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煮得好吃與否,在乎心情。《志明與春嬌》裡面,有一幕很經典:
因為ex不肯請假幫春嬌修電腦,春嬌心情立刻變差,于是那碗出前一丁也跟着倒黴:午餐肉沒煎,就和面一鍋煮;煮熟後,面連鍋端上,碗都不用。
我猜ex肯定很郁悶:剛剛拍拖的時候,你煮面煮得好靓,午餐肉煎得又薄又香;雞蛋單面煎熟,變成帶溏心的太陽蛋;面條筋道,賣相又整齊,連裝面的碗筷都是最靓的,為什麼現在會變成這樣?
千萬要珍惜眼前為你煮面的人,隻有愛你的人,才會有這份心思和關心。
對于現代人來說,泡面是生活的一部分。又忙又餓的時候,一個杯面就搞定;閑下來了,想吃個宵夜,可以切菜煎蛋,紅紅火火地在竈台上忙活一番,做一碗令自己滿意的面。
半島君最愛出前一丁麻油面,那小包的麻油在廚房飄香以後,讓人有一份小小的幸福感。
簡簡單單的泡面,不但俘虜了萬千年輕人的胃,而且又是香港特色飲食文化之一。今期,半島君将和你一起走進「出前一丁」的世界。
·一個人的深夜食堂·
煮面是一個享受的過程:夜幕下,一個人,在溫馨的廚房裡,慢悠悠地将「梅林牌」午餐肉切片,洗好一把小棠菜,然後開火煮面。
半島君喜歡聽歌來計算煮面的時間,往往一首jazz完畢後,面就可以裝碗了。
靓面要用靓的湯碗來裝,在吃之前,再淋上小包麻油,才算大功告成!
老一輩人總說,年輕人的生活将就,其實我們有很多生活情趣,老人家們不懂罷了。
傳說中,煮出前一丁最叻的不是茶餐廳的老闆,也不是酒樓大廚,而是影帝黃秋生,很難想象吧。
香港的60年代,還沒有出前一丁出售時,黃秋生卻可以常常吃到出前一丁。當時,他有個在日本工作的姨丈,回港時都會帶上幾箱出前一丁,給他做手信。
就這樣,黃秋生一邊吃着爽口彈牙的面條,一定學習姨丈的煮面絕技:
一是,凍水下面,約三分鐘,水一滾,面餅松開,就要将面撈起,這個時候的出前一丁口感最好。
他曾經調侃過所謂的煮面達人:「大鄉裡煎扒,慌死唔夠熟」,在他看來,煮面的時間非常關鍵。
二是,面湯不能多,剛剛浸過面身就可以了,不然,太早下的話,麻油味會越煮越淡。
·茶餐廳的撈丁與常餐A·
80年代,香港經濟發展快,人們吃飯都沒有時間,快餐文化迅速崛起,麥當勞、大家樂、臘味店都是上班一族的午餐首選。
當時的茶餐廳食物比較簡單,隻有奶茶和蛋撻,很難與漢堡、叉燒飯競争,于是老闆從年輕人最喜歡的出前一丁入手,靈活搭配上美國的煎雞扒、中國的鹵水豉油和油浸姜蔥,成為香港的獨有美食「撈丁」。
即使是一款食物,也可以從中看到香港人創新的精神。
看過《麥兜》的朋友,應該還記得「茶餐廳夥計,同麥兜麥太解釋特餐、快餐、常餐」的笑話。
現實裡面,一般的茶餐廳都可以吃到常餐,火腿奄列、多士、熱奶茶是标配食物,變項就是用出前一丁/通粉,搭配沙爹牛肉、餐蛋、榨菜肉絲等。
老饕吃常餐,一般會加多幾蚊,選擇出前一丁,這個點餐動作的術語又叫「轉丁」。他們認為,無論是味道還是口感,出前一丁都要比其他面條更為出色。
·泡面之父與泡面達人·
20世紀初,一位叫「安藤百福」的先生,看到戰後人們在排隊吃面,露出的幸福表情後,就有了「食足世平」的想法(意為 隻要人人吃得溫飽,世界就和平了)
一開始先生也想不到保存面條的方法,便從天婦羅身上尋找靈感,用油炸方法抽幹面條水分。直到1958年8月,全球第一款泡面-「雞湯面」誕生了。
而出前一丁是在10年後,即1968年才正式推出。
當出前一丁傳到香港後,受到懶人一族的歡迎,人們再也不用排隊吃雲吞面了。
幾十年的時間,出前一丁根據香港人的口味,發明了多款味道,經典系列包括:麻油、雞蓉、海鮮、五香牛肉、沙爹和紅燒牛肉。
面袋上的小男孩是「清仔」,他還有媽媽、爸爸、妹妹和奶奶的家人,不過沒有像他那樣,常常出鏡罷了。
93年的動畫片就有介紹清仔一家,爸爸是祖傳麻油拉面的繼承人,開設了出前一丁面館,清仔會送外賣。
但半島君最喜愛的,還是清仔和妹妹圍繞麻油面發生的故事。
在廣告中,淘氣的清仔不記得寫作業,卻記得叮囑媽媽煮出前一丁要放麻油。妹妹有次買出前一丁的時候,将「麻油面」記成「麻牛面」,超級呆萌~
現在的泡面種類越來越多,經典又美味的卻很少,出前一丁就是為數不多的佼佼者。
一塊面餅,加油包、粉包,看似普通,卻有自己的個性(麻油的香味和筋道的面條),每次吃都是一樣的滿足和快樂。
越浮躁的世界,堅持自己的風格越是重要,不是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