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婆媳在沒有孩子出現的時候,總能相處融洽,即使有隔閡,也會避而遠之,總之沒孩子前啥都好說,表面也是風平浪靜。甚至還會聽到很多婆婆誇兒媳婦能幹、賢惠,兒媳婦誇婆婆明事理等。
可有了孩子以後,家裡矛盾都會升級。尤其是那些婆婆幫忙帶娃的家庭,總是戰争不斷,家裡雞飛狗跳。今天我們來站在中立角度通過兩個有意思的故事,聽聽婆婆、兒媳婦的真實想法。
婆婆:我當牛做馬幫你帶娃,為啥總是不落好?劉嬸是個很勤快也很明事理的人,兒子兒媳婦結婚後她提出:“等你們有孩子了,我就過來幫你們帶娃。”一年多後兒媳婦生寶寶了,她丢下老頭子從老家趕過來幫忙照顧孫子。
換尿布、買菜做飯、洗衣服、哄孩子等等,她是個勤快人,家裡的大小事都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條。想讓兒媳婦多休息一下,孫子餓了她第一時間跑過來沖奶粉,孫子哭了她趕緊抱起來哄,家裡的家務也是一個人包了。
一開始兒子、兒媳婦也很感激她,不想讓她那麼累,所以兒媳婦說:“媽,你太累了,孩子喂奶、換尿布、哄孩子的事我來做,你有時間就做做飯,洗洗衣服啥的。”
劉嬸覺得自己不累,能多幹點就多幹點,所以對孫子的事還是格外上心,搶着幹。慢慢地孩子跟奶奶親,結果久而久之,兒子、兒媳總是吵架,兒媳婦總是話裡話外覺得她搶了自己的孩子一樣。
她不明白自己丢下老家的老伴,一個人辛辛苦苦跑到大城市帶孫子,任勞任怨啥活都幹,可為啥兒媳婦不滿意,總給她找事,有幾次甚至提出讓她回老家,自己雇個保姆。難道保姆會有她這樣上心,難道自己還不如一個外人?
其實劉嬸代表了一大部分為了照顧孫子任勞任怨的婆婆,她們沒那麼多時間隻想辛苦做事,一個人照顧兒子一家老小累得腰酸背痛,可到頭來卻不落好。
兒媳婦:我感謝你的付出,可我也需要當媽的權利?劉嬸的兒媳婦文文是個大學生,生孩後婆婆過來幫他們帶娃,婆婆是個勤快的人,包攬了家裡大大小小的事,兩個人把孩子也照顧得非常好。她很感激婆婆的付出,可好景不長,問題就接踵而至。
孩子一哭,她想抱起來哄一哄,結果婆婆沖進來從她手裡抱起孩子就開始哄,她說:“媽,你累了我哄吧?”,婆婆卻說:“我不累,你休息吧。”孩子餓了要喝奶粉,她剛要起身沖奶粉,婆婆又一把接過奶瓶說:“我來沖奶粉,你休息。”
她很不開心,明明自己是孩子的媽媽,為啥感覺婆婆更像呢?喂奶、抱孩子這些事她更想做,可婆婆确實也是好心,為家裡忙裡忙外,一開始為了不傷婆婆的心她忍了,可是後來婆婆提出晚上自己跟孫子睡。為此兩個人吵了好久,最終孩子還是跟兒媳婦睡。
她内心很壓抑,一邊為婆婆的付出無比感激,一邊又覺得婆婆沒有邊界,有些事不該搶着做。當她把這些事告訴丈夫時,丈夫認為婆婆想做就讓她做,這樣他們還能輕松一些。
可每個當媽的都想親力親為孩子的事,可有一個特别熱情的婆婆該怎麼辦?為了不跟婆婆正面鬧翻,她也是一直忍着。
文文也代表了一部分兒媳婦,她們感激婆婆的付出,卻又不滿意婆婆的沒有邊界,為了維持家庭和睦隻能忍着,内心卻又無比壓抑。
婆媳一直是繞不開的矛盾點,因為兩代人成長環境、生活習慣的不同,加上育兒理念的千差萬别,所以矛盾不可避免。但如何和平友好地相處?确實需要一個平衡點。這個過程中雙方都有責任做出改變去适應對方。
但更重要的是“婆婆的兒子”,“兒媳婦的丈夫”要起到“橋梁紐帶”作用。一個和諧的家庭丈夫的作用至關重要,因為婆媳永遠是沒有血緣關系的,婆婆不是媽,兒媳婦也不是女兒,有些話說之前要顧及彼此的感受,不能随意說出口。
比如:婆婆可以對自己的女兒說:“看你懶得要命”,自己的女兒會覺得媽媽是在寵溺自己,嫌棄自己,但同樣的話兒媳婦聽見了,就理解為婆婆嫌棄自己太懶不做家務。
比如:兒媳婦可以對自己的媽說:“媽,我自己帶娃,不用管”。兒媳婦自己的媽會覺得女兒在說氣話,雖然是争吵,事後依然無怨無悔幫她看娃。但同樣的話婆婆要是聽到了,就理解為兒媳婦嫌棄自己,不讓她管孫子,更有可能自己收拾行李回家了。
你看同樣的話,站在婆婆和兒媳婦的立場,理解就截然不同,并不是雙方有錯,隻是角度不同。所以這才給婆媳關系帶來更多考驗,尤其是有了孩子這個紐帶時,雙方如果沒有一個約定的“公約”而彼此付出的話,很容易出現矛盾。
所以但凡是婆媳生活在一個屋檐下,還能相處融洽的家庭,一定有共同點:
一是丈夫情商高,懂得兩頭化解矛盾作為婆媳關系的潤滑劑,“中間人”的作用不可忽視,他會在自己的媽面前訴說自己老婆的不容易,誇贊老婆的孝順。也會在兒媳婦面前說自己媽媽的辛苦,誇贊媽媽的辛苦付出。
他會讓兩個人的矛盾及時止住,缺點不斷縮小,也會讓彼此的優點不斷放大。讓兩個人心情愉悅,彼此感恩,所以說“中間人”的作用不可或缺。
二是婆媳間有邊界感,尊重彼此隐私婆媳矛盾還有一個爆發點就是沒有邊界感,錯把彼此當成了有血緣關系的人,作為第三種關系,沒有邊界感會導緻說話沒有分寸,傷了和氣,做事沒有邊界,跨越彼此底線。
邊界感就是一種“公約”,比如約定哪些事該誰去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提前約定好就會少了很多麻煩,也會少了很多因為誰做誰不該做生出的事端。
比如約定好婆婆隻負責做家務,兒媳婦隻負責帶娃,各自做好自己的事就夠了。比如約定好白天婆婆帶娃,兒媳婦上班,晚上幾點開始兒媳婦帶娃,婆婆休息等等。這樣明确的約定會讓共同帶娃輕松不少。
所以婆婆和兒媳婦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大多是溝通的問題,對于此事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評論收藏。 #隔代育兒全攻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