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營商品配送要求?本文将為大家介紹不同平台計算配送時效的方式,以及訂單履約過程中的種種與配送時效相關的問題,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自營商品配送要求?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本文将為大家介紹不同平台計算配送時效的方式,以及訂單履約過程中的種種與配送時效相關的問題。
天天問問題:《“次日達”、“半日達”和“1小時達”“2小時達”真的會影響你的購買決策嗎?》
前幾天在天天問看到這個蠻有意思的問題,作為電商的重要一環,商品配送時效也開始成為買家決策時的影響因素。
那麼這個商品的配送時效是怎樣一個系統?我們看到的預計到達時效又經過怎樣的計算邏輯得出?
我将通過這個短文與大家進行探讨。
文章章節列表
問題1:同平台,為什麼時效不一樣?
問題2:為什麼平台發貨可以計算出預計到達時間?
問題3:為什麼菜鳥裹裹對客展示預計到達時間?
問題4:菜鳥裹裹上的第三方平台的時效為什麼是攬收後才得出?
問題5:為什麼部分的包裹不在負一屏的推送内?
問題6:訂單履約的使用主體是消費者麼?不一定
問題7:外賣的時效,又是怎樣計算?
小結
問題1:同平台,為什麼時效不一樣?大家在購物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留意到各平台對于時效的展示,但是大體而言,我們常見的時效展示通常如下面幾種:
一句話概括:平台發貨,會有預計時間的展示。第三方發貨,則通常沒有預計送貨時間。
問題2:為什麼平台發貨可以計算出預計到達時間?一句話概括:平台發貨,全程監管相對可控,時效管理相對可控。
對于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個案例來進行說明:
小明的房子在番禺廣場,公司就在石碁,小明每天坐地鐵上班。由于地鐵站的時間基本固定,因此路上的時間相對固定,換乘的步行時間也是相對恒定。
若小明在7:45分出門,則會超過公司的考勤時間,若7:30分出門,則可以在9點前到達公司(耗時是瞎編的,請勿較真)。
把這個案例套用到平台發貨的邏輯上,那麼就是京東,天貓超市乃至有自己倉儲平台的電商,有自己的倉儲作業規範,可以依據客戶的收貨地址匹配最近的倉庫,并基于預計下單的時間,匹配倉庫的揀貨、分揀,城際路線、營業廳、物流小哥送貨時間,對于客戶展示預計送達時間。
換算後概述如下:
如左圖,若客戶在7:25分浏覽商品,時效信息通常會提示若7:30分前支付,預計可在9點收貨。
如右圖,有客戶在7:40分浏覽商品,時效信息通常會提示若8:00前支付,預計10點前收貨。
當然,對客展示的系統,比這個更加複雜,對外也會應業務展示次日達,當日達,1小時配送等時效。
問題3:為什麼菜鳥裹裹對客展示預計到達時間?一句話概括:展示預計到達時間,可以有效緩解消費者的等待的焦慮感。
衆所周知,四通一達的優勢在于量大從優,與之對應的就是時效與平台直發的速度是有較大劣勢。而四通一達最大的用戶群體,就是淘寶天貓的商家,意味着2-3天的運輸時效與京東的自營物流的次日達,當日達的競争下,确實存在劣勢。
個人淺見,菜鳥裹裹集成了對客預計到達時間并展示到收件人手機的負一屏(可選),這個都是可以讓客戶感知到包裹的進度,降低等待的焦慮感。
比方說,小明周五在淘寶下單購買了商品,下周三他就要出差了,有一個粗略的預計到達時間,可以看下自己的時間或者同事幫忙收取快遞。
又比方說小紅敗家了一堆的商品,集成後可以無需登錄也能預知商品的到貨時間
在這裡比較有意思的是,經筆者的測試,四通一達的官網并沒有預計配送的時間,這意味着筆者看到的物流預計到達時效,為菜鳥裹裹計算得出。而順豐和京東的預計到達時間,為自行計算得出。
問題4:菜鳥裹裹上的第三方平台的時效為什麼是攬收後才得出?一句話概述:因為前期的時間不可控,隻能從部分節點觸發之後才能展示預計送達時間
對于淘寶、京東第三方等沒有使用平台倉庫的商家而言,商品是需要依賴四通一達等物流公司上門收貨。而快遞小哥上門提貨的時間段是不可控的,比方說突發事情沒有按照預定時間收貨,又比方說物流小哥順着一條路線收完貨物之後才去收集點,而貨物到達收集點之後,因故會滞留在收集點等。所以第三方平台的時效,通常是收集點發貨之後,包裹才開始命中物流運輸時長等時間,計算預計到達時間。
