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唯一的從古人象形表意造字一路傳承下來,曆經幾千年從未中斷的文字。現存最早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标志着那時已經出現成熟的漢字系統。稍後出現了金文,西周時演變成大篆,再到秦朝的小篆,秦末出現隸書,西漢出現草書,東漢出現楷書和行書。雖經橫平豎直的規範,卻總是一脈相承,從未間斷。
越原始的,其體現人文性也越基礎,對人的影響也就越深刻。因此,漢字中所含有豐富的人類文明的原始信息,可以讓我們窺見先民的精神和思想源頭,對今天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帶來有益的啟示。
“丹”字出現較早,甲骨文如下:
絕大多數對“丹”字造字本義的解釋都認為像是井中有一塊丹砂。外邊的框是采丹的井架,裡面的一橫代表丹砂。所以“丹”的本義是丹砂,引申為紅色。但這種解釋實在太過牽強,實在很不可靠,試想:
其一,采丹砂應該不是各部落的一種常見的場景,若以此造字,太過小衆且曲折,難以見字即刻引起共鳴;
其二,就算四邊畫的是井架,各部落常見的場景是從井中打水上來,為何那一橫不代表“水”或是“桶”,而是不常見的“丹砂”?小時候沒有冰箱,夏天大家就把西瓜用網兜套起來,挂在井水裡,以冰涼的井水來得到冰鎮西瓜,那麼這一橫是不是也可以指“瓜”,或者指“凉”?
多方比較下來,還是認為唐漢先生的解讀最為可信:丹,構形來自自然界中天然的銅塊。自然銅呈紅色塊狀,表皮有綠、藍、黑及暗棕色的表膜。通常由輝銅礦、銅藍等硫化礦再度氧化而成(丹中一點同“日、月”中的一點,通常表示發光)。“丹”是漢字象形系統基本字根,乃是“青、彤”等字的通用構字符号。
自然銅塊
自然銅
金文、篆文都承續了甲骨文的字形;
隸化時,将小篆居下位的長橫向兩邊延伸,穿透左右豎線,内部短橫也變成斜點:
隸書“丹”
楷書承續了隸書的字形,成為今天的标準字:
楷書“丹”
綜上所述,漢字“丹”的本義:發光的自然銅塊。因自然銅呈棕紅,引申為紅色。
丹心碧血
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莊子·外物》
周朝時期,劉文公的大夫苌弘一生忠于朝廷,不卑不亢,有浩然正氣。他因為正直而得罪了朝中權貴,蒙冤被周人殺害,傳說他被殺的當時,有人慕名收集他的血液藏在家裡,三年後這些幹血塊全都化為碧玉。
白 、 非 、 公 、 海 、 河 、 湖 、 江 、 明 、 朋 、 齊 、 平 、 生 、 善 、 田 、 望 、 賢 、 勇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