竟然生活着1000萬隻水母。
不過,人們在水中遊泳時無需擔心被水母叮皎,因為在幾百年前,這座小湖有一個入海口同海洋相通,後來海面下降,将一些水母困在這個富含海藻的湖中,由于缺乏天敵,水母最終在這裡繁榮興旺起來,其觸角也逐漸退化。
假如你有幸潛入這座湖中,你就會發現越到湖心水母越多,并且你會自覺地緩慢遊動,以免自己碰壞這種精緻、優雅而又脆弱的生靈。現在水母湖已被列為保護區,遊人必須經過允許才能潛入湖中,并且隻準裸潛,不準用水肺進行深潛。
有科學家指出,近年來水母的數量激增,或同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有關。但也有科學家認為,人們對全球水母數量的曆年變動情況其實還很不清楚,因此有關水母近年來出現大爆發的結論并無往年的确切統計數作為比較。有研究表明,在過去幾十年中,一些數量明顯增加的水母實際上是從世界其他地方來的“入侵性”水母,而這些“入侵”水母的數量之所以激增是因為它們在“入侵”地缺乏天敵。
從本質上來說,水母的生命周期決定了水母的爆發。水母在海洋中的分布常有季節性,這同獵物的數量(通常也有季節性)有關,随着春夏季節陽光增多、水溫上升,就會出現水母數量爆發的現象a洋流也會促使水母聚集成群,一群中包含多達上千隻乃至上萬隻水母。在一些年份,水母數量會異常之多,形成這種爆發的原因很複雜,包括洋流、養分、水溫、氧含量等。當出現水母大爆發時,一群水母中可能包含多達10萬隻水母。
不過,多數專家認同,農業發展導緻流入水中的養分增加,小生物因此繁榮,以小生物為食的水母随之興旺。在富營養水域,常會出現氧含量降低的情況,這對水母反而有利,對魚類卻很不利。從這個意義上說,水母爆發或許真的意味着生态系統出了狀況。
近年來,水母傷人事件不斷增加。有科學家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過度捕撈導緻全球海洋魚量減少,水母不得不越來越靠近海岸捕食。
一般而言,缽水母的叮咬不會緻人死命,但有些立方綱水母(也稱箱水母)的毒性卻極強。而且,就算是被非緻命性水母叮咬,被咬者也會感到痛苦萬分。嚴重的叮咬可能導緻過敏性反應,甚至造成死亡。因此,人一旦被水母叮咬,必須馬上出水以免溺斃,對于嚴重的叮皎還應給予專業救護,包括注射抗毒血清及其他支持性治療。
一旦被箱水母叮咬,可以在被叮處抹醋(3%~10%的醋酸)。假如是眼睛附近被叮咬,則應該把醋倒在毛巾上,用毛巾輕敷眼睛周圍,如果沒有醋,可以用鹽水代替。
假如叮咬發生在鹽水中,千萬注意不要用淡水敷傷口,因為滲透壓的改變會引發更多毒素的釋放。此外,禁止摩擦、搓揉傷口,不能用酒或酒精、氨水或尿液處理傷口,不然也會促進更多的毒素釋放。
一種怪異而又有效的處置水母叮咬傷的方法,是采用嫩肉劑,因為嫩肉劑能夠有效去除刺細胞。假如具備條件,被水母叮咬者應該立即洗熱水澡,水溫盡量高,這樣能有效中和毒素。不過,如果被叮咬者出現或疑似出現體溫下降的情況,則不能洗熱水澡,否則可能導緻嚴重的并發症。
由于水母的刺細胞是不可能被徹底清除的,所以還需要把刮胡泡塗抹在被叮咬處,然後用安全刀片或信用卡刮掉殘留的刺細胞。為去掉皮膚裡面的毒素,還可塗抹食用蘇打和水的混合藥膏,每15~20分鐘塗抹一次。此外,還可以用冰塊來阻止毒素擴散,為進一步救治争取時間。
或許你吃過海蜇,海蜇就是水母,不過作為食品的水母僅限于根口水母目的85種缽水母,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國人喜歡吃的海蜇和美國的炮彈水母。海蜇和炮彈水母之所以大受歡迎,是因為它們個頭大,身體固态組織多,毒素對人體無害。
傳統的水母加工方法包含20~40天的多階段程序:用鹽和明礬的混合物處理、壓縮水母傘及口腕,事前要去除性腺和黏膜,加工的目的是除具,阻止有害微生物生長,使水母幹燥并更有酸性,凸顯色澤和紋理。經過如此加工的水母能保有原來體重的7%~10%,加工後的水母包含95%的水和4%~5%的蛋白質,因此是相對低熱量的健康食品。經過新鮮加工的水母為奶白色,但經過長時間存儲後會變成黃褐色。
在中國和日本,經過加工處理的海蜇通常要在水中泡一夜以去掉鹽漬,然後生吃,主要為涼拌,切碎後加入醬油、醋、味精、芝麻油、白糖、蒜蓉等,十分可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