這種情況,如果用生活的案例來說明,就是小明上班到公司,需要公交 地鐵才能到達公司。
因為公交車發車班次的原因,時效隻能從小明上了公交車之後才能計算得出。但是相對靠譜的時效,還得是進入地鐵之後才相對靠譜。對應到商品配送時效,則通常是商品攬收之後才開始模糊計算預計到達時間,而開始了城際運輸的時候,整體時效才開始靠譜。
問題5:為什麼部分的包裹不在負一屏的推送内?猜測:隻有天貓淘寶的訂單包裹,才集成在菜鳥裹裹内推送。
有意思的是,雖然筆者的負一屏内有相關包裹的推送,但對于筆者朋友快遞的包裹,或者商家補發的包裹,并不在負一屏的時效推送範圍内。結合負一屏數據内提示的菜鳥裹裹/京東提供,筆者推測對應的邏輯應該如下:
更有意思的是,菜鳥裹裹的消息推送,是以收件人電話号碼進行歸集,筆者同樣能看到媳婦購買的物流信息,妥妥地按時跑腿。
問題6:訂單履約的使用主體是消費者麼?不一定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同一樣事務,不同的角度和位置,會有不一樣得到想法。
履約監控的核心計算預計到達時間及監控是否按時到達?
支付後:各環節的時間和節點記錄展示,這個已經是一個基礎功能
支付前:能拉開距離的是能展示預計到達時間,降低客戶的焦慮感,提高購買轉化率
支付前:提供一些半日達,次日達的服務,也能讓客戶按需選購,提升轉化率。典型如京東的211的配送承諾,天貓的次日達配送。
支付後:訂單履約的預計時間是基于各環節的時間累積後計算得出,而實際的業務過程中,部分節點的預計時間配置太短,導緻環節頻繁超時執行,則可以通過監控,讓時效的計算更佳科學合理。
同樣,若個别環節配置時間30分鐘,而實際業務僅需10-15分鐘,則可以進一步壓縮展示的預計到達時間,從而促使支付的轉化。
問題7:外賣的時效,又是怎樣計算?前面提到平台發貨與第三方發貨的區别,外賣的時效,更多的是與後者相似。
理由是外賣騎手的派單範圍、店家與收貨點的距離這些都有數據支撐,相對可控。而賣家把外賣準備完畢的時間不太可控,因此核心節點為騎手從店家拿到後進行配送。
而店家的接單時效,是納入外賣公司的内部考核内,并且在預計時間内完成訂單的分揀。
也正是有數據的支撐,部分的外賣平台能建立慢必賠的時效對客承諾,又或者可以籠統地提示最快可90分鐘配送來緩解用戶的等待焦慮感。
小結訂單履約的時效乃至各種時效的計算和監控,均為公司的内部系統。而是否開發這樣的系統,或者是完全自研的系統進行處理,這個得看公司的戰略布局。
經筆者的初版驗證,京東、順豐是全程監控,菜鳥裹裹則是阿裡平台為阿裡訂單的四通一達物流進行了一個時效的配送預測。至于四通一達是否内部有監控商品的走向,這個筆者不得而知。
訂單的時效履約,目前看還是平台的時效對用戶體驗更好,可以靈活預設收貨時間來倒推商品的出庫時間,提供工作日時間收貨、周末收貨、211,次日達,當日達等服務。
一個能到達全國,且可信賴的物流網絡,才是一個電商平台的核心競争力,這也是京東賴以生存的時效信賴。有了倉儲且整合後的菜鳥裹裹的物流,也是天貓超市後續對标京東超市,提供生活用品基本可次日達的基石。
即使沒有物流網絡,而有了可信賴的配送網絡,也是可以拓展其他業務的基石,比方說達達,午餐晚餐服務外賣,外賣相對空閑的時間服務于沃爾瑪、京東到家等電商平台。
時效履約雖然能讓消費者對于到貨時間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感知,遺憾的是經個人實測,諸如京東到家,沃爾瑪小程序配送等對于用戶的預設時間配送,體驗未如人意,有好幾次12點下單,預設2點收取商品,結果還是1點的午休時間被提貨電話吵醒了,不得不說終究是多方數據未完全整合的短闆。又比方說四通一達的網絡,配送的時間還是看物流大哥的效率。
最後祝福大家的雙11剁手快樂,物流無堆積,速度到手,享受拆包裹的快樂~
西蒙書策,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個玩王者榮耀會研究貨币體系的後端産品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