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鲫魚,也就是“喜頭魚”,你的第一反應是啥?
豆腐魚湯,豆瓣鲫魚,孜然烤魚……好了,恭喜你是一枚合格吃貨。
但你知道嗎,每一條讓吃貨快樂的魚背後,還有院士等科學家們的研究努力,他們,是吃貨餐桌的隐士高手,他們,是塘主背後的科學大拿。
從8000年前就開始養魚的人類,到了今天,養魚技術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自然很好玩#院士走進公園開課啦!
自然通識課第二季重磅回歸,十位專家深度解析,“長江大保護”與“濕地花城名片”。
從餐桌到江湖,我們每一天,每一刻,都與大自然發生着緊密的聯系。
但如何認知?如何相處?關于”長江大保護“,關于武漢”濕地花城“名片,
你是否有很多好奇,又是否有很多疑問?4月22日起,院士領銜的專家團隊們,
将走進城市公園,在最親近老百姓的公共空間開講自然科學知識啦!
22日當天,由魚類遺傳育種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桂建芳領銜的“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在解放公園揭牌。
這是全國首個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由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主辦,武漢林學會承辦,武漢市公園協會、解放公園管理處協辦。
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不僅打造為碧波、江豚、水杉等元素交融的武漢濕地場景,
人人都能參觀,還帶領着自然通識課第2季重磅回歸。
2021年4月-2022年1月,10位自然科學大咖将在這裡,主要圍繞長江大保護主題,深度解析“濕地花城”名片,傳遞科學家精神,分享大自然奧秘。
搶“鮮”看,自然通識課第2季都請了哪些重量級大咖?
01
曹文宣:順應自然的過程就是保護自然的過程。我是研究魚的,從2021年1月1日起,長江十年禁漁,希望大衆,特别是青少年群體,能愛護魚類,愛護自然資源。
02
桂建芳:漁樵耕讀,漁業是中國的傳統産業,也是通過科技發展完善的現代産業。生于水,為水生,希望大家了解并保護水和魚。
03
張先鋒:初遇“長江女神”白暨豚,我便撞入自然保護的大門;長江大保護,我想和大家一起上下求索。
04
王丁:長江是唯一一條流經單一國度的世界大河,保護長江是中國人的宿命;跟白鱀豚和江豚打交道多年,保護它們也是我的宿命。
05
雷剛:濕地與人的關系太緊密了,很多時候是岸上出了問題,最終彙聚到江湖之中,這才變成了水裡的問題。希望人們了解濕地這個“生命搖籃”,減少岸上的問題。
06
李兆華:自然曆史浩浩蕩蕩,人類是自然界最精彩的産物,感恩自然,善待自然是我們責任和義務。
07
顧延生:古雲夢澤有4000多年的曆史,楚文化源遠流長了近3000年,我們不能把這麼重要的文化載體和湖泊濕地資源破壞了,不能把這種厚重的濕地文化内涵丢掉了。
我自己要保護它,科學家也應該走向公衆,擴大科研成果的科普宣傳,讓全民都愛護濕地,發揮每個人的力量。
08
王學雷:濕地保護與城市的協同發展,在于我們人的行為選擇,濕地文化與生物多樣性現狀分析與意義闡述,可以提升人們對生命共同體的認知。我願意參與“自然通識課”。
09
周漢文:我是研究地球地質演化的,45.5億年的地球,書寫着一部自然巨著,與大家分享精彩片段。
10
楊星宇:我保護與研究的粗梗水蕨,是重要濕地植物(瀕危物種),希望大家多關注、同參與,一起探索它的奧秘,保護濕地與瀕危物種,一直行動!
4月22日,第52個世界地球日,自然通識課第2季首場《假如餐桌沒有魚》,也将由桂建芳院士本人領銜開講。
桂建芳院士。
生在魚米之鄉,長在濕地之城,你知道人們什麼時候開始養魚、吃魚的嗎?
你是否想過,餐桌上一條平平無奇的小魚,背後還有無數科學家的努力。
三十多年來,桂建芳院士專注研究銀鲫,而今市面上個大、肉肥、味美的養殖鲫魚,70%是他研究出來的“中科3号”銀鲫品種。
...
更多關于漁文化、漁科學的科普,我們請你來現場沉浸式體驗!
參與指南
自然通識課第2季,全新開辟了線下參與通道:
(10個名額),現場來聽院士講科普。
活動時間:4月22日上午9:00-10:30
地點:解放公園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黃浦路地鐵站H出口直行100米即到)
除了每期課程招募公衆參與,活動還将在大武漢客戶端、長江日報微博、長江日報頭條号等多平台直播。
鎖定4月22日上午9點半,可直達自然通識課現場哦!
此外,課程内容還将深化為系列自然科普精品線上課,豐富武漢自然教育産品。
和公園菌一起搓手期待起來吧!
“于了解之中萌生熱愛,于熱愛之中走向至善至美的保護行動”。
自然通識課第2季,跟着科普大咖,一起深度了解自然與家鄉!
(來源:公園客)
【編輯:戴